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多肽 REF1 是促进植物再生的局部伤口信号》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5-26
  • 2024年5月22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 Cell期刊发表了题为Peptide REF1 is a local wound signal promoting plant regeneration的文章。

    植物经常受伤,并进化出非凡的再生能力来愈合伤口。然而,引发再生反应的伤口信号尚未确定。

    该研究通过对一个在伤口诱导防御和再生方面都有缺陷的番茄突变体的特征描述,证明了在番茄中,一种植物诱导肽(Pep)--REGENERATION FACTOR1(REF1)--作为一种不依赖于系统蛋白的局部伤口信号,主要调节局部防御反应和对伤口的再生反应。研究人员进一步确定了 PEPR1/2 ORTHOLOG RECEPTOR-LIKE KINASE1(PORK1)是感知 REF1 信号以促进植物再生的受体。REF1-PORK1 介导的信号通过激活伤口诱导脱落 1(WIND1)促进再生,WIND1 是植物伤口诱导细胞重编程的主调节因子。

    因此,REF1-PORK1 信号转导代表了一种保守的植物细胞因子途径,可启动、放大和稳定信号级联,从而协调伤口触发的器官再生。应用 REF1 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来提高顽固作物的再生和转化效率。

相关报告
  • 《MSMIR156基因在苜蓿类植物中对根系发育和氮固定活动的促进作用》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09-27
    • MicroRNA156(miR156)基因调控着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因网络。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有过在紫苜蓿植株中超量表达同源性基因miR156或MsmiR156OE,植株表现出营养产量的增加,花期延迟以及根系变长等性状。由Banyar Aung带领的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科研团队致力于研究解释miR156基因对根系的影响,包括对植株根系结瘤和固氮的影响。 该研究团队研究发现MsmiR156基因的过表达会提高苜蓿植株的根系再生能力,但是这一作用在根系发育早期对根系的生物量没有太大影响。同时,Msmir156也能够促进根系的氮固定活动,MsmiR156基因还可以通过上调根部与固氮酶相关基因的表达,如苜蓿根瘤菌中的FixK,NifA和RpoH来促进固氮活动。 同时,该研究团队针对MsmiR156OE苜蓿根的进一步分析,验证了不同功能类别的,包括植株细胞壁组织以及对水分胁迫反应等差异表达基因。而且,研究同时揭示了miR156在结瘤、根系发育以及植物激素生物合成方面的基因上的影响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显示,miR156基因对植株根系发育和固氮活动具有调控作用,因此这对改善苜蓿等作物品系性状至关重要。 如要了解更多研究信息,请阅读“转基因研究”期刊中的论文。
  • 《植物所揭示植物愈伤组织全能性建立的转录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植物细胞具有很高的全能性,赋予了植物器官在活体或培养条件从头再生新的器官和完整植株的能力。基于细胞全能性发展起来的植物离体再生体系,被广泛应用于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等植物生物技术中。在经典的植物离体再生体系中,生长素诱导的多能性愈伤组织形成是离体再生的第一步,被认为是植物细胞获得全能性的关键过程,对于不定芽或根的从头再生是必需的。研究表明,植物根干细胞因子在生长素诱导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的异位激活代表了愈伤组织全能性的建立,而一些参与根发育的生长素信号因子,如ARF及其下游的LBD转录因子被证明是控制愈伤组织形成的关键因子。然而,在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哪些因子负责根干细胞因子的激活并建立愈伤组织的全能性,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胡玉欣研究组发现,拟南芥转录因子WRKY23和bHLH041分别作为根干细胞因子的转录激活子和抑制子协同激活了愈伤组织中的根干细胞因子。研究显示,WRKY23位于生长素响应因子ARF7/19下游通过直接激活根干细胞基因PLT3和PLT7,进而间接激活其下游的根干细胞基因PLT1、PLT2和WOX5的表达;而生长素诱导的LBD积累引起了bHLH041降解,进而释放了bHLH041对PLT1、PLT2和WOX5的转录抑制。进一步的研究表明,WRKY23介导的转录激活和bHLH041介导的转录解抑制协同建立了愈伤组织的全能性和芽再生能力。该研究揭示了植物离体再生体系中愈伤组织全能性获得的转录调控机制,建立了生长素信号和细胞全能性的分子联系,结合研究组的前期工作,构建了植物离体再生过程中愈伤组织形成和全能性获得的分子框架。这一成果有助于促进基于植物离体再生的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10月6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