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能源转型 赋能绿色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03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部署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任务也主要围绕能源问题展开。这意味着在新发展阶段,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能源转型将成为重要抓手。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目标下,加强节约集约利用是推动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中一个重要且有效的努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2021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较2012年下降26.4%,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显著提升。同时要看到,现阶段在巨大的能源需求和有限的能源供给之间,仍存在着不小的缺口;在能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仍存在着突出的矛盾。

    从经济学视角看,推进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能源资源的稀缺性。“节约”即量的减少,用更少的投入量获得更大的产出;而“集约”意味着质的变化,通过把能源纳入到人与自然复合系统中综合考量以实现乘数效应。因此,进一步提高能源节约集约利用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节约优先,保护存量”,平衡巨大的人口规模和有限的能源资源,在保持经济增长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通过技术革新和政策优化来减少能源消耗;二是“集约牵引,做大增量”,以能源集约利用牵引经济、社会、健康、生态等综合效益的提升。

    如何实现节约优先,保护存量?一方面,要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当前,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1.5倍,约为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3倍。假如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意味着每年可以少用13亿吨标准煤,减排34亿吨二氧化碳。可见,单位GDP能耗的持续下降对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继续加大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引导电力、钢铁、水泥等高能耗行业工艺改进与转型升级。此外,坚持和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制度,加强能耗指标统筹,全力保障优质重大项目用能;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健全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绿色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步扩大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生物质能、氢能等利用范围。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是推动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现阶段,可再生能源发电最大的问题还是非稳定供电。在最需要用电的时候,由于发电单机容量小、数量多、布点分散,且具有显著的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特征,可再生能源发电无法充当“援军”。为了让可再生能源能够安全、高效接入电网,在时间和空间上使电力供需更趋平衡,要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在大容量储能技术上实现突破。除技术研发外,为更好地释放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减排潜力,还需重点关注技术在规模化部署中可能面临的生态安全性、技术经济性以及公众接受度等挑战。

    与此同时,还要集约牵引,做大增量,进一步提升煤炭等化石能源的综合利用率。目前,我国煤炭约占一次能源消费的57%,能源资源禀赋决定着煤炭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压舱石作用。需正视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统筹“增量替代和存量优化”,不求一步到位。从物质属性看,煤炭是一种多芳烃类的化学物质,清洁与否与利用方式有关。如果能够高效清洁利用,也能够满足环境保护、能源稳定供应方面的需求。提高煤炭作为原材料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以新方法调节煤基合成气的碳氢比重,实现可再生能源与煤的耦合转化,均是从源头克服高能耗、高排放瓶颈的有效途径。同时,要提升能源系统减污降碳和环境健康的协同效应。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交通运输结构,加速能源清洁化、高效化发展,提升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重点在工业、交通、建筑和居民生活等领域加快绿色电能替代,持续推进城镇乡村电气化。加快形成以电为中心的能源消费体系,推动电锅炉、电动汽车、充换电站、港口岸基充电桩等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和使用。此外,能源、交通等领域的低碳转型,可以有效引导公众选择绿色生活方式,降低罹患环境污染相关疾病的风险、减少死亡率等健康负效应。下一步,从技术角度推动绿色转型的同时,应考虑将健康、生态等指标纳入能源密集部门绿色发展评估中。由于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具有协同效应,如果单纯地把“减少能源消耗”或者“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作为评估目标,会导致从短期、静态和局部上看,能源消耗减少了、能源效率提升了;但是从长远、动态和全局的角度看,能源效率并未得到改善,甚至还可能造成社会经济领域其他方面的损失。

    能源转型涉及多个领域、多个主体,易引发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在当前能源供需紧张、地缘政治多变的国际背景下,要充分认识能源转型面临的重重挑战,把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上升到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高度来思考和布局。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统筹节能降耗目标与地区发展阶段、技术水平、自然环境等因素,把短期成本和长期收益统一起来,设定科学合理的优化目标。

