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人员制造出一种具有扭曲晶格形态的新型量子材料》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李衍
  • 发布时间:2023-02-27
  • 据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网站2月22日消息,美国能源部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SLAC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的研究人员制造出一种具有扭曲晶格形态的新型量子材料。研究人员合成了一层钙铁石(brownmillerite)型CaCoO2.5薄膜并通过化学方法去除单层氧原子,使得晶格塌陷并形成平坦的平面结构,将CaCoO2.5转变为层状材料CaCoO2。该材料中的电子与电子以及电子与晶格之间由于存在Jahn-Teller效应而产生了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扭曲晶格形态。研究人员发现该材料具有特殊的磁性、电子轨道和电荷顺序,具备量子材料的部分特性,未来将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期刊上。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681-2#citeas

  • 原文来源:https://www6.slac.stanford.edu/news/2023-02-22-slac-stanford-researchers-make-new-type-quantum-material-dramatic-distortion
相关报告
  •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锂基固态电解质材料》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0-28
    • 据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网站10月20日消息,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锂基固态电解质材料Li9N2Cl3,该材料表现出优异的锂相容性和大气稳定性,可用于制造高面积容量、持久的全固态锂金属电池。Li9N2Cl3具有无序的晶格结构和空位,有效促进了锂离子传输,且由于其固有的锂金属稳定性,可以在10mA/cm2的电流密度和10mAh/cm2的面积容量下抵抗枝晶形成。研究人员将该材料结合到富镍LiNi0.83Co0.11Mn0.06O2正极全固态电池中,实现了显著的循环稳定性(0.5C下1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0.35%)和高面积容量(4.8mAh/cm2)。该研究成果为制造满足电动汽车性能需求的锂金属电池铺平了道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期刊上。 来自全球技术地图
  •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通过扭曲堆叠二维材料的方式制造超材料的新方法,为下一代激光、成像和量子技术铺平道路》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1-17
    • 转自全球技术地图 据宾夕法尼亚大学网站11月9日消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方法,通过扭曲堆叠二维材料的方式来直接设计材料的原子结构,实现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先通过堆叠方式制备出二硫化钨(WS2)材料层,再将各层以一定角度扭转进而改变其对称性,通过控制WS2各堆叠层的扭曲角度使其表现出螺旋对称性,从而制造出3D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人员发现,单层WS2具有特定的对称性,可与光发生某些类型的相互作用(即产生二次谐波),当堆叠层数为4的倍数时(如4层、8层),所有界面的手性响应相加,而面内响应相互抵消,进而产生一种表现出手性非线性磁化率的新材料。该方法克服了当前制造超材料的技术限制,并为下一代激光、成像和量子技术铺平道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