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新能源产业的另一面:化合物半导体正快速崛起》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19-10-16
  • 苹果新品发布后,虽然再次被外界诟病缺乏创新,但“浴霸”三摄,还是让不少消费者“真香”,而前两年推出的Face ID则被称为苹果最后的创新,带起了手机厂商的学习效仿风。也正是因为Face ID,苹果拉了一把上游的VCSEL产业链,化合物半导体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席卷”消费端市场。

    同时,随着5G商业化的快速推进,作为5G关键电子元器件的一部分,化合物半导体也再次站到了风口浪尖,引发了新一轮产业洗牌和变革。

    材料千千万,化合物半导体的春天来了

    硅谷之所以以硅为名,因为硅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当硅材料取代笨重的电子管,英特尔、苹果、高通、台积电、三星顺势而起,集成电路的突破成就了这些科技巨头。

    当前,全球95%以上的半导体芯片和器件是用硅片作为基础功能材料而生产出来的。不过,在电子半导体的另一面,以砷化镓(GaAs)、氮化镓(GaN)、碳化硅(SiC)等为代表的化合物半导体,正在快速崛起。

    光纤通信、手机的无线通信系统、用于三维识别的VSECL泛光源、自动驾驶的毫米波雷达、5G基站的射频模块……新应用场景的涌现,是化合物半导体大规模应用的催化剂。

    化合物半导体的概念很简单,就是一类由化合物构成的半导体材料,通常由两种以上的元素构成,所以它的组合方式很多,带来的想象空间也更大。

    当前,业内将硅基半导体称为第一代半导体材料,化合物半导体则囊括了第二代和第三代材料,第二代主要以砷化镓(GaAs)为代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则囊括了碳化硅(SiC)、氮化镓(GaN)、金刚石等,因其禁带宽度(带隙)大于或等于2.3电子伏特,又被称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

    图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相较于硅基半导体,化合物半导体最显著的特性是电子迁移率高,所以适用于高频、大功率传输,适合射频器件、光电器件、功率器件的制造;硅半导体则多用于逻辑器件、存储器等。从这个角度看,化合物半导体是硅器件的延伸,不是替代,两者构成了现在的电子化、智能化时代。

    举个例子,5G频率高,传输距离短,对功率要求高,相应的对基站与终端的应用场景提出了全新挑战,通讯组件与电子器件必须适应更高频、高温、高功率的环境,氮化镓体积小功率大的特性,就是目前最适合5G基站PA(射频功率放大器)的材料。而前几代通讯技术的射频模块材料则被砷化镓包下,砷化镓也是目前智能手机设PA的主要半导体材料。可想而知,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但和成熟的硅基半导体产业不同的是,化合物半导体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和生产制备的复杂性,其产业链的技术远没有硅基半导体成熟。

    当消费电子产品以数亿量级铺开,产业链上下游早已经做好了准备,但当化合物半导体的应用量级在快速飙升时,产业链的步伐却没能及时跟上。

    量级不一样,生产制备工艺的挑战变高,业内人士曾举过例子,“集成电路设计图给到台积电,后续的生产工艺完全不用担心。但化合物半导体代工厂完全不一样,工程师还需要去FAB代工厂讨论工艺怎么做。”

    产业分工逐渐明朗,关键技术在国外巨头手中

    在理清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链发展现状前,首先得明确两个概念:衬底和外延。

    衬底是半导体单晶材料制成的晶圆片,它既可以直接进入晶圆制造环节生产半导体器件,也可以通过外延工艺加工生产成外延片。

    外延指在单晶衬底上生长一层新单晶的过程,新单晶可以与衬底为同一材料,也可以是不同材料。比如氮化镓通常会在蓝宝石、SiC、Si等异质衬底上进行外延。

    化合物半导体与硅半导体的制备工艺类似,但是晶圆制造有所区别,硅半导体采用直拉法生长成一个圆柱型的单晶硅棒,对单晶硅棒进行切割制成晶圆;化合物半导体则是在 GaAs、InP、GaP、蓝宝石、SiC 等化合物基板上形成薄膜(外延层),然后对这个外延层加工,实现特定的器件功能。

