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进院获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02
  • 3 月 25 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颁发了 2019 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共 9 项,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 ” )联合深圳市商汤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大学研发完成的“视频的深度表征与识别技术及应用”项目为其中之一。 近年来,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视频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现有技术虽然能够较好地采集、存储和传输视频,但大规模视频识别仍面临内容复杂、识别精度和计算效率等巨大挑战。解决这些挑战的核心是构建让 AI 既能 “ 看得懂 ” ,又能“认得准 ” ,同时还能“算得快 ” 的能力,即实现对复杂多变内容的理解、海量对象的高精度识别及快速处理。 项目第一完成人深圳先进院数字所所长乔宇研究员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和应用验证,提出了视频长短时表征与识别等一系列创新性方法,突破了轨迹卷积、中心损失等核心技术,显著提升了复杂视频行为分类、大规模人像识别、物体检测、场景分类等重要视觉任务的性能。 该技术在多个著名视觉数据库的验证下取得了同期国际领先的识别率,并在 ImageNet 、 ActivityNet 等重要视觉国际竞赛多次取得第一或名列前茅。在计算机视觉重要国际期刊和会议如 PAMI 、 IJCV 、 CVPR 、 ICCV 等发表一系列创新论文,根据谷歌学术统计论文累计被引超过 8000 次,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 10 余项。 目前,项目研发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机器人及互联网多媒体等多个领域,提高了城市的管理效率和能力,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时序分割网络,可在显存限制条件下,实现全视频到端到端优化训练。

相关报告
  • 《研究所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成果喜获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15
    •  2020年9月10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市长陈吉宁、副市长崔述强、隋振江等领导出席会议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本次奖励大会获奖奖项包括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人物奖11项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成果奖154项,其中成果奖包括自然科学奖15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技术发明奖12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科学技术进步奖127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33项,二等奖93项)。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申报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该技术发明奖是研究所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方向,在201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类)一等奖基础上,取得的新的里程碑。经过6年的努力,该项目在原有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突破了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关键技术难题,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技术成果包括:攻克了先进CAES系统全工况设计与调控技术,发明多种新原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攻克了先进CAES系统的高效宽负荷压缩机和膨胀机多级全三维协同设计技术,发明多种宽负荷压缩机和膨胀机;攻克了先进CAES系统的超临界蓄热(冷)换热器设计技术,发明高效超临界蓄热(冷)换热器;建成了国际首套1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系统,并实现产业化等。   该项目已申请压缩空气储能相关专利300余项,授权专利180余项,专利保护体系已覆盖中国、美国、日本、南非、欧盟等40余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培育出本领域的重要基础专利和高价值专利,根据第三方统计,以压缩空气储能为主题词的专利数量为国际第一,已成为国际上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技术引领者。通过技术授权、技术入股和技术开发等方式,该技术已实现产业化收益达到18.63亿元,极大促进了我国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推广。   研究所非常感谢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弘光计划等对该项目的资助。 
  • 《中国石油“两宽一高”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侧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26
