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地幔动力学和弹性挠曲均衡作用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3-04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发表了题为“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vity anomalies and topography in the Pacific Ocea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lexural isostasy,mantle viscosity and dynamics”的文章,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关于地幔动力学和挠曲均衡的相对作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地形和重力异常是地球表面两个最基本的观测要素,它们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是岩石圈内部的密度变化及岩石圈的挠曲和均衡;其二是岩石圈下部地幔的密度异常及其引起的地幔对流。地球内部动力学和地表岩石圈板块的挠曲均衡在不同波长上对地球的表面地形和重力场产生影响,目前地幔动力学和弹性挠曲均衡之间的转换波长以及它们的相对贡献尚不明确,决定这一转换的一个关键参数是地球的粘度结构,它控制着板块对加载的响应和地幔对流的作用。

    本研究选取太平洋5000×5000 km的范围,首次利用太平洋地区约200至5000公里波长范围内观测到的地形与重力异常之间的关系(导纳),结合板块挠曲模型和以地震层析成像为基础建立的地幔对流模型,确定动力学效应和挠曲均衡效应之间的转换波长,并约束地幔的径向粘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波长小于~600公里的地形和重力场,板块挠曲均衡是主要贡献因素,对于波长大于~600公里的地形和重力场,地幔动力学是主要贡献因素。本研究基于不同的地震层析成像模型,建立地幔对流模型来研究长波长的动力学导纳的控制因素。使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来计算地幔流动、相关的地表动力地形以及自由空间重力异常。结果显示太平洋地区观测的长波长导纳可以用考虑温度相关的地幔粘度和弱软流圈的模型来解释,软流圈的粘度比地幔过渡带小约20倍,比下地幔小约600倍。

    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安助理研究员。合作者包括英国牛津大学的A.B. Watts教授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钟时杰教授。本研究得到了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和国家留学基金的共同资助。

    相关论文:

