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了内波对珊瑚白化的调节作用》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19-11-28
  • 持续的气候变化和厄尔尼诺现象等极端事件会导致周围海水温度升高,进而全世界的珊瑚礁都受到泛热带漂白事件的威胁。然而,珊瑚白化的产生机制很难预测,特别是跨水深处。目前,大多数珊瑚白化预测都是基于海洋表面的海水温度估计值,这些数据是由卫星在大面积海洋上收集的。虽然卫星观测对于了解大尺度空间分布和研究偏远地区很重要,但它们只能探测到海洋表面的温度,并提供相对较大尺度上的平均值。

    为了研究高分辨率定量分析内波影响下的温度记录及其对西、中、东太平洋珊瑚礁的影响。研究者部署并维护了50~60个高分辨率、连续记录的电子温度计,这些温度计由车载电池供电,并具备较大内存。在日本、法属波利尼西亚和巴拿马的太平洋珊瑚礁地点进行跨深度储存。这记录了多年的现场温度,尤其是在2015年和2016年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关的异常海温。使用该小组开发的一种新的滤波方法,从温度记录中提取内波信号,并将其用于实验分析中,以比较在有内波和无内波情况下可能发生的加热。结果分析表明,2015~2016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中,内波的存在降低了高达88%的加热,特别是珊瑚礁较深处的加热。在某些地点,可能或者完全杀死珊瑚的严重加热事件的持续时间也降低了36~50%,或在其他地点完全阻止。

    研究者还发现,内波冷却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最浅的地点(8~10米水深)加热减少了20~41%,在较深的水域(30~40米水深)加热减少了54~88%。这些发现表明,内波可能是跨越世界上大多数珊瑚礁的深度和海洋位置进而引起珊瑚白化减少的一个重要过程。相反,研究结果还表明,在没有内波的时候,或者内波频率和强度随气候变化而降低时,珊瑚礁的观测加热可能变得更加严重。

    研究结果显示,内波导致的广泛降温表明珊瑚礁有一定程度生存的希望,即珊瑚礁区域至少部分免受气候变化与海洋变暖的影响,以及目前在浅水中广泛观察到的日益频繁的漂白事件的可怕后果影响。内波冷却的地区可能已经成为珊瑚礁免受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的避难所。然而,由于海洋正在迅速变暖,这种避难所可能只提供短期保护。研究结果还表明,可能有创新的方法来调整内波冷却以保护当地规模的珊瑚礁。对真实的内波上升流的研究表明,人工上升流等主动管理方法可能在局部尺度和尚未被内波自然冷却的地区暂时有效。如果成功地利用人工上升流系统,可想而知,上升流可以减少加热对小规模、高风险珊瑚群落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珊瑚礁的保护取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因为内波只能局部化或许暂时的防止气候快速变暖。事实上,解决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对珊瑚礁未来的生存至关重要。

    在全球范围内,沿海社区依靠珊瑚礁保护海岸线,珊瑚礁的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水产养殖、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对不同地点内波的了解,更好地预测哪些珊瑚礁最有可能受到未来变暖事件的影响,确定潜在的珊瑚礁避难地点,从而有助于加强对受威胁珊瑚礁的管理。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19-0486-4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冷水珊瑚如何应对全球变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15
    • 热带珊瑚和冷水珊瑚会对环境(温度、盐度和pH值)的变化做出反应。德国不来梅大学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中心(MARUM)Rodrigo da Costa Portilho-Ramos 博士领导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探究了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升高如何影响冷水珊瑚。为此,他们详细研究了这些珊瑚在过去2万年中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相关研究成果已于5月19日发表在《PLOS生物》(PLOS Biology)上。 冷水珊瑚,尤其是Lophelia pertusa,是复杂珊瑚礁结构的设计师。它们为深海生物的重要栖息地打下了基础,这些生物在该结构内得到庇护并获取食物。然而,珊瑚礁对变化的环境反应非常敏感。这些因素包括海水变暖、酸化、氧气含量下降和食物供应的变化。例如,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这些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珊瑚礁的健康。因此,根据这项研究,了解这些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在未来更好更有效地保护它们。 Portilho-Ramos及其同事检查了北大西洋和地中海六个冷水珊瑚地点的沉积物,以确定可能引发冷水珊瑚死亡和随之而来的扩散的关键参数。这些沉积物中储存着能够洞悉过去环境状况的信息,从而帮助研究人员确定冷水珊瑚何时以及为何增殖。研究人员们指出,这些研究结果也揭示珊瑚如何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该研究分析了过去2万年(自上一次冰期以来全球普遍变暖的时期)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的变化,并将它们与冷水珊瑚的出现进行了比较。 Portilho-Ramos强调,当食物供应或水中含氧量发生变化时,珊瑚就会消失或返回某个地区。冷水珊瑚以微小的浮游生物和其他由洋流输送的颗粒为食。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对冷水珊瑚的死亡率和增殖几乎没有影响。他们认为食物供应和氧气的可用性是决定冷水珊瑚生死的主要因素。目前还不清楚海洋酸化在长期内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为这一参数没有古海洋学指标。 作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冷水珊瑚对深海生物多样性热点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基于其对食物网和营养循环的重要作用,冷水珊瑚礁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为了在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下继续提供这些服务,该研究的结果为制定此类深海生态系统的知识管理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刁何煜 编译)
  • 《成像技术在细胞和分子水平揭示珊瑚和藻类的共生关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16
    • 无脊椎动物和微藻之间的光共生关系在水生环境中非常普遍。这些共生关系中最有名的是造礁珊瑚和甲藻类共生,这是珊瑚礁生态系统进化成功的关键。藻类宿主在珊瑚礁体内,所有的代谢交换必须发生跨越共生体膜。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UC San Diego’s 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这组共生关系中的一个新的分子过程,一种蛋白质专门控制了氮气和二氧化碳通过珊瑚的细胞膜向海藻转移的过程。相关论文成果于3月11日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 研究团队利用Xenopus卵母细胞的功能研究、免疫定位和共聚焦airscan显微镜,发现Acropora yongei Rh(ayRhp1)促进了NH3和CO2跨膜扩散,并存在于共生体膜中。此外,ayRhp1在共生体膜上的丰度在中午最高,午夜最低。研究结论表明,ayRhp1介导一种共生体内的NH4+捕获机制,在白天维持光合作用所必需的营养供应,促进氮向藻类的输送,并在夜间限制氮的输送,使藻类处于氮限制状态。ayrhp1促进CO2扩散机理尚不清楚,但它可能与共生藻类和珊瑚白化之间的代谢失调有关。这种以前未知的机制扩展了我们对动物-微生物直接界面共生体的理解。(熊萍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