    当前,外延片生长主要依靠生长工艺和设备,制造外延片的主流方法包括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和分子束外延,前者属于行业市场“最经济”的外延生长方法,但设备制造难度依然很大,只有少数公司可以进行商业化生产。

    所以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链通常可以分为:设计、外延、晶圆制造和封测等环节,其中外延又包括衬底。

    镁客网将目前商业化较高的两种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产业链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从衬底、外延工艺、到晶圆设计、代工以及一揽子全包的IDM,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相较硅半导体显然低调很多。

    砷化镓产业链的设计与先进技术主要掌握在国际IDM大厂手中,衬底市场则是日本、美国等厂商占据主导地位。外延生产方面,英国IQE的份额高达60%,其次是台湾全新光电,也属于巨头垄断的局面。晶圆代工依然是台湾企业占大头,仅稳懋一家,在2016年的市场占比就高达66%,内地化合物晶圆代工企业三安光电处于追赶过程中。

    氮化镓产业面临同样的问题,整个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链上,国内企业的声音还比较小,以用于通信基站的氮化镓器件为例,基本上都是来自国外的Qorvo、Skyworks等公司,美国厂商已经基本垄断大功率射频器件,可见这对国外企业依赖程度极高。

    而且已经掌握核心工艺的大公司还在通过不断的并购扩大既有市场规模,同时,随着化合物半导体和电子通信产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硅半导体行业内的巨头们也在“跨界”,收拢化合物半导体公司。高通以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射频滤波器厂商、华为全资控股的投资公司哈勃投资碳化硅企业山东天岳等等都是典型案例。

    另一方面,和硅半导体的发展类似,化合物半导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正在由IDM转为设计+代工生产。两年前,博通选择剥离砷化镓制造业务,将其卖给代工厂稳懋公司,专注砷化镓射频器件的设计环节。再往前,avago也将自己在科罗拉多的工厂出售给稳懋。除此之外,硅半导体代工巨头也看了新的机会,比如在氮化镓电子器件市场,台积电也加入了代工队伍,瞄准庞大的5G市场。

    潘多拉魔盒打开,国内厂商追赶中

    从化合物半导体的产业链来看,国外巨头垄断了核心工艺生产,主要的IDM企业也以美国公司为主。比如传统消费电子市场基本上已经被博通、Skyworks等公司垄断,大部分手机厂商的砷化镓功率放大器都是他们的囊中之物。

    不过,苹果Face ID带起的VCSEL热潮,让不少国内初创公司看到了突围的机会。

    而在行业应用市场,5G通信基站和新能源汽车都是香饽饽,当前日本住友电工的氮化镓功率放大器已在华为新建的基站上批量应用,考虑到5G基站较之前几代通信基站,数量级会成倍提高,根据赛迪顾问预测,5G宏基站总数量将会是4G宏基站1.1到1.5倍,这部分市场势必会带动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新一轮爆发。

    相较之下,国内的化合物半导体产业还处于中下游,一方面国内开展碳化硅、氮化镓材料和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晚于国外,其次就是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材料创新以及原始创新问题,浮躁的市场环境难以忍受“只投入,不产出”的现状,让化合物半导体为代表的新材料原始创新愈加艰难。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化合物半导体也是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关键咽喉,作为通信器件的关键一环,一旦被人扼住命脉,很多下游的终端应用企业的发展都会受到桎梏。

    新场景的出现,打开了化合物半导体的潘多拉魔盒,也触发了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另一面变革。

    目前,国内已经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地区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化合物半导体产业,苏州正在打造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地,吸纳了不少氮化镓产业链上的企业,包括英诺赛科、华功半导体、能讯高能、能华半导体等一批企业。

