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快速的细菌-噬菌体协同进化推动了多尺度网络的出现》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1-13
  • 本文内容转载自“ CNS推送BioMed”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5-7lippeGpeltf8IJozWxQ

    2023年11月9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期刊Science发表了题为Rapid bacteria-phage coevolution drives the emergence of multiscale networks的文章。

    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催化了多尺度生态网络的进化,包括调节不同群落功能的嵌套元素和模块元素。一个常见的假设是,这种复杂的模式形成需要空间隔离或长时间的进化。

    研究表明,在没有空间结构的简单生态条件下,多尺度网络结构可以快速演化。在仅仅21天的实验室共同进化中,大肠杆菌和噬菌体Phi21共同进化并多样化,形成了复杂的交叉感染网络。通过测量约10,000个噬菌体感染并测试相互作用的遗传基础,该研究确定了创建多尺度模式的每个组成部分的机制。该研究结果证明了多尺度网络是如何在寄主系统中进化的,说明了达尔文的观点,即简单的适应性过程可以产生纠缠的生态相互作用。

相关报告
  • 《Science | 拟南芥叶际噬菌体Tailocin在病原菌群体中抑制竞争者》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19
    • 2024年6月14日,犹他大学Talia L. Karasov团队联合伦敦大学学院 Hernán A. Burbano团队于Science发表了题为A phage tail–like bacteriocin suppresses competitors in metapopulation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的研究论文。 前期研究表明,与农业和临床病原体爆发不同,野生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群体被遗传多样的假单胞菌(Pseudomonas)群体定殖,而不存在主导菌株。Pseudomonas viridiflava感染包含多个共存的菌株,甚至在单株植物中也是如此。是什么阻止了单一病原体谱系的传播?宿主免疫多样性可能有助于病原体多样性,但植物微生物群也可能发挥作用。鉴于噬菌体及其衍生元素的常见性以及其在假单胞菌群体中的株特异性杀伤活性,研究假设对噬菌体成分敏感性的差异可能抑制特定菌株的传播。  该研究发现了一个在病原菌株中保守存在的丰富病毒簇。这个簇并不编码完整的噬菌体,而是编码一种尾菌素(tailocin),一种细菌用于杀死竞争细菌的噬菌体衍生元素。每个病原性假单胞菌菌株携带少数几种不同的尾菌素变体,靶向共存病原体外膜中的可变多糖。对历史植物标本的分析表明,同样的尾菌素和外膜变体在假单胞菌群体中至少存在了两个世纪,表明一组定义的尾菌素单倍型和受体的持续使用。结果支持一个模型,即共存的假单胞菌菌株的尾菌素和外膜在野生拟南芥群体中协同进化。这些不同的尾菌素和外膜单倍型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维持。  
  • 《Nature | 细菌共轭泛素样蛋白干扰噬菌体组装》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7-19
    • 2024年7月17日,魏兹曼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了题为Bacteria conjugate ubiquitin-like proteins to interfere with phage assembly的文章。 人类的一些免疫途径将泛素样蛋白与病毒和宿主分子结合,作为一种抗病毒防御手段。该研究探索了细菌的抗噬菌体防御系统,该系统由泛素样蛋白、泛素结合酶 E1 和 E2 以及去泛素酶组成。 研究人员发现,在噬菌体感染过程中,该系统会将泛素样蛋白与噬菌体中央尾纤特异性地结合在一起,尾纤是尾部顶端的一种蛋白质,对尾部组装以及识别目标宿主受体至关重要。感染后,编码这种防御系统的细胞会释放出部分组装的无尾噬菌体颗粒和完全组装的噬菌体颗粒的混合物,在完全组装的噬菌体颗粒中,中央尾纤被共价连接的类泛素蛋白阻塞。这些噬菌体的感染性严重受损,这就解释了防御系统是如何保护细菌种群免受噬菌体感染扩散的。该研究结果表明,类泛素蛋白的共轭作用是生命树中保留下来的一种抗病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