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河流域三文鱼和虹鳟生态系统重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1-09
  •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渔业部(NOAA Fisheries)在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服务局的资助下,顺利完成了“重建哥伦比亚盆地内陆三文鱼和虹鳟”项目报告。该报告确定了一套全面的、可行性最高的行动计划,以使哥伦比亚盆地的三文鱼和虹鳟恢复到健康和可捕捞的水平。最终报告延续了七月份发布的草案,并纳入了来自联邦州和部落渔业联合管理者的反馈意见。
    为重建哥伦比亚盆地的鱼类资源,建议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包括:增加栖息地、将三文鱼重新引入保护区、建设水坝引水管道、管理捕食者、改造鱼类孵化场和捕捞场所,以及重新连通洪泛平原栖息地。
    NOAA渔业助理行政官、NOAA海洋和大气事务代理助理商务部长Janet Coit表示,该系统对哥伦比亚盆地的三文鱼和虹鳟来说是一个关键时刻,它们面临着气候变化以及水质恶化和大坝建设带来的长期压力。该报告确定了恢复三文鱼和虹鳟来的目标,但这需要几十年的持续投入。
    报告中反映的行动传达了哥伦比亚盆地伙伴关系2020年建议背后的紧迫性,即仅仅避免本土三文鱼和虹鳟的灭绝是不够的。相反,该伙伴关系呼吁捕捞和鱼类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为该地区的文化、环境和经济做出充分贡献。该报告不是一份监管文件,而是旨在为区域对话和筹资决策提供信息和帮助。
    哥伦比亚盆地伙伴关系表示希望在未来20年内,哥伦比亚盆地的人民将把伙伴关系的工作和由此产生的努力视为“大量和丰富的三文鱼和虹鳟回归哥伦比亚河的转折点”。该报告代表着朝着这一重要目标迈出的一步。
    报告将为正在进行的关于鲑鱼恢复的对话和关于恢复行动资源分配的决定提供信息。重建行动还可以帮助恢复鱼类种群,以履行对哥伦比亚盆地社区的长期承诺。(傅圆圆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noaa.gov/news-release/rebuilding-salmon-and-steelhead-in-columbia-river-basin
相关报告
  • 《基于黄河流域耕地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情景模拟分析》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1-27
    • 为探讨耕地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本研究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评估了黄河流域2000-2020年耕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对2030年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三种不同情景下的碳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预测模型准确度为88%,有良好的分类精度,具有较高可信度。2000-2020年期间,黄河流域耕地流失了22 294 km2,耕地资源大量流失但并未进行相对应补充。相比于2020年,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情景下的耕地流失分别为3001 km2和2086 km2,耕地流失情况有所好转;在生态保护、耕地保护情景下生态碳储量分别增加4.32×107、4.39×107 Mg,在保护耕地的同时,区域碳储量也持续上涨。研究显示,黄河流域内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经济水平有明显区域差异性,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主要由各地政策主导,但也受多种人为因素影响。
  • 《加强黄河淮河流域煤炭开采生态保护》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12
    • 黄河及淮河流域是我国主要的产煤区域,长期大规模开发造成诸多环境问题。全国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提交了《关于推进黄河淮河流域煤炭开采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 提案指出,煤矿开采区涉及水、大气、土壤等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当围绕地上地下统筹,突出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特点,源头预防,系统治理。为此,九三学社中央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煤炭开采科学布局和总量控制,有效降低增量。建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结合当前碳达峰等新要求,谋划全国煤炭行业“十四五”发展战略和思路,确定煤炭开采总量,科学编制和及时修订相关矿区规划,统筹考虑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布局煤炭开采区域。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煤炭行业规划环评管理,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源头预防作用。地方煤炭行业主管、监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煤矿闭矿管理,结合周期性调查评估,对存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的地区,制定和实施综合治理措施。 二是因地制宜开展矿区综合治理,优先保障原生生态系统。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会同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矿山安监局等相关部门,制定全国现有采煤破坏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促进地方和企业做好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积极推进解决矿山历史遗留环境问题,逐步消除废弃矿山存量。充分发挥部分地区存在历史遗留矸石、河流清淤泥沙等废弃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充填开采、离层注浆等保护性开采技术应用,控制地下水资源破坏和地表沉陷,保护原生地貌生态。已沉陷成湖的矿区,应充分利用新的生态平衡,开展渔业养殖、主题公园、人工湿地等建设,因地制宜发挥矿区生态价值潜力。 三是加强科技攻关,支撑相关政策标准制修订。围绕2030年碳达峰目标,研究煤矿开采碳减排贡献和控制措施,关注瓦斯和矸石缓慢排碳特点,探索“填矸石—降碳排—空土地—护生态”的绿色开采和治理技术。加强“煤矿—矿区—区域”联合监管,以地下水为载体,建立预警预报系统,结合监测和开采规划,推进矿区模型化管理。尽快修订《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等标准,促进矿井水、煤矸石和煤矿瓦斯高效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