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方荣祥院士课题组发现野油菜黄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新功能》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3-15
  • 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 Xcc)引起拟南芥、甘蓝等多种十字花科植物的黑腐病,是研究植物与病原细菌相互作用分子机理的重要模式菌。Xcc基因组中具有一个xccR/pip遗传位点,是细菌发挥致病功能所必需的。 XccR是细菌群体感应转录因子LuxR的同源蛋白,因缺失相应的LuxI信号分子合成酶,因此被称为LuxR solo蛋白。

    在前期的研究中,贾燕涛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小组在方荣祥院士指导下发现,pip基因(编码的脯氨酸亚氨基肽酶)缺失导致Xcc致病力下降,且pip的表达在植物中受到诱导,发现XccR通过感应植物信号,并与pip启动子上游的luxXc box结合调控pip的表达,这是国际上最早研究的受植物信号分子跨界调控的LuxR solo系统。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发现:①群体感应LuxR solo蛋白被首次发现可以直接调控III型分泌系统效应因子PIP的表达;②PIP在调节细菌基因表达和植物宿主免疫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即通过协调自身细胞内外环境,以“内外兼顾”的策略以利于侵染植物的复杂机制:一方面,PIP作为细菌运动性的负调控因子,促进细菌胞内第二信使c-di-GMP积累,并抑制细菌鞭毛相关基因的表达;另一方面,当Xcc与植物宿主细胞接触时,PIP蛋白又作为效应因子通过III型分泌系统注射到植物细胞内,干扰植物水杨酸抗病信号途径。

    在植物-病原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细菌通过控制其运动性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以细菌的最有力的武器——III型分泌系统将效应蛋白注入宿主细胞,干扰植物的免疫反应,揭示了PIP在病原菌在抵抗植物免疫过程中应对植物环境变化的新机制。

    研究论文已于3月8日在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论文题目为:A dual role for proline iminopeptidase in regulating bacterial motility and host immunity。方荣祥院士的博士生阚金红、安琳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贾燕涛研究员与方荣祥院士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im.cas.cn/xwzx/kyjz/201803/t20180314_4972779.html
相关报告
  • 《微生物所发现水稻黄单胞菌效应子调控作物免疫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07-09
    •   黄单胞菌是一类能够侵染水稻、小麦、番茄以及十字花科等多种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病原细菌。水稻黄单胞菌侵染水稻造成的白叶枯病是水稻最主要的细菌性病害之一,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病原细菌通过三型分泌系统分泌许多效应子进入植物细胞内,操控植物细胞内的免疫信号传导以及其他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如干扰植物蛋白功能、操纵植物激素改变等),来帮助病原微生物致病。水稻白叶枯病菌的三型分泌系统效应子包括两大类:转录激活子样(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TAL)和非转录激活子样(non-TAL)效应子。TAL效应子通过自身的重复序列直接识别并结合靶基因启动子来调控宿主基因表达;然而对non-TAL效应子致病机理的了解却十分匮乏。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张杰课题组对水稻白叶枯病菌16个non-TAL效应子的功能进行了系统分析,分离了在水稻黄单胞菌致病性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效应子XopK。研究发现XopK具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通过直接泛素化修饰水稻重要免疫受体激酶OsSERK2并介导其降解,抑制植物免疫反应从而促进病菌致病性。该研究揭示了水稻白叶枯病non-TAL效应子XopK的生化活性,阐明了其操控植物免疫的机理和在病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   该成果于6月2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New Phytologist。该研究的水稻材料和田间接种试验与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陈学伟团队合作。张杰课题组的助理研究员秦君和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周晓钢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杰和陈学伟为共同通讯作者。此项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
  • 《微生物所张杰研究组发现水稻黄单胞菌效应子调控作物免疫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7-06
    • 黄单胞菌是一类能够侵染水稻、小麦、番茄以及十字花科等多种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病原细菌。水稻黄单胞菌侵染水稻造成的白叶枯病是水稻最主要的细菌性病害之一,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病原细菌通过三型分泌系统分泌许多效应子进入植物细胞内,操控植物细胞内的免疫信号传导以及其他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如干扰植物蛋白功能、操纵植物激素改变等),来帮助病原微生物致病。水稻白叶枯病菌的三型分泌系统效应子包括两大类:转录激活子样(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TAL)和非转录激活子样(non-TAL)效应子。TAL效应子通过自身的重复序列直接识别并结合靶基因启动子来调控宿主基因表达;然而对non-TAL效应子致病机理的了解却十分匮乏。 张杰课题组对水稻白叶枯病菌16个non-TAL效应子的功能进行了系统分析,分离了在水稻黄单胞菌致病性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效应子XopK。研究发现XopK具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通过直接泛素化修饰水稻重要免疫受体激酶OsSERK2并介导其降解,抑制植物免疫反应从而促进病菌致病性。该研究揭示了水稻白叶枯病non-TAL效应子XopK的生化活性,阐明了其操控植物免疫的机理和在病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 该成果于2018年6月2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ew Phytologist(http://dx.doi.org/10.1111/nph.15287)。该研究在水稻材料和田间接种试验与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教授团队合作。张杰课题组的助理研究员秦君博士和四川农业大学的周晓钢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杰副研究员和陈学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此项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