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本:从图书馆服务设计在线课程开始》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 xuxue
  • 发布时间:2018-11-22
  • ALA出版集团在线学习解决方案(ALA Publishing eLearning Solutions)发布了受欢迎的电子课程的新版本,从图书馆服务设计开始。Joe J. Marquez和Annie Downey将从2019年1月7日星期一开始,担任为期四周的在线课程的培训讲师。服务设计是一种整体的、共同协作的方法,它将用户置于服务交付模型的中心,以创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本课程将探讨服务设计方法,作为图书馆员和管理员可用来评估、修改和创建图书馆服务、空间和工作流的宝贵工具包。在这四周的课程中,您将阅读文章,在一般性讨论中回应提示,并完成练习,以帮助您熟悉使用服务设计工具。在课程结束时,您将为自己的图书馆服务创建服务设计计划草案。

相关报告
  • 《新版本:国会图书馆主题标题电子课程的使用和理解》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xuxue
    • 发布时间:2019-05-22
    • 芝加哥—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出版的在线学习解决方案发布了新版本的电子课程,内容是使用和理解国会图书馆的主题标题。Bobby Bothmann将于2019年7月1日(星期一)开始担任为期六周的辅助电子课程的讲师。 在为期六周的电子课程中,Bobby Bothmann将介绍国会图书馆主题标题(the Library of Congress Subject Headings,LCSH)词汇,并解释各种类型的主题词和自由浮动术语。您将学习如何分析资源的内容,并将该分析转换为LCSH控制的词汇表。在整个课程中,您将使用印刷版和免费的在线版LCSH词汇表,查阅主题标题手册,并将主题分析编码为书目数据的Marc21格式。
  • 《PLOS开放科学指标(OSIs)发布最新版本》

    • 来源专题:科技出版市场动态监测
    • 编译者:崔颖
    • 发布时间:2025-08-26
    •     开放科学实践及其监测对于认可更广泛的研究贡献至关重要。为此,PLOS 开发了开放科学指标(OSIs),以解决长期缺乏大规模监测工具的难题。OSIs不仅服务于PLOS自身目标,也旨在助力更广泛的学术社区。     经过持续发展和合作,OSIs已成为宝贵资源。最新版本(v10)是与DataSeer合作发布,包含超过16.6万条PLOS及对照期刊文章记录。     核心更新包括:     ·完全整合研究方案与研究注册指标     ·采用全新预印本检测方法     一、OSIs的意义何在?     开发OSIs旨在量化开放科学趋势与政策效果,关键目标包括:追踪科研人员使用的工具与服务、分析期刊社群与地域间的实践差异和评估政策有效性。     要实现“科学全面开放”的愿景,需先精准定位现状,衡量各项举措推动实践变革的成效。     二、OSIs至今带来哪些洞见?     ·开放科学监测的FAIR基础     OSIs以透明、可互操作、高价值为设计原则,为学界提供讨论与协作基础。部分指标的细则经科研社区磋商制定,并根据反馈持续优化方法以提高准确性。     OSIs工作助力PLOS参与全球监测行动(如开放科学监测倡议OSMI),并将参照其新发布的《开放科学监测原则》进行自评估。     ·开放科学行为的深度解析     数据集涵盖单篇文章的丰富信息,支持多维度趋势分析。例如,OSIs既可统计共享代码的论文数量,也能计算实际生成代码的文章中代码共享的比例,精准聚焦目标行为。     数据集包含PLOS及非PLOS对照文章,记录共享机制与时间节点。这些细节助力研究者深入解析作者行为模式。     ·特定群体的趋势追踪能力     OSIs支持按学科、地域及时间维度追踪不同实践的参与度。利益相关者可据此确立特定研究群体的开放科学行为基准,识别优势环节与改进空间。     从机构管理者到基金管理者、学术图书馆员,开放科学监测需多方协作。OSIs能定位需深度分析的领域,或与其他监测方案对比更节省资源。     ·开放科学工具与服务的优化依据     OSIs有效量化了PLOS期刊改革成效。例如,环境期刊预印本平台的部署决策、数据存储库使用率的提升策略,均通过OSIs验证改进方向并迭代方案。     ·高效政策设计与合规监测     OSIs支持基于不同群体当前实践水平定制政策,并为监管者提供合规监测与成效评估的工具方法。     三、构建开放科学监测协作体系     PLOS诚邀研究者、机构管理者、资助方、政策制定者、图书馆员及其他出版商共同探索数据,思考开放科学监测的价值。     PLOS期待开放科学监测广泛普及,推动:     ·优化研究与科研贡献的评估体系     ·深化对严谨性、可信度及影响力兼具的科研实践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