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组蛋白甲基化靶向治疗的作用机制和耐药性》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2-24
  • 2024年2月21日,东京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题为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resistance in histone methylation-targeted therapy的文章。

    该研究确定了抗癌药物valemetostat治疗成人ATL的疗效,并揭示了这类疗法如何针对其靶点——H3K27me3(组蛋白H3的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重新激活抑癌基因的机制。这些发现对以靶向H3K27me3为代表的新一代表观遗传疗法具有指导意义,有望为具有类似潜在病因的多种癌症带来新疗法。

    H3K27me3是染色体特定组蛋白上的一种甲基化修饰,即蛋白质上被添加上甲基(CH3)基团。这种修饰也被称为表观遗传,也就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发生可遗传的基因功能变化。当基因及其启动子周围聚集甲基化组蛋白,其表达活性会受到重要影响,所以H3K27me3具有抑制基因表达的作用,过度H3K27me3被看作癌症的主要表观遗传驱动因素之一。而EZH1/2作为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受到EZH1/2双重抑制剂的作用后,可以防止组蛋白H3的甲基化。研究小组通过使用valemetostat治疗ATL患者的临床试验证明,valemetostat可以减少H3K27me3,从而使癌细胞恢复多个抑癌基因的表达。

    论文作者介绍,ATL是一类具有多种基因突变的侵袭性瘤,在临床试验中,患者接受valemetostat的治疗超过2年,肿瘤体积缩小,显示出持久的安全性和临床治疗反应。综合单细胞分析表明,EZH1/2双重抑制剂可消除H3K27me3形成的高度凝聚的染色质结构,恢复多个基因的表达,其中包括许多抑癌基因。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103-x
相关报告
  • 《JBC:靶向组蛋白去甲基化酶 为治疗结直肠癌提供新靶点》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5-28
    •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1A在多种肿瘤中存在过表达能够促进癌症进展。之前研究表明JMJD1A能够促进结直肠癌进展,但是该分子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完全了解。最近来自厦门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JMJD1A能够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途径促进结直肠癌进展并揭示了具体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BC上。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报道JMJD1A在结直肠癌样本中存在过表达,并且其表达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存在正相关性。敲低JMJD1A能够抑制增殖相关基因表达,比如c-Myc,cyclin D1和PCNA,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暂停细胞周期进展,并抑制异种抑制小鼠的肿瘤发生。 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敲低JMJD1A能够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肺转移,这些作用通过抑制MMP9表达和酶活性来实现。GEO数据库分析揭示JMJD1A在人结直肠癌样本中的表达与Wnt/β-catenin靶基因表达呈正相关关系,包括c-Myc,cyclin D1和MMP9。 从机制上来说,JMJD1A能够通过促进β-catenin表达并与β-catenin相互作用增强其转激活进而增强Wnt/β-catenin信号途径。JMJD1A能够移除c-Myc和MMP9基因启动子区域组蛋白H3Kme2的甲基基团,相比之下,缺失去甲基化酶活性的JMJD1A H1120A变异无法对这些基因启动子的H3Kme2进行去甲基化,无法帮助β-catenin诱导靶基因表达,进而无法促进结直肠癌的进展。这些结果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途径激活需要JMJD1A的去甲基化酶活性,结直肠癌样本中JMJD1A的表达水平能够预测癌症不良结果。 总的来说,JMJD1A能够通过增强Wnt/beta-catenin信号途径促进结直肠癌进展,提示JMJD1A可能是治疗结直肠癌的一个潜在分子靶点。
  • 《心血管脂连蛋白耐药性:脂联素受体修饰的关键作用》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内分泌代谢
    • 编译者:李永洁2
    • 发布时间:2017-05-05
    • 在过去二十年中,已经发表了大量关于脂联素(APN)的研究,这是一种丰富的蛋白质,其负责调节许多生物功能,包括抗氧化,抗生素,抗炎和心脏保护作用。 APN及其两个主要受体的综述是及时的,因为关于APN信号可能在病理过程如糖尿病和心力衰竭中发生改变的机制的新发现。在本综述中,我们详细介绍了有关APN的生理学作用以及病理性APN抗性的已知机制 - 即APN受体下调和磷酸化的已知信息,并提供了有关APN研究未来发展方向的洞察,包括评估临床适用性预防APN受体的病理学翻译后修饰。 脂联素(APN)抗性是多因素的,起源于代谢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信号传导的紊乱。 最近的证据表明APN受体1(AdipoR1)在APN抗性中起着积极作用。 AdipoR1的病理改变破坏其下游信号功能,导致APN表达无效增加,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和糖尿病疾病状态下的APN耐药。APN受体磷酸化的抑制可能有望成为抗心力衰竭发展的新型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