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海洋变暖加剧热带极端降雨》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1-03-26
  •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地球上海洋温度和降水最具活力的年际变化自然现象。赤道太平洋暖湿“厄尔尼诺”状况与冷干“拉尼娜”状况之间的不规则波动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天气状况,对生态系统、农业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气候模型预测,尽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之间的温差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可能变化很小,但与他们相关的热带降雨之间的差异在未来80年将增加。来自釜山国立大学气候物理中心、韩国极地研究所、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和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最新的气候模型,研究了与降水有关的机制。所有的气候模型都显示,随着全球变暖,热带降雨不断加剧。有趣的是,海洋温度的年际变化并没有显示出如此明确的信号。研究小组发现,了解这一重要气候特征的关键在于理解热带海洋表面温度和降雨量之间的关系。这有两个重要方面需要考虑:1)降雨发生时,海洋表面温度的阈值;2)降雨对海洋表面温度变化的响应,称为降雨敏感性。在热带地区,强降雨通常与雷暴和铁砧形状的深云有关。在目前的气候条件下,只有当海洋表面温度高于27.5摄氏度或81华氏度时,才会形成这种现象。这一热带强降雨的海洋表面温度阈值在较温暖的条件下会向更高的值转移,并不直接导致降雨变异性的增加。然而,一个温暖的大气可以容纳更多的水分,这意味着当下雨时,降雨将更加激烈。此外,赤道海洋变暖加剧将导致赤道大气向上运动。上升的空气从赤道以外地区吸入潮湿的空气,可以进一步增加降水量。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247-021-00108-8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原文来源:https://www.ibs.re.kr/cop/bbs/BBSMSTR_000000000611/selectBoardArticle.do?nttId=19673&kind=&mno=sitemap_02&pageIndex=1&searchCnd=&searchWrd=
相关报告
  • 《印度洋-太平洋变暖正在改变全球降雨分布》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19-12-31
    • 在最近几十年,受全球海洋温度升高的影响,横跨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的暖池面积也扩大了将近一倍。印-太暖池区已经是全球海洋最温暖的部分,并且每年都在扩大,其每年增加的面积相当于加利福尼亚的区域。暖池扩张是不均匀的,与印度洋相比,西太平洋海温变暖更明显。1977~1980年期间暖池海表面温度的变化与全球平均海表面温度的变化同时发生,随后是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变暖。值得注意的是,海表面温度的变化也与太平洋十年振荡(PDO)的正相位一致。暖池面积的扩张正在改变一种热带地区最主要的季节内变率,即MJO。MJO的活动是一种海气耦合的对流现象,因此对热带海表面温度的依赖性很大,当海表面温度较高时,MJO活动通常较高。理想化全球变暖情景下的数值模式实验表明,热带海洋表面温度的升高会导致MJO活动有组织地向东传播速度加快,尽管基于观测解释MJO速度加快尚待进一步研究。整个热带盆地的快速升温并不一致,观测显示在赤道地区,11月至次年4月期间最大的变暖是发生在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上空,当时MJO是活跃的。 MJO是一种海-气耦合现象,其特征是云、降水、风和气压等扰动在赤道地区向东移。MJO活动会导致大部分海洋大陆的平均降雨量有所增加,印度洋-太平洋变暖引起的大尺度环流变化和PDO相位也可能与MJO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该区域降水的变化。MJO活跃位相作用下,一系列雨云在热带海洋上空从非洲的塞舌尔向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移动,这将影响从印度季风到美国热浪和洪水的方方面面。MJO的变化给中太平洋、美国西部和东部沿海、印度北部、东非和中国长江流域带来了较大的降水量。研究结果表示,这些变化也将导致澳大利亚北部、亚马逊河流区域、非洲西南部和东南亚的降雨量增加。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将准确的天气预报范围扩大到2~4周,而MJO是这项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关键之一。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关键的基准,根据本文在气候变化中模拟MJO活动的能力,来确定哪些计算模式可用于大范围天气预报。 尽管整个印太暖池区已经变暖,但温度升高最大的区域出现在西太平洋上空,温度变化的不对称性会形成了纬向的温度梯度,将湿度较大的大气从印度洋输送到西太平洋,从而加强了云层的形成。这改变了MJO的生命周期,这些云层在印度洋上空停留的时间从平均19天缩短到15天。在西太平洋上空,云层又停留了5天。研究人员发现,正是由于MJO驱动的云层停留地区的变化,导致了全球的天气变化。气候模式结果表明,印度洋-太平洋的持续变暖极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降雨分布的变化。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加强海洋观测阵列,以准确监测这些降水的变化,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气候模型,以便更准确的预测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海洋锋面和涡旋对大气河及极端降雨的影响新探》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3-06
    • 大气河是中纬度狭长的水汽输送带,对中纬度极向水汽输送的贡献超过90%。大气河登陆后易形成极端降水,引发沿岸地区严重的洪涝灾害。但是由于缺乏对大气河动力机制的准确认识,现有的天气和气候模式对大气河登陆时间和位置及其引起的极端降雨的预测存在很大的困难。 近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以下简称“功能实验室”)成员马晓慧教授团队与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iHESP)Ping Chang教授、博士后刘雪等合作,通过在高分辨率数值模拟中引入中小尺度海洋过程的影响,并结合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首次发现北太平洋黑潮伸体区域与海洋锋面和涡旋有关的中小尺度海温的出现会使登陆北美西岸的大气河和极端降雨显著增强,且该过程在季节与季节内尺度都有发生。该项研究进一步提出了中小尺度海温强迫大气河的可能机制:大气对海洋冷暖涡的响应是非对称的,中小尺度海温异常将更多的水汽输送到大气边界层以上,增加的水汽通量将直接促进大气河的生成,而在此过程中伴随大气河发生的副热带气旋的强度并没有显著改变。 该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线上发布题为Ocean Fronts and Eddies Force Atmospheric Rivers and Heavy Precipitation in Western North America(海洋锋面和涡旋对北美西岸大气河和极端降雨的影响)的报道。上述研究工作由马晓慧教授为共同第一和通讯作者,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院士、中国海洋大学贾英来副教授等合作者共同完成,是功能实验室在中纬度多尺度海气相互作用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对全球中纬度极端天气的预测有重要意义,也彰显了iHESP创新平台对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支撑和推进作用。 全文链接:https://rdcu.be/cfKH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