    • 6月24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凭借“陆上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装备”(简称“两宽一高”)项目摘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是中国石油首次问鼎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两宽一高”历时15年科技攻关,在地震勘探理念方法、软件、装备及核心技术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引领全球陆上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支撑油气勘探取得一系列大突破、大发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重大贡献。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两宽一高”在国际赛道上展示了我国石油物探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快速进步。 勇闯技术“无人区” 自主研发全新一代陆上地震勘探技术,引领我国油气勘探步入“高清时代” 曾经,老一辈石油人五上塔里木,面对茫茫大漠戈壁、断崖险滩,因油气“看不见、摸不着”而嗟叹不已;如今,“两宽一高”的广泛应用,助力塔里木盆地实现超8000米埋深断控缝洞型储层精准刻画,有力支撑10亿吨级大油田的发现和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的部署实施。 进入21世纪,我国油气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勘探开发步伐亟待进一步加快。尤其是在深层超深层、复杂构造及非常规等新领域寻找规模接替储量,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迫切需要。 现有技术能否满足需求?答案是否定的。陆上地震勘探历经几十年探索,先后发展了稀疏三维观测、子线接收等技术。当“对手”是地下3000至5000米以浅油气藏时,这些技术游刃有余。但是,面对更深更复杂油气藏发来的“战书”,这些技术却力有不逮,暴露出观测信息不全、采集效率不高、识别精度不够等缺陷。 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国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除了自主创新,别无他途。 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东方物探十五年磨一剑,自主研发全新一代陆上地震勘探技术,从理念方法、高端装备、工业软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创新研究,先后突破宽频激发、多视角观测、高密度采样、五维(5D)处理解释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的自主可控,引领我国油气勘探步入“高清时代”,奠定了我国陆上地震勘探技术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通过项目攻关,我们攻克了一个个单项技术,取得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更可喜的是,创建了完整的地震勘探技术体系,推动东方物探科技创新从点的突破迈向体系化的全面提升,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物探原创技术策源地注入新动力新活力。”“两宽一高”第一完成人,东方物探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张少华表示。 砥砺创新之志 攻克“卡脖子”,油气勘探软件自主突破,支撑我国近年来油气储量高峰增长 曾经,我国油气勘探软件长期依赖进口,而且使用条件受到限制,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如今,东方物探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套五维数据处理解释软件,创新宽方位海量数据快速精准成像、五维数据裂缝预测和变方位油气检测等方法,实现了复杂油气目标的精准成像和有效识别,勘探成功率稳步提升。 “大型软件关键设备自主化,是工业界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一步。GeoEast大型软件,已成为全球业界三大主流软件之一,推动一系列油气大发现,成为我国大型工业化软件研发的标志性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在央视《中国经济大讲堂》上给予高度评价。 从研发GeoEast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软件,到发明高效混叠采集和数据保真分离方法,再到首创宽频大吨位可控震源、研制全球首台30万道级地震仪……“两宽一高”不仅是一个项目团队在奋斗,更是由无数科技工作者披星戴月、历经寒暑,在研究与生产应用中反复打磨,在千锤百炼中逐步成长成熟。 “两宽一高”实现了油气目标万米探测的历史性突破。在复杂构造、深层超深层、非常规等油气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为我国近年来油气储量高峰增长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这项技术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打造了多个“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示范工程,显著提升了我国油气物探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探索永不止步 15年锲而不舍攻关,助力我国地震勘探实现从技术跟跑到全球领跑的跨越 “科技工作者要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开创新的业绩,不要因循守旧、迷信国外。”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庆忠在东方物探进行专题技术讲座时说,“看到物探技术的蓬勃发展,我特别欣慰。我相信,我国地球物理技术会沿着正确道路继续前进,并走在世界前列。” “两宽一高”研发历程长达15年,却又绝非这短短的15年之功。科研攻关的日历自中国物探技术求索之日起,便开始一页页翻开。从玉门、延长的先驱探索,到塔克拉玛干、柴达木、藏北间的辗转寻觅,再到松辽、陇东、冀中、渤海湾的会战攻坚,“两宽一高”生于实践、长于实践、成于实践,一代代石油物探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望得更远。 从川中蓬莱提升了9000米礁滩体成像信噪比,落实三级储量超万亿立方米,到长庆庆城揭示页岩油甜点多期叠置发育特征,发现10亿吨大油田;从服务油气勘探,到成果拓展至煤田、矿产、地热、CCUS、城市地下空间、灾害防治等领域……进入新时代,“两宽一高”助力我国地震勘探实现从技术跟跑到全球领跑的跨越,打开了地震勘探的新天地。 未来,东方物探将矢志不渝地进行科技创新,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跨界合作、协同攻关,加快突破一批前沿性、引领性技术,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创新高地和物探原创技术策源地,勇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现代物探产业链“链长”,引领全球物探技术创新发展,为我国物探技术和产业实现全面领先、由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