    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原则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这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鲜明体现。以提高能源节约集约利用为抓手,既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迫切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构建高质量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最终实现发展模式由消耗性利用转向非消耗性利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 原文来源:https://solar.in-en.com/html/solar-2417791.shtml
相关报告
  • 《“智慧能源”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17
    • “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北京冬奥会上,三大赛区26个场馆实现绿色电能供应,与此同时,电力数字化、智能化全景监视也保障了能源供应的稳定安全。在数字经济蓬勃兴起的今天,能源数字化正悄然向人们的生产生活渗透。 搭上5G智能化快车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国家能源集团下属公司的老石旦煤矿区内,工作人员在地面调度室就能操控地下7000米深处的采煤设备,工人下井也不用操作设备,只需定时巡检、远程控制,通过防爆手机还能随时与地面视频连线。 这样的场景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煤矿。山西省寿阳县的潞安化工集团新元煤矿,在距离地表超过500米的机电硐室,无人巡检机器人已代替人工巡检;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公司新疆大南湖一矿,智能化生产数据采集、传输和设备维修远程协同已成为现实。搭上5G智能化快车,一座座矿山有了“智慧大脑”,智能化操控、远程开采、机器人巡检,让曾经“脏、苦、险、累”的采煤工作简单多了。 同样从繁重体力活中解放出来的还有石油工人。1个站、14名工人、35口采油井,日产原油约230吨……这里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通过监测大屏,借助12台高清球形摄像机可看见平台全貌,拉近还能看清油井上的螺丝。一旁的电脑上,井口压力、温度、产油量、耗电量等反映油井生产的各种数据实时更新。 这些数据原来都是人工采集,采油工要带着测温枪、压力表、温度计,一趟趟跑着抄表。而现在,鼠标一点,各种指标就能看得清清楚楚。负责平台生产维护的青东采油管理区注采一站站长袁亮说:“通过数据实时呈现,有没有泵漏、供液不足等问题,油井生产状况一目了然。” 降本增效促进低碳转型 记者了解到,能源数字化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构筑更高效、更清洁、更经济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能源系统的安全性、生产率和可持续性。 能源企业为啥不遗余力推进数字化?能源数字化的意义,不仅在于把人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对企业还有诸多好处。例如,胜利油田的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可以设定抽油机抽油频率,自动调整注水阀压力等,实现了“气不上天、油不落地、水不外排”的绿色安全高效生产。低碳目标下,能源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作用更加凸显。 数字技术可以助力能源行业降本增效。例如华为基于光感知产品和算法引擎,帮助山东济华燃气有限公司打造智慧油气管线巡检服务,使管线威胁事件识别的准确率高达97%,全面提升管线安全和管理质量,降低运维成本,加速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数字技术在能源革命战略中正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引领能源产业变革的原动力。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技术融合发展,正改变能源的生产、运行、传输模式,通过数字化赋能,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促进绿色低碳转型。”赛迪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说。 逐步迈向精细化发展 在浙江杭州萧山某化纤产业园里,多家企业近日安装了能耗采集器,采集的能耗、碳排放等数据将实时同步到杭州市的“能源双碳数智平台”上。据悉,杭州正利用数字化技术,整合电力、燃气、石油、煤炭4类能源数据及重点监控企业的能耗信息,精准管控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岑可法认为,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生产侧发生变革,打造全新的绿色生产模式是未来发展方向。 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加快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能源产、运、储、销、用各环节设施的数字化升级,实施煤矿、油气田、油气管网、电厂、电网、油气储备库、终端用能等领域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的数字化建设与改造。 有了顶层设计,能源数字化发展方向逐渐明晰。中广核、中国石化、国家电网等多家能源央企明确表示,将数字化转型工作定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华能集团提出,转型第一步要实现所有风电、光伏数据接入智慧能源数据平台;第二步是以风电、光伏数据中心为基础,完成水电、燃机、火电、核电等数据接入,形成统一的智慧能源数据平台;第三步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 专家指出,在生产、运输、零售和消费等能源产业各环节,数字化需求越来越迫切。与此同时,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国家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下,能源数字化将逐步迈向精细化发展。
