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新基建竞争力指数报告出炉!》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3-16
  • 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国家对打造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高度重视,部署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记者今天从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获悉,该中心会同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长威信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探索构建新基建评价指标体系,率先编制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以下简称“ICI指数”),发布《中国新型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白皮书(2020年)》,为评价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地区)新基建发展情况提供新视角,也为各地以新基建为抓手,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创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重要参考。

    新基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数字中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新基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9年,全国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为75.3。

    其中,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加速完善,全国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指数为76.5。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世界领先的光纤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网络提速效果显著,迈入千兆时代。同时,我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5G基站进入了大规模建设期。

    其次,新型应用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全国新型应用基础设施指数为74.0。我国大数据发展应用的势头良好,数据量年均增速超过50%,云计算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企业上云成为趋势,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已成为重要的支撑型基础设施。此外,我国的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第二大力量,专利数量、市场规模均位居国际领先行列。

    再次,新型行业基础设施不断拓展,全国新型行业基础设施指数为75.7。新一代信息技术已大规模融入到各行各业中。2019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86.7,各类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达上百家,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农业日渐普及,相关领域装备智能化水平大幅上升。

    各地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新基建

    各省区市积极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新基建,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要素投入以及资源禀赋等不同,导致了新基建水平差异明显。北京的ICI指数达90.1,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的ICI指数分布在80-90之间,山东、河南、河北、湖北、四川、天津、贵州、湖南、安徽、重庆、陕西、云南、广西、宁夏、江西、山西、辽宁、吉林、甘肃、内蒙古的ICI指数分布在70-80之间,黑龙江、海南、新疆、青海、西藏的ICI指数分布在60-70之间。

    东部地区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为81.2。东部地区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实现新型基础设施率先发展。在ICI指数排名全国前10位的省份中有8个属于东部地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凭借政策部署和资金投入的前瞻性以及信息产业集聚优势,ICI指数排名全国前6位。

    中部地区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为75.0。近年来,中部地区崛起趋势明显,通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迎来良好的发展前景。河南以建设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大力推进大数据、5G网络、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产业集群建设,ICI指数为77.9,位列全国第8位。其余省份均处于全国中游水平。

    西部地区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为71.7。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欠发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四川大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5G、超高清视频、电子信息基础产业和数字文创产业。贵州一直把大数据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成为国家首个大数据综合实验区。重庆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发展战略。

    东北地区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为70.8。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压力较大,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相对较缓。辽宁作为区域内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领跑省份,着力打造以沈阳为中心、集合其他城市优质资源,进而覆盖整个东北地区的大数据产业中心和大数据衍生品交易中心。

    指数由3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组成

    据介绍,ICI指数由课题组根据国家层面出台的有关政策文件,并结合各地实际,选取一系列反映新基建的指标,利用大量统计数据、调研数据和第三方数据进行合成而得,由3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组成。

    其中,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指数包含感知网络发展指数和宽带网络发展指数2个二级发展指数,主要反映新一代信息网络发展情况。

    新型应用基础设施指数包含大数据发展指数、云计算发展指数和人工智能发展指数3个二级发展指数,主要从要素投入角度来衡量新一代应用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

    新型行业基础设施指数包括智慧能源设施指数、智慧医疗设施指数、两化融合设施指数、智慧教育设施指数、智慧交通设施指数、智慧农业设施指数6个二级发展指数,主要评价在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基础设施支持下形成的各类行业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来源:科技日报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DI5MjI4OQ==&mid=2247543420&idx=3&sn=7ccd041095b0eae4b83fa16d4d2facaf&chksm=eb142152dc63a84459e3c7ef6f2081ca59dcfc9b54169ef69890618ca1dd60655cb3ac41525e&mpshare=1&scene=23&srcid=&sharer_sharetime=1584059278521&sharer_shareid=9e8fc1f0c4813654867c146bb6c9bb7e#rd
相关报告
  • 《首个太阳能产业发展指数出炉》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4-19
    • 北京市财政课题《京津冀地区低碳发展的技术进步路径研究》日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课题首次构建了太阳能产业发展指数。 课题组组长、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贾品荣说,我国经济总量的扩大使得经济领域对能源的需求量增长;与此同时,国家对清洁能源占比的最低标准要求有力促进了新能源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中国成为新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已经形成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太阳能产业,产业规模化应用的格局正在形成。 2015年,京津冀地区太阳能产业发展指数为116.81,全国为110.88。京津冀地区太阳能产业发展环境得分125.42,全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环境得分为113.02。京津冀地区太阳能产业,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政策扶持,政策因素得分163.71,高于全国的130.55。有力的政策支持,使得京津冀地区太阳能产业发展稳中有增,这对稳定市场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不容忽视的是,京津冀地区太阳能产业发展营运能力并不理想。贾品荣认为,京津冀地区应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升太阳能产业融资能力,着力提高行业营运能力,利用其应用领域极其广泛、潜力极大的市场优势,构建以市场导向的新能源产业创新体系。
  • 《全球创新指数2020出炉!中国排名保持第14位》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9-03
    •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操秀英 北京时间9月2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对131个经济体创新能力进行排名。其中,中国排名第14位,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前15行列,在多个领域表现出领先优势,是跻身综合排名前30位的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 2020年是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的收官之年,从全球创新指数的相关指标和排名来看,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如何? “经过十多年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陈钰说,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创新主体活力和能力持续增强,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大幅提升,“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2.21万亿元,是2012年的2.15倍,为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23%,超过欧盟平均水平。R&D人员数量稳居世界第1位,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 “创新要素投入快速增加的同时,创新产出量质齐升。”陈钰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2009—2019年,我国高被引论文数为30755篇,占世界份额为20.0%。从2012—2019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从53.5万件和14.4万件增长至124.4万件和36.1万件,均居世界首位……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从高校水平、科学出版物和国际专利申请量3个维度构建了“创新质量”分析指数。结果表明,中国全球排名第16位,创新质量得分超过了49个高收入经济体的平均得分,是唯一一个在全部3项指标上向高收入经济体靠拢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不仅如此,我国逐步形成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布局,培育创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区域创新集群活力迸发。 《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中国已经确立了作为创新领先者的地位,在专利、实用新型、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申请量和创意产品出口等重要指标上均名列前茅。中国有17个区域进入全球创新集群百强,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位,北京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4位。相较于2017年,中国进入全球创新集群百强的区域数量增加了10个,显示出我国区域创新集群的强劲国际竞争力。 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另一个佐证是,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根据世界银行报告,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2020年跃升至31位,较上一年提升15位,已连续两年被评选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 与之相关的一组数据是,2019年,我国日均新登记企业2万户,各类市场主体达1.2亿户;507家中国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名单,在无人机、电子商务、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领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成长壮大。 “我国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规模已跻身世界领先行列,成为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陈钰提醒,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基础研究水平、关键技术研究和吸引全球创新资源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陈钰表示,面向未来,我国还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创新成果质量和创新效率,从而向创新型国家前列和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