    国家“大基金”也在出手,其投资了三安光电,推动三安光电下属三安集成电路公司围绕砷化镓和氮化镓代工制造,开展境内外并购、新技术研发、新建生产线等业务。同时,国家开发银行也以最优惠利率向三安提供200亿元贷款。

    在5G、新能源产业的风口下, 新应用的规模化应用意味着化合物半导体将打开亿级市场,谁能在产能规模和产品可靠稳定性上做到完美,可能就是下一个台积电、英特尔。

    化合物半导体市场正在快速崛起,新一轮的比拼开始了。

相关报告
  • 《5G数据规模增长助力半导体产业创新升级》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4-11
    • 目前,5G 正进入加速发展期。5G 将深入各行各业,进一步解决物与物的联接问题,促进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通信产业每 10 年发展一代。相比于之前的通信技术,5G 业务需求已发生重大变化,这也使得通信芯片面临新的挑战。 首先,由于数据规模急剧增长,提升计算力成为发展5G的重中之重。5G 海量物联网的感知层、连接速率的提升和时延的降低,都将极大地驱动数据量增长。因此,通信芯片除了要具备通信功能外,还需要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以满足云网融合下网络架构深刻变革的需求。 其次,芯片设计复杂度不断增加。5G通过复杂的编码来实现频谱利用率的提升,多通道、高频率和大带宽共同推动数据吞吐量的增加。5G 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对兼顾低功耗的诉求都使得芯片设计变得非常复杂。 最后,受益于 5G 网络,面向边缘计算的高性能处理器和光器件发展前景广阔,但国内芯片供应链仍有不足,产业规模商用和产品性能方面与国外企业仍有较大差距。 挑战与机遇并存,5G发展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推动了国内半导体创新进步。 半导体技术创新发展趋势 5G带来的巨大的存储市场需求,使中国成为全球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半导体产业是我国科技核心支撑产业,而具有高功率密度、高效率和低功耗优势的氮化镓(GaN)电子器件,被称为“第三代半导体”核心,是实现5G通信、万物互联的关键要素。 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在导热率、抗辐射能力、击穿电场、电子饱和速率等方面优点突出,是固态光源和电力电子、微波射频器件的“核芯”,在半导体照明、新一代移动通信、新能源并网、智能电网、高速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全球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格局为美、日、欧三足鼎立,其中,美国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尤其是在碳化硅领域,美国为全球独大,欧盟的主要优势则集中在外延环节、衬底、器件环节,日本在设备和模块开发等方面领先。 我国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第一代和第二代半导体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但在第三代半导体上,经过十年来的努力,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差距相对较小,同时国内市场容量大,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前景可期。 氮化镓是一种商业应用相对较新的宽带隙复合半导体。它的功率效率、功率密度和处理更宽频率范围的能力,使其非常适合大规模MIMO基站。氮化镓具有一些良好特性,能更好地支持电子产品轻量化。 ● 击穿电场强度高。这极大提高了器件的电流密度和耐压容量,降低导通损耗。 ● 带隙宽、禁带宽度大。这意味着氮化镓可以实现高功率的应用。 ● 热导率高。氮化镓散热性能优异,器件集成度和功率密度高于传统元器件。 ● 电子饱和漂移速度快,可在更高的频率下工作。 ● 介电常数小,可降低集成电路的漏电电流,降低导线之间的电容效应。 ● 化学性能稳定。 ● 硬度高。 政策支持推动国内产业繁荣 国家对于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政策方面的支持。早在2016年,国务院就推出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其中首次提到要加快第三代半导体芯片技术与器件的研发;2019年6月商务部及发改委在鼓励外商投资名单中增加了支持引进SiC超细粉体外商企业;2019年11月工信部印发《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其中GaN单晶衬底、功率器件用GaN外延片、SiC外延片,SiC单晶衬底等第三代半导体产品进入目录;2019年12月国务院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加快培育布局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政策支持下,国内半导体产业不断发展。