  • 《广东:绿色税制推动能源企业实现绿色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5-08
    • 在广东阳江海陵岛的山顶上,耸立着一座座庞大的风车,风机叶片随风转动,源源不断地提供清洁能源。从2017年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获核准至今,阳江海上风电已发展成为全国产业链最完整、配套最齐全的风电产业集群之一。 这是粤西发展绿色能源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东税务部门落实各项绿色税收政策和优惠,在绿色税制的推动下,阳江、茂名、湛江的海上风电发展如火如荼,传统石化也正在向绿色化工与氢能产业转型。 日前,记者来到阳江高新区港口工业园,只见偌大的厂房内,工人正在装配风力发电机的主要部件定转子,厂房外的空地上摆放着等待安装的百米长风电叶片。这是东方电气(广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电气”)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图为东方电气的净化生产车间 受访者供图 东方电气总经理助理施圣展告诉记者,东方电气目前已具备年生产200台以上、7兆瓦至18兆瓦海上直驱风力发电机的生产能力,预计今年七月份,亚太地区最大的17.8兆瓦海上直驱风力发电机将在东方电气阳江基地车间下线。 2022年,受疫情影响,东方电气生产经营大幅减少,年营业收入为0.99亿元。2023年该公司经营情况有所好转,第一季度营业收入达0.81亿元,海上风力发电机销售12台。 “2022年,公司资金压力较大的时候,税收服务专员提供‘一对一’的政策推送服务及精细辅导,帮助我们顺利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超1200万元,有效补充了公司的现金流,促进企业稳步发展。”施圣展指出,目前风电行业竞争激烈,东方电气也在主动求变,正在研发20兆瓦以上的海上直驱风力发电机,未来公司产品将辐射海内外更多市场。 随着一批批风电企业落户阳江,一台台风机并网发电,阳江已形成了风电装备制造完整产业链。截至目前,阳江已有42个总投资约460亿元的装备制造产业项目落户,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不断显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核心区建设启动。为此,阳江市税务局组建风电城税务工作专班,梳理服务风电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指引,出台30条税费服务支持措施,对接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相关涉税费事项,进一步推动人才、研发、创新等发展要素汇聚阳江。 近年来,传统石化产业大市茂名也主动谋求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推动传统石化向绿色化工与氢能产业转型。 图为中科炼化管控中心超级数字大屏 孙秋霞 摄 在茂名市滨海新区,东华能源(茂名)有限公司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一期(Ⅰ)目前正处于试压、吹扫、调试阶段。 据悉,东华能源(茂名)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超1000亿元,是茂名市规划建设零碳产业园的龙头项目,主要发展以聚丙烯、碳纤维、复合材料为核心的特性新材料产业,通过使用“丙烷脱氢”工艺与“铂系”催化剂,实现无碳污染生产。 “公司落户茂名后,税务局主动上门辅导公司了解税费优惠政策、涉税风险防范事项等。预计今年公司可以享受到增值税留抵退税约6.5亿元,我们将利用这笔资金进一步投入生产研发。”东华能源(茂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华杰说。 在湛江东海岛,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正在崛起。走进中科(广东)炼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炼化”),位于管控中心的超级数字大屏不断实时更新各项数据,工作人员在此集中发布调度指令,可随时对全厂生产装置进行自动控制。目前,中科炼化炼油加工能力达到1500万吨/年,乙烯产能达到80万吨/年。 在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中,先进的生产工艺与环保治理不可或缺。“我们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采用国际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控制技术,按照国际最高的安全环保标准进行设计和管理,目前环保总投资达到36.88亿元。”中科炼化财务部经理刘青波说。 据了解,中科炼化享受专用设备投资额按比例进行企业所得税税额抵免政策,2021年度汇算清缴时税额抵减企业所得税9640余万元,2022年抵减约4600万元。刘青波介绍,这些税收优惠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支持企业继续建设二期。 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湛江宝钢”)也投入大量资金升级改造环保设备和生产工艺,实现废气超低排,废水零排放,固废不出厂。2019年以来,湛江宝钢享受环境保护税减免金额达1910万元。环境保护税法建立“多排多缴、少排少缴、不排不缴”的激励机制在湛江宝钢充分体现。 湛江宝钢财务部主任赵陈美介绍,企业在湛江落户以来,政府补助及环保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给公司很大的支持。“接下来,我们将投资建设百万吨级氢基竖炉,建成投产后相对传统同等规模高炉炼铁,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以上。” 湛江市税务局党委委员、总经济师王立介绍,2018年至2022年,湛江市环境保护税减免额连续五年保持增长态势,共减免金额超15000万元,其中制造业占比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