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生态所“三普”剖面调查采样任务取得阶段性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11-29
  •  11月25日,湖南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三普”)外业质控团队、省“三普”外业技术专家组、湘西州土肥站和吉首市土肥站领导在吉首现场考察了中国科学院亚热带亚热带农业生态所承担的湘西州剖面样点调查与采样项目实施情况,并对采样组进行了技术指导和交流。陈香碧研究员代表项目团队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亚热带生态所承担湘西州任务内容、现阶段进展、工作计划及团队运行机制。李裕元研究员作为踏勘组资深专家,重点介绍了时隔四十年再次开展土壤普查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场情况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广播电视台《湘西新闻联播》栏目播出。

      本次湖南省“三普”剖面调查与采样工作,亚热带生态所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联合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和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相关科研人员,承担了湘潭市和湘西自治州所辖各县市区的476个剖面样点调查与采样任务。9月底以来,团队完成了湘潭市雨湖区、湘乡市、韶山市、湘潭县143个,以及湘西州凤凰县32个符合省三普办“目标土种”要求的所有剖面样点采集。目前,湘西州吉首市、泸溪县相关样点踏勘和采样工作正在同步进行中。

  • 原文来源:https://www.ebiotrade.com/newsf/2023-11/20231128065244666.htm
相关报告
  • 《亚热带北太平洋中层环流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3-21
    • 近日,国际地学权威刊物《Climate of the Past》在线发表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邹建军副研究员(第一作者)和石学法研究员(通迅作者)与厦门大学、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台湾海洋大学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北太平洋亚热带西部千年尺度沉积物氧变化和它与北大西洋气候的联系(Millennial-scale variations in sedimentary oxygenation in the western subtropical North Pacific and its links to North Atlantic climate)”。 该研究对在冲绳海槽北部获取得的高质量重力活塞沉积岩心CHS1(1998年利用“向阳红09”船取得)进行了高分辨率多指标分析,发现末次冰期以来亚热带北太平洋西部中层深度沉积物氧含量变化在千年尺度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冷期增加,暖期减小的特征。这种变化模式与北太平洋中层水(NPIW)形成演化密切相关,本质上受北大西洋翻转环流驱动。这是石学法团队利用该岩心在西边界流黑潮演化研究之后的又一新进展。。 作为全球温盐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NPIW广泛分布在亚热带北太平洋300-800m水深范围,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低盐。现代观测显示NPIW低盐水主要源自鄂霍茨克海,在向南扩张时期把北太平洋亚极地区域丰富的营养盐输运到中、低纬海域,进而影响中低纬北太平洋内部生地化循环和表层-深层海洋物质交换。之前的研究重点关注北太平洋亚极地区域,而对亚热带区域中深层通风演化的研究程度较低。 研究人员对该岩心的海表生物生产力、海底氧化还原环境进行了恢复,结合不饱和烯酮表层海洋温度、黑潮指示种等高分辨率综合记录,与北太平洋高纬区域记录进行了对比,首次明确了在千年时间尺度上NPIW通风演化对亚热带北太平洋中层水团氧化还原条件的直接影响。在Heinrich冰阶1和2时段,亚热带北太平洋沉积物氧含量明显增加。在Bölling-Alleröd(B/A)间冰阶时段,沉积物氧含量显著减小。亚热带北太平洋沉积物氧含量变化模式与NPIW通风演化模式一致,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目前北太平洋最小含氧带主要出现在东太平洋,而在亚热带北太平洋西部并没有观测到缺氧现象。B/A时段沉积物缺氧现象的出现表明北太平洋最小含氧带广泛扩张,必然对北太平洋海洋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产生深远影响。这对于认识增暖背景下海洋脱氧过程的理解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成果得到了自然资源部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及链接如下: https://www.clim-past.net/16/387/2020/ https://www.clim-past.net/10/1735/2014/
  • 《钟南山团队联合研发咽拭子采样机器人取得阶段性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3-12
    • 近日,由钟南山院士团队与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发起的新型智能化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系统研发完成,并在首期临床试验中实现对受试者的有效采样且采样力度均匀,取得阶段性进展。 新型智能化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系统由蛇形机械臂、双目内窥镜、无线传输设备和人机交互终端构成。机器人以远程人机协作的方式,可以轻柔、快速地完成咽部组织采样任务。 该机器人系统于2月28日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式应用于受试者的检测,至今已开展首期20例受试者的临床试验,采集样本80份。细胞学检测结果显示,机器人咽拭子采样可以达到较高的质量,一次成功率大于95%,能够实现有效采样且采样力度均匀,受试者咽部均无红肿、出血等不良反应。 该项研究聚焦于与人体组织直接接触的操作型机器人,有利于避免医务人员感染、提升生物样本采集的规范性、保证标本质量。 日前,团队首次为确证阳性病人进行机器人咽拭子采样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