《云南天文台主序前盾牌座delta型变星星震学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4-06
  •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组科研人员在主序前演化阶段盾牌座delta型脉动变星星震学领域获得新进展,首次用星震学方法精确给出了该类变星的演化状态。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杂志《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盾牌座delta型变星在赫罗图上处于经典脉动不稳定带和主序交叉的位置,是一类很早就被发现具有多重脉动周期的变星,因而也一直被认为是星震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该类变星的质量在1.5-2.5M之间,主要处于中心氢燃烧阶段,部分变星中心氢刚刚耗尽离开主序,少数变星属于主序前恒星。主序前演化是恒星演化的最早期,决定着恒星一生。深入研究主序前阶段的盾牌座delta型变星,对了解主序前及以后阶段恒星的内部结构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空间望远镜MOST、CoRoT和Kepler对一批盾牌座delta型变星获取了高精度的测光数据,为其星震学研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由于盾牌座delta型变星的振动波频率既不遵循类太阳变星那样的等频率间隔关系,又不遵循脉动白矮星那样的等周期间隔关系,如何准确认证观测频率是盾牌座delta型变星星震学长期以来面临的最大难题。当前应用到盾牌座delta型变星上的模式认证方法有最常用的多色测光方法和光谱学方法,及寻找等频率间隔序列方法和旋转分裂方法。

      基于该团队近期提出的旋转分裂方法,他们对HIP 80088和IP Persei开展了细致的星震学研究。研究发现:(1)变星HIP 80088和IP Persei的脉动频谱均可以基于旋转分裂得到很好的解释。尤其是对HIP 80088,在其12个观测频率中认证了两组多重线结构(1组完整的自转分裂三重线和1组自转分裂五重线的四组分)。(2) 变星HIP 80088和IP Persei内部的碳氮(CN)循环过程均未达到平衡态,并首次精确给出其当前C12的转化比例(对HIP 80088,28%的C12已经转化为N14;对IP Per,14%的C12已经转化为N14)。

      该系列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和西部青年学者B类项目的资助。

相关报告
  • 《大振幅盾牌座delta型脉动变星的光变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0-17
    •         新疆天文台光学天文团组研究员艾力·伊沙木丁等科研人员利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高精度时序测光数据,首次发现了双脉动模式的大振幅盾牌座delta型脉动变星中的调制效应,此项研究成果已被《天体物理杂志》(ApJ)正式接收。   大振幅盾牌座delta型变星是典型的晚A或早F型脉动变星,在赫罗图上位于主序和经典脉动不稳定带交叉处。其脉动周期为1到6个小时,光变振幅大于0.3个星等,脉动模式通常比较简单,一般为径向的单脉动或双脉动模式。   科研人员利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提供的大振幅盾牌座delta型变星KIC 5950759的长曝光和短曝光时序测光数据,进行深入细致的频率分析,探测到该星光变曲线中的三个独立频率。在两个是该星的主脉动频率:F0 = 14.221373(21) cycle/day,F1 = 18.337249(44) cycle/day的基础上,首次探测到第三个独立频率fm = 0.3193 cycle/day。同时,在长(LC)、短曝光(SC)时序数据的频谱中均探测到fm对主脉动频率F0和F1的调制效应(围绕主脉动频率F0和F1形成的等间距三重线结构),如下图所示。这是首次在双脉动模式的大振幅盾牌座delta型脉动变星探测到的调制效应。科研人员深入分析了该调制效应的来源,指出该效应最有可能是恒星旋转对其光变振幅的调制,并给出恒星的旋转频率是0.3193 cycle/day。探测到这个微弱的频率fm得益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提供的高精度和长时间不间断的测光数据。
  • 《云南天文台在LAMOST双星研究方面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0-13
    •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研究员钱声帮等人利用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光谱巡天资料,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双星(EA和EW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LAMOST食双星的物理特性与演化状态》为题在美国《天体物理杂志增刊》上发表。该工作给出了12000颗左右双星的光谱型及恒星参数,首次揭示了这两类双星的各种统计关系和演化联系,并给出了EW型相接双星的新分类。   EA型双星通常是轨道周期较长的分离双星系统,而EW型相接双星是两颗子星靠得很近并拥有一个对流公共包层的强相互作用双星(如图1所示)。其物理特性和形成演化一直是天体物理中未解决的难题之一。随着多个国际测光巡天项目的开展,已发现的EA和EW型双星有近70000颗,然而已知的光谱数据则非常少。钱声帮等人对LAMOST双星数据(DR4 和DR5)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图2显示了LAMOST双星光谱型与前人得到的光谱型的比较。结果表明它们是很相符的,揭示了LAMOST双星数据的可靠性。   利用LAMOST的光谱巡天数据,钱声帮等人给出了近12000颗EA和EW型双星的光谱型,并获得了7000多颗这两类双星的恒星大气参数。这些参量为双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可作为双星测光解轨分析研究的输入参数。图3显示了EA和EW型双星的表面重力加速度(log g)和金属丰度(Fe/H)分布的比较。从图3可以看出,两类双星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峰值和分布相同,EW型双星通常比EA型双星具有较低的金属丰度。这些揭示了EA型双星是EW型相接双星的前身天体,后者是由前者通过情况A的物质交流演化而来的(物质交流发生在主序阶段)。图4给出了EA和EW型双星的表面重力加速度(log g)和金属丰度(Fe/H)与轨道周期间的统计关系。通过详细的比较分析,钱声帮等人提出当今宇宙中的相接双星可分为3类,它们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和形成机制。相关结果为不同类型双星形成和演化的进一步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