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催化剂“纳米片”双功能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3-01
  • 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汪黎东团队构建了一种新型催化剂——二维钴氮掺杂碳(2D Co–N–C)纳米片,该纳米片体现出双功能,可在湿法脱硫中使硫资源实现高效回收,并使脱硫过程中吸附的汞离子(Hg2+)受到限制。相关成果2月24日在线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上。

    在许多大型燃煤电站的烟气处理中,都用到了湿法脱硫技术。但硫酸盐回收的大量能源损失,会限制湿法脱硫的效率,并增加了HgO再排放的风险。

    湿法脱硫中的催化剂一般采用钴基材料。虽然钴基材料可提高亚硫酸盐的氧化速率,进而可以提高能源效率,但前提是必须解决由于反应物竞争导致的催化剂失活和中毒问题。

    在研究中,汪黎东团队开发了一种超湿润的新型催化剂——二维钴氮掺杂碳(2D Co–N–C)纳米片,其具有有限的催化/吸附位点,可用于高效节能的亚硫酸盐氧化和汞离子吸附。

    该纳米片所设计的结构表现出增强的表面极性、可用性和较短的反应物扩散路径,从而使显著的催化转化频率(TOF)值达到0.085/s,同时汞去除能力达到143.26 mg/g。催化剂纳米片具有再生稳定性,以提高成本效率。

    研究指出,通过部署Co–N–C催化剂,可以显著降低高达69%的热损失,这使得这种硫资源回收催化途径在实际工业场景中经济可行。

相关报告
  • 《新型高孔金属-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催化研究》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12-06
    • 提出了同时形成高孔碳载体和双金属钴钌纳米颗粒的新方法。采用聚丙烯腈与金属化合物在二甲酰胺中的联合溶液作为金属-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前驱体。对前驱体进行红外加热可以显著降低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时间。研究了Co-Ru固溶体随合成温度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金属-碳纳米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与温度合成的关系。发现红外前体的退火700 - 800°C导致碳矩阵的形成与比表面积约1300 m2 / g。的carbon-supported双金属Co-Ru获得的纳米颗粒在800°C测试通过乙醇水蒸气重整制氢的催化剂。氢气的收率较高,而副产品的收率相对较低。
  • 《美国高校开发三层双功能制氢催化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0-31
    • 由莱斯大学和休斯敦大学开发的一种新型高效、高度活跃的双功能催化剂可将水分解成氢和氧,而不需要像铂这样昂贵的金属。该研究小组认为,这项工作提供了一种简单的策略,即从地球丰富的材料中制造出高效的电催化剂,用于整体水分离。   由莱斯大学生产、休斯敦大学测试的电解膜是一种三层结构的镍、石墨烯和三元金属磷化物(FeMnP、铁、锰和磷)。泡沫镍使薄膜有一个较大的表面,使导电石墨烯保护镍不受降解,金属磷化物也能进行反应。   石墨烯,一种原子厚度的碳,是保护底层镍的关键。在化学气相沉积(CVD)炉中的镍泡沫上形成1至3层石墨烯,并且还通过CVD和单一前体将铁、锰和磷加在其上。   通过对镍泡沫和无石墨烯的磷化物进行了测试比较了中间的镍泡沫和无石墨烯的磷化物,结果发现导电石墨烯降低了氢和氧反应的电荷转移电阻。   Whitmire表示,该材料具有可扩展性,可应用于生产氢和氧的汽车工业中,也可用于电催化储存能量的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设施。   在氢进化反应(HER)和氧进化反应(OER)中,FeMnP表现出高的电催化活性。利用FeMnP / GNF作为阳极和阴极进行整体水分离,团队在低至1.55 V的电池电压下实现了10 mA cm-2的电流密度。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的计算表明,暴露Fe和Mn位点的切面是实现HER高活性的必需条件。   Kenton Whitmire表示:“常规金属有时会在催化过程中氧化。通常,氢的进化反应是酸的,氧的进化反应是在碱中完成的。我们这次所研发的是一个稳定的材料,不管是在酸性还是碱性溶液中。”   这一发现建立在研究人员今年早些时候发明的一种简单的氧进化催化剂之上。在这项工作中,研究小组直接在一个半导体纳米线阵列上产生了催化剂,将太阳光转化为太阳能水分解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