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闽三角等多个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群,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实力相对雄厚,成为我国两大国家第三代半导体科技创新中心。 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十四五”规划将第三代半导体作为布局重点,并培育出了纳微科技、英诺赛科、中科汉韵,以及华瑞微集成电路、苏州能讯高能半导体等多家优秀企业。 而在珠三角,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同样是广东“十四五”规划重点。广东省明确将设立首期规模达200亿元的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领域的技术创新,打造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的两千亿级芯片设计产业集群。其中,深圳作为国家级第三代半导体科技创新中心,目前已经成立了第三代半导体器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要平台,成为国内半导体产品销售、集散和设计中心。
  • 《5G来了 硅却在接近极限!化合物半导体、石墨烯、碳纳米管 谁是芯片的未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6-10
    • 如果我们的电子产品想要变得更小更快,就需要技术上的进步。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计算机电路驱动的世界。现代生活依赖于半导体芯片和硅基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它们可以开关电子信号。大多数晶体管使用丰富而廉价的硅元素,因为它既可以阻止也可以允许电流流动,它既是绝缘体又是半导体。 直到最近,挤压在硅芯片上的微型晶体管每年的体积都缩小一半。它造就了现代数字时代,但这个时代即将结束。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自动驾驶汽车、5G和6G手机这些计算密集型工作的问世,科技的未来岌岌可危。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什么是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是计算能力的指数增长。早在1965年,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就观察到,一英寸计算机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年翻一番,而成本则减半。现在,这个时间是18个月,而且越来越长。事实上,摩尔定律不是定律,只是一个为芯片制造商工作的人的观察结果,但增长的时间意味着未来的密集计算应用可能受到威胁。 摩尔定律已死? 没有,但是速度太慢了,硅芯片需要帮助。英国半导体应用公司Catapult的首席执行官Stephen Doran说:“在越来越多的需要提高速度、减少延迟和光检测的应用中,硅正在达到其性能的极限。” 然而,他认为现在谈论硅的替代物还为时过早。他补充称:“这意味着硅将被完全取代,这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发生,很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Imagination Technologies营销传播副总裁David Harold表示:“至少在2025年之前,摩尔定律式的业绩提升仍有潜力。直到20世纪40年代,硅仍将主导芯片市场。” 计算机的第二个时代即将到来 仔细研究硅晶体管问题非常重要;作为一个概念,它并没有“死亡”,但是它已经超过了它的顶峰。Rambus内存和接口部门首席科学家Craig Hampel表示:“摩尔定律专门指的是由半导体制造的集成电路的性能,而且只记录了过去50多年的计算。” “人类对计算需求的增长趋势可追溯到算盘、机械计算器和真空管,并可能远远超出半导体(如硅),包括超导体和量子力学。” 超越硅是一个问题,因为未来的计算设备将需要更加强大和灵活。Harold说:“日益增加的计算问题是,未来的系统将需要学习和适应新的信息。它们必须‘像大脑一样’。再加上芯片制造技术的转型,它们将为计算创造革命性的第二个时代。” 什么是冷计算? 一些研究人员正在研究用更少的能量获得高性能计算机的新方法。“数据中心或超级计算机的冷运行可以带来显著的性能、功耗和成本优势。”Hampel说。 