    An Yang*,A. B. Watts;Shijie Zho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vity anomalies and topography in the Pacific Ocea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lexural isostasy,mantle viscosity and dynamics,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655,119246,2025. (https://doi.org/10.1016/j.epsl.2025.119246)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503/t20250303_7545362.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Mo同位素示踪地幔不均一性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1-15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大洋岩石圈与地幔动力学课题组陈硕副研究员、孙普副研究员与英国Durham大学牛耀龄教授、Bristol大学Tim Elliott教授和德国Bayreuth大学Remco Hin博士合作,利用同位素双稀释剂方法,系统分析了东太平洋洋隆(EPR)5°N和12°N的新鲜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及近洋脊海山熔岩样品Mo元素含量及同位素组成,有效地证实了由低程度部分熔融熔体交代的再循环大洋岩石圈对形成富集型MORB (E-MORB)有重要贡献。相关成果以“Molybdenum isotope systematics of lavas from the East Pacific Rise: Constraints on the source of enriched mid-ocean ridge basalts”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大洋中脊玄武岩和近洋脊海山玄武岩的研究表明上地幔化学成分存在较大尺度的不均一性,但其成因一直备受争议。最近的研究表明,Mo同位素体系在研究地幔不均一性成因方面有很大的潜力。例如,前人研究发现一些具有俯冲板片流体特征的基性岛弧玄武岩具有比正常MORB更高的δ98/95Mo和更低的Ce/Mo比值,而一些显示陆源沉积物贡献的岛弧熔岩则具有低δ98/95Mo特征。尽管对岛弧熔岩高δ98/95Mo成因还存在部分争议,但一般认为,Mo同位素在俯冲过程中会发生分馏,并推测重Mo同位素优先进入流体相,而轻Mo同位素则进入残余金红石中。这一分馏机制被最近的高温高压实验以及俯冲变质岩的研究所证实(Chen et al., 2019)。这一重要发现的意义在于,经历俯冲脱水的残余洋壳应该具有轻的钼同位素,并将这种独特的特征带到深部地幔。如果俯冲再循环的洋壳对上地幔的富集很重要(如E-MORB成因),那么这些熔体应该会继承类似的轻Mo同位素特征。前人对MORB的钼同位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然而,他们发现E-MORB比大多数正常的、亏损的MORB(N-MORB)具有更重的Mo同位素。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关于MORB的Mo同位素研究还很匮乏,且岩浆起源和演化对Mo同位素的可能影响仍存在争议。因此,需要选择更加理想的MORB样品进行系统的Mo同位素研究。为此,陈硕等系统分析东太平洋洋隆(EPR)5°N和12°N的新鲜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及近洋脊海山熔岩样品Mo元素含量及同位素组成。 研究发现EPR 10°30’N,11°20’N和海山 MORB样品Mo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较大,δ98/95Mo(相对于NIST SRM3134)为-0.23‰至-0.06‰,但该变化与MORB岩浆起源与演化过程无关。结合已发表的数据,该研究发现MORB样品的Mo同位素组成与常用的地幔富集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Mo同位素的变化可以通过两端元混合模型解释。其中,亏损端元具有低δ98/95Mo(~-0.21‰)、La/Sm、Nb/La、Nb/Zr和Th/Yb,但高Sm/Nd和143Nd/144Nd,而富集端元则具有较高的δ98/95Mo(~-0.05‰ )、La/Sm、Nb/La、Nb/Zr和Th/Yb,但较低的Sm/Nd和143Nd/144Nd。E-MORB更加富集重Mo同位素这一特征说明再循环洋壳以及沉积物不是地幔富集成因。利用熔融模型,陈硕等认为MORB富集端元是岩浆成因的,极有可能是由亏损的MORB地幔经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因此,利用MORB的Mo同位素特征,该研究证明了由低程度部分熔融熔体交代的再循环大洋岩石圈对形成E-MORB有重要贡献。该研究还强调了Mo同位素是研究上地幔过程的有效工具(Chen et al., 2022)。 以上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联合基金以及“111计划”项目资助。陈硕副研究员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孙普副研究员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    相关论文: Chen, S.*, Sun, P.*, Niu, Y.L., Guo, P.Y., Elliott, T., Hin, R.C., 2022. Molybdenum isotope systematics of lavas from the East Pacific Rise: Constraints on the source of enriched mid-ocean ridge basalt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117283. 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1X21005392 Chen, S.*, Hin, R., John, T., Brooker, R., Bryan, B., Niu, Y., Elliott, T. 2019. Molybdenum systematics of subducted crust record reactive fluid flow from underlying slab serpentine dehydr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 4773. 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2696-3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苏拉威西海涡动能年际变异动力学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0-12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团队在印尼海南部的苏拉威西海涡动能年际变异规律动力学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 苏拉威西海地处赤道太平洋西边界,是全球海洋大输送带的唯一热带回流分支——印尼贯穿流(ITF)的关键通道,具有丰富的中尺度涡旋活动(Hao et al., 2021)。这些涡旋活动在调节印尼贯穿流季节内变异以及印尼贯穿流下游区水团性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探究该海域涡旋活动年际变化及其动力机制对认识印尼贯穿流多尺度变异规律和区域气候调节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基于Ocean Forecasting Australian Model(OFAM)模式数据,尹宝树研究团队发现苏拉威西海涡动能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并与棉兰老流入侵苏拉威西海的流量变化密切相关(Hao et al., 2022)。棉兰老流入侵流量增加使得苏拉威西海上层环流水平剪切增强,并通过正压不稳定过程促进平均流动能向涡动能的正向串级。进一步分析表明,棉兰老流入侵苏拉威西海受到两支西边界流——棉兰老流(MC)和新几内亚沿岸流/潜流(NGCC/NGCUC)路径变化的调制。在高涡动能时期,新几内亚沿岸流/潜流减弱,棉兰老流回流(MC retroflection)延伸至5°N以南,使得棉兰老流入侵增强;在低涡动能时期,新几内亚沿岸流/潜流增强,棉兰老流回流向北退却,导致棉兰老流入侵减弱。另外,苏拉威西海以东海域的中尺度涡旋也会影响棉兰老流入侵。该研究成果强调了太平洋西边界流非线性动力过程在调制边缘海涡旋活动方面的重要性。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郝占久、徐振华研究员、尹宝树研究员、张沛文博士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海洋大气研究所冯明研究员合作完成。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等资助。 文章信息: Hao, Z., Xu, Z., Feng, M., Zhang, P., & Yin, B. (2022). Dynamics of interannual eddy kinetic energy variability in the Sulawesi Sea revealed by OFAM3.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7, e2022JC018815. https://doi.org/10.1029/2022JC018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