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MarketsReports】欧洲突破 900,000 个充电点大关》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08-30
  • 今年7月,欧洲的半公共和公共充电桩数量突破了90万个大关。根据EVMarketsReports最新的关于欧洲充电网络发展新的充电点监测,其中大部分位于荷兰(169,216),其次是德国(152,332)和法国(119,481)。此外,该报告还概述了自2021年以来的发展情况,根据该报告,欧洲充电网络在2021年至2024年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55%。该研究的作者总结道:“尽管增长如此迅速,但欧洲距离实现欧盟设定的雄心勃勃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数据,到2030年,欧洲将需要多达880万个充电点。


    充电点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国家。荷兰、德国和法国几乎占据了欧洲所有充电桩的一半。英国和比利时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五。该排名只反映了充电点的绝对数量,而不是充电网络的密度(充电网络的密度必须根据国家的大小来设定)。然而,增长率最高的国家并不是上述国家,而是比利时和芬兰(在2023年1月至2024年7月期间分别为190%和158%)。在希腊,充电点的数量甚至在2023年至2024年间增加了480%,但这一水平非常低(欧洲的充电点比例>1%)。

    根据这项研究,交流设备占网络的84%,而对于快速充电器,分析师区分了直流和高性能充电器,分别占7%和10%的市场份额。在发展方面,他们指出,交流充电器的数量在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期间增加了10%。快速充电器的增长率更高(分别为15%和25%)。

    大多数可访问的欧洲充电点是完全公共的(63%),略多于三分之一是半公共的(37%)。后者通常位于商店的私有财产、地下停车场、酒店或餐馆。虽然是公共的,但要遵守某些条件,例如特定的开放和关闭时间或其他使用要求。

    充电点监测器还提供了欧洲城市中心充电点数量的信息。在这方面,荷兰的市场成熟度也很高,阿姆斯特丹(13,286)、鹿特丹(8,538)和海牙(6,967)都在排名的前四位。只有大都市伦敦(11321)在这两者之间。此外,斯堪的纳维亚的城市尤为突出:斯德哥尔摩和哥德堡分别拥有5773个和5067个充电点,这体现了瑞典对发展城市充电网络的承诺。奥斯陆和安特卫普紧随其后,分别有4205个和3983个充电站。

    根据这项研究,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必须均匀分布在所有地区:“确保充电基础设施在所有地区公平分布至关重要。虽然城市中心服务良好,但许多农村和偏远地区仍然服务不足。解决这一不平衡需要有针对性的投资以及政府和私营部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


  • 原文来源:https://www.electrive.com/2024/08/29/europe-passes-the-900000-charge-point-mark/
相关报告
  • 《【欧洲】2025慕尼黑国际车展聚焦固态电池技术突破与中欧深度合作》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刘飞
    • 发布时间:2025-09-27
    • 固态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续航、充电和安全解决方案的关键。2025年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慕尼黑国际车展)展示了欧洲汽车电动化进程的深入变革以及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宝马、奔驰、大众等德国车企纷纷展出新型电动车型,并推动全固态电池的实车测试。 欧洲电动汽车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也在提升,为固态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市场空间。 中欧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合作进入“合资合作2.0时代”,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输出,进入联合研发和本地化生产阶段。例如,宝马和奥迪与中国电池企业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建立紧密伙伴关系,并在车展上展示了搭载中国电池技术的新车型。 中国企业在固态电池技术上也取得显著进展,如中创新航和孚能科技等公司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小批量交付和量产。专家们认为,中欧汽车产业的协作模式,不仅降低了研发成本,还加速了中国固态电池技术的全球化落地。 《2025年固态电池高质量发展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市场规模将达千亿元级别。固态电池正在成为重构全球汽车价值链的关键变量,推动产业从“单一技术竞争”转向“全链条生态协同”。在欧洲,围绕固态电池的产业生态布局已全面展开,例如QuantumScape与大众PowerCo完成全球首次QS固态锂金属电池驱动电动车的实车演示。
  • 《“欧洲电池”挪威拟“充电”中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1-04
    •   在欧洲,挪威被称为“欧洲电池”。这个北欧国家拥有欧洲清洁能源中最大份额的电力储备,而排放量则长期处于最低。   11月1日,挪威石油与能源部国务秘书Rikard Gaarder Knutsen在挪威亚洲商业峰会上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他看好并期待中挪两国在可再生能源开发以及技术研发领域合作的前景,并表达与中国企业共享技术以及解决方案的愿望。   灵活的供电系统   挪威的发展离不开其丰富的资源禀赋,及其对自然资源高效、清洁的开发利用。   资料显示,挪威拥有丰富的化石能源,却同时拥有接近100%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挪威三面环海,多山地、湖泊和瀑布,水电资源极其丰富,在该国发电总量中,大约有98%来自于可再生能源(主要为水电)。   Rikard Gaarder Knutsen告诉记者,挪威水电系统的一大特色是高存储容量。挪威拥有欧洲一半的水库存储能力,而挪威超过75%的水电生产能力是灵活的。可以根据需要以低成本快速增加和减少产量。   “这很重要,因为电力系统中必须在生产和消耗之间保持平衡。特别随着风能和太阳能间歇性生产技术发展,为电力系统的其余部分提供灵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能源合作方面,挪威与欧盟成员国之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机制。   根据Rikard Gaarder Knutsen介绍,挪威的电力供应链覆盖整个欧洲。“与其他国家的电力系统相互整合,加之挪威水电生产的优势,使得挪威的供电系统非常灵活,这减少了在季节和年之间生产波动的脆弱性”。   期待更多合作   中国、挪威两国在环境领域合作已持续20余年。中国的能源转型,让挪威看到更多合作机会。   “中国能够带动能源改革,将使全球受益。挪威拥有丰富的能源开发经验,挪威在水力发电行业的许多公司正与中国的公司合作。我认为,挪威能够为中国工业建设提供更多服务,特别是在可再生领域。”Rikard Gaarder Knutsen表示。   挪威同样也是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生产国。Rikard Gaarder Knutsen表示,多年来,这一行业对挪威来说同样非常重要,目前,这一行业的发展重心集中于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开发。   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是世界石油巨头之一,对挪威经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2018年,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将名字从“Statoil”更改为“Equinor”,代表生态的“E”,印证其向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战略转变。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已经投资了很多绿色能源项目,尤其是海上风电项目。   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与中国在能源领域,特别是可再生能源领域正不断加强合作。   北京时间9月25日下午,国家电投下属公司中电国际(CPIH)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Equinor)在北京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共同开发中欧海上风电。   “挪威与中国在能源领域还有很多可共享的经验,我们期待与中国公司分享经验并进行更多合作。”Rikard Gaarder Knutsen表示。   挪威是一个富裕但体量小的经济体,而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两者之间的经贸往来有更多发展空间。   据挪威统计局统计,2018年,挪威与中国的双边货物贸易额为112亿美元,增加9.5%。   中国-挪威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也出现积极进展。截至2019年9月,中国-挪威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已经进行至第十六轮。双方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投资、原产地规则、贸易救济、环境、法律议题、争端解决、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电子商务、机构条款等相关议题展开磋商。   11月5日至10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为中国、挪威两国商贸往来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Rikard Gaarder Knutsen对第二届进博会的召开表示极大支持。他表示,进博会创造了很好的机会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汇聚在一起。诸如能源转型这样的事无法由单个国家解决,必须通力合作,共享技术以及解决方案。   今年,挪威食品、农业以及医疗设备企业积极参与进博会,Rikard Gaarder Knutsen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能源企业参与进博会,深度参与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