微软的Natick项目就是一个例子,作为该项目的一部分,一个巨大的数据中心沉入了苏格兰奥克尼群岛海岸,但这只是一小步。进一步降低温度意味着漏电流更少,晶体管开关的阈值电压更低。 Hampel说:“它减少了延伸摩尔定律的一些挑战。”他补充说,对于这些类型的系统来说,自然的操作温度是77K(-270℃)的液氮。“大气中含有丰富的氮,以液态形式收集相对便宜,而且是一种有效的冷却介质。我们希望,在内存性能和功耗方面,或许能再延长4~10年的时间。” 什么是化合物半导体? 下一代半导体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这些元素的特性使它们比硅更快、效率更高。这是“机会”,它们已经在使用,并将有助于创建5G和6G手机。 Doran说:“化合物半导体结合了元素周期表中的两种或多种元素,例如镓和氮,形成氮化镓。”他解释说,这些材料在速度、延迟、光检测和发射等方面都优于硅,这将有助于实现5G和自动驾驶汽车等应用。 尽管它们可能与普通硅芯片一起使用,但化合物半导体将进入5G和6G手机,本质上使它们足够快、足够小,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电池寿命。 Doran说:“化合物半导体的出现改变了游戏规则,它有潜力带来变革,就像互联网变革通讯领域一样。”这是因为,化合物半导体的速度可能比硅快100倍,因此可以为物联网增长带来的器件激增提供动力。 什么是量子计算? 当你可以拥有量子世界的叠加和纠缠现象时,谁还需要经典计算机系统的开关状态呢?IBM、谷歌、英特尔和其他公司都在竞相使用量子比特(又称“qubits”)来制造具有强大处理能力的量子计算机,其处理能力远远超过硅晶体管。 问题是,在实现量子计算的潜力之前,量子物理学家和计算机架构师要实现许多突破,有一个简单的测试,量子计算界的一些人认为,在量子计算机问世之前,需要满足他们的要求:“量子至上”。 Hampel表示:“这只是意味着,在摩尔定律的道路上,量子机器比传统半导体处理器更擅长完成特定的任务。”到目前为止,实现这一目标仍然遥不可及。 英特尔在做什么? 由于英特尔是制造硅晶体管的先驱,因此英特尔在硅基量子计算研究方面投入巨资也就不足为奇了。 英特尔销售与营销集团副总裁兼英国区总经理Adrian Criddle表示:“除了投资扩大需要在极低温度下存储的超导量子比特外,英特尔还在研究一种替代方法。替代架构基于‘自旋量子比特’,在硅片中运行。” 自旋量子比特使用微波脉冲来控制硅基器件上单个电子的自旋,英特尔最近在其最新的“世界最小的量子芯片”上使用了自旋量子比特。至关重要的是,它使用硅和现有的商业制造方法。 Criddle解释说:“自旋量子比特可以克服超导方法带来的一些挑战,因为它们的物理尺寸更小,更容易微缩,而且可以在更高的温度下工作。更重要的是,自旋量子比特处理器的设计类似于传统的硅晶体管技术。” 然而,英特尔的自旋量子比特系统仍然只能接近绝对零度;冷计算将与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密切相关。与此同时,IBM有一个50比特的处理器Q,而谷歌量子AI实验室有72比特的Bristlecone处理器。 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怎么样? 这些所谓的神奇材料有朝一日可能会取代硅。Doran说:“它们现有的电气、机械和热学特性远远超出了硅基器件所能达到的水平。”然而他警告说,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准备好迎接黄金时代。 他说:“硅基器件经过了几十年的改进,并随着相关制造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仍处于这一旅程的起点,如果它们要在未来取代硅,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制造工具仍然需要开发。” 原子时代 无论其他材料的前景如何,我们现在正处于原子时代。Harold说:“每个人都在考虑原子。我们的进展现在已经到了单个原子计数的阶段,甚至存储正在寻找在原子水平上工作的方法——IBM已经展示了在单个原子上存储数据的可能途径。”今天,创建1或0,即用来存储数据的二进制数字,需要10万个原子。 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Harold补充说:“作为存储或传输信息的手段,原子本质上不太稳定,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逻辑来纠正错误。”因此,未来的计算机系统很可能是各种技术的叠加,每一种技术都是为了弥补另一种技术的缺点。 因此,没有哪个答案可以将硅的寿命延长到下一个计算时代。化合物半导体、量子计算和冷计算都有可能在研发中发挥重要作用。计算机的未来很可能会出现机器的层级结构,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人知道明天的计算机会是什么样子。 Hampel表示:“虽然摩尔定律将会终结,但指数计算能力的长期和持久趋势很可能不会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