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新基建竞争力指数报告出炉!》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3-16
  • 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国家对打造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高度重视,部署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记者今天从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获悉,该中心会同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长威信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探索构建新基建评价指标体系,率先编制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以下简称“ICI指数”),发布《中国新型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白皮书(2020年)》,为评价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地区)新基建发展情况提供新视角,也为各地以新基建为抓手,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创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重要参考。

    新基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数字中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新基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9年,全国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为75.3。

    其中,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加速完善,全国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指数为76.5。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世界领先的光纤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网络提速效果显著,迈入千兆时代。同时,我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5G基站进入了大规模建设期。

    其次,新型应用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全国新型应用基础设施指数为74.0。我国大数据发展应用的势头良好,数据量年均增速超过50%,云计算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企业上云成为趋势,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已成为重要的支撑型基础设施。此外,我国的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第二大力量,专利数量、市场规模均位居国际领先行列。

    再次,新型行业基础设施不断拓展,全国新型行业基础设施指数为75.7。新一代信息技术已大规模融入到各行各业中。2019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86.7,各类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达上百家,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农业日渐普及,相关领域装备智能化水平大幅上升。

    各地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新基建

    各省区市积极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新基建,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要素投入以及资源禀赋等不同,导致了新基建水平差异明显。北京的ICI指数达90.1,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的ICI指数分布在80-90之间,山东、河南、河北、湖北、四川、天津、贵州、湖南、安徽、重庆、陕西、云南、广西、宁夏、江西、山西、辽宁、吉林、甘肃、内蒙古的ICI指数分布在70-80之间,黑龙江、海南、新疆、青海、西藏的ICI指数分布在60-70之间。

    东部地区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为81.2。东部地区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实现新型基础设施率先发展。在ICI指数排名全国前10位的省份中有8个属于东部地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凭借政策部署和资金投入的前瞻性以及信息产业集聚优势,ICI指数排名全国前6位。

    中部地区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为75.0。近年来,中部地区崛起趋势明显,通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迎来良好的发展前景。河南以建设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大力推进大数据、5G网络、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产业集群建设,ICI指数为77.9,位列全国第8位。其余省份均处于全国中游水平。

    西部地区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为71.7。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欠发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四川大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5G、超高清视频、电子信息基础产业和数字文创产业。贵州一直把大数据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成为国家首个大数据综合实验区。重庆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发展战略。

    东北地区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为70.8。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压力较大,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相对较缓。辽宁作为区域内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领跑省份,着力打造以沈阳为中心、集合其他城市优质资源,进而覆盖整个东北地区的大数据产业中心和大数据衍生品交易中心。

    指数由3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组成

    据介绍,ICI指数由课题组根据国家层面出台的有关政策文件,并结合各地实际,选取一系列反映新基建的指标,利用大量统计数据、调研数据和第三方数据进行合成而得,由3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组成。

    其中,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指数包含感知网络发展指数和宽带网络发展指数2个二级发展指数,主要反映新一代信息网络发展情况。

    新型应用基础设施指数包含大数据发展指数、云计算发展指数和人工智能发展指数3个二级发展指数,主要从要素投入角度来衡量新一代应用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

    新型行业基础设施指数包括智慧能源设施指数、智慧医疗设施指数、两化融合设施指数、智慧教育设施指数、智慧交通设施指数、智慧农业设施指数6个二级发展指数,主要评价在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基础设施支持下形成的各类行业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来源:科技日报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DI5MjI4OQ==&mid=2247543420&idx=3&sn=7ccd041095b0eae4b83fa16d4d2facaf&chksm=eb142152dc63a84459e3c7ef6f2081ca59dcfc9b54169ef69890618ca1dd60655cb3ac41525e&mpshare=1&scene=23&srcid=&sharer_sharetime=1584059278521&sharer_shareid=9e8fc1f0c4813654867c146bb6c9bb7e#rd
相关报告
  • 《首个太阳能产业发展指数出炉》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4-19
    • 北京市财政课题《京津冀地区低碳发展的技术进步路径研究》日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课题首次构建了太阳能产业发展指数。 课题组组长、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贾品荣说,我国经济总量的扩大使得经济领域对能源的需求量增长;与此同时,国家对清洁能源占比的最低标准要求有力促进了新能源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中国成为新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已经形成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太阳能产业,产业规模化应用的格局正在形成。 2015年,京津冀地区太阳能产业发展指数为116.81,全国为110.88。京津冀地区太阳能产业发展环境得分125.42,全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环境得分为113.02。京津冀地区太阳能产业,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政策扶持,政策因素得分163.71,高于全国的130.55。有力的政策支持,使得京津冀地区太阳能产业发展稳中有增,这对稳定市场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不容忽视的是,京津冀地区太阳能产业发展营运能力并不理想。贾品荣认为,京津冀地区应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升太阳能产业融资能力,着力提高行业营运能力,利用其应用领域极其广泛、潜力极大的市场优势,构建以市场导向的新能源产业创新体系。
  • 《全国首个锂电产业项目评价政策出炉》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09
    • ·按照项目建设时序分类组织实施项目评价,开展拟建项目事前评价和存量项目年度评价 ·建立“一票否决+主干指标+优势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前置性评价和实质性评价 ·将项目评价结果与产业优化布局、产业园区提档升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等相结合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9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开展锂电产业项目评价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试行)》(下称《实施方案》),这是全国首个针对锂电产业项目评价的专项政策方案,将推动全行业由重数量规模向重质量效益转变。 目前,四川已形成从锂矿资源开发、上游材料及电池组件生产到电池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其中锂矿资源、锂电材料规模居全国第一位,已初步建成世界级锂电产业基地。但同时,锂电产业面临结构性、周期性产能过剩风险。 《实施方案》全面构建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评价体系,引导各地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对新建项目明确投资门槛,推动建成项目技术改造、提档升级,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推动全省锂电产业发展质量和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聚焦“锂资源开发—锂电材料—电池制造—系统集成—终端应用—废旧电池梯级开发及综合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产业链条,四川将按照项目建设时序分类组织实施项目评价,开展拟建项目事前评价和存量项目年度评价,并及时将项目评价结果反馈项目单位和属地经信部门。 同时,建立“一票否决+主干指标+优势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前置性评价和实质性评价。主干指标包含项目投资水平、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能力、绿色化智能化生产水平、引领带动作用等;优势指标包含综合竞争力、重大贡献力等多维度项目内容,引导和鼓励企业持续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按照“质量效益高、要素供给多”原则,《实施方案》同时构建起与项目挂钩的审批、用能、用水、排放、财政、金融等资源要素激励约束机制。 此外,为统筹推进锂电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世界级锂电产业基地,《实施方案》明确建立由经济和信息化厅主要负责同志作为召集人,省级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锂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将项目评价结果与产业优化布局、产业园区提档升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等相结合,营造有利于项目赛马比拼、企业竞争发展的浓厚氛围。 据介绍,下一步,四川将对标对表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开展锂电产业项目评价,增强锂电产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7年,构建形成全生命周期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全产业链产值规模超过8000亿元,建成世界级锂电产业基地,实现“四川锂电”供全国、销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