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长江存储取得技术突破,正式打破三星垄断》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7-06
  • 近日,长江存储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正式打破韩国三星垄断,目前已经完成192层3D NAND闪存样品生产,预计年底实现大规模量产交付。

    长江存储一直是我国优秀的存储芯片企业,从成立之初就保持着高速稳定的发展状态,用短短3年的时间,接连推出了32层NAND闪存,以及64层堆栈3D NAND闪存,成功进入了华为Mate40手机的供应链。随后为了缩短和三星、SK海力士、铠侠等寡头企业的距离,长江存储直接越级跳过了96层,直接进入了128层3D NAND 闪存的研发,并成功在2020年正式宣布研发成功,它是业内奇迹般的崛起,拥有全领域最高单位面积的存储密度,这些,长江存储只用了3年的时间,完成了同领域需要6年才能走完的路。

    目前,三星在存储芯片的层数最高量产是192层,也就是现在的世界顶尖水平,200层以上,韩国三星还没能突破技术瓶颈,无法达到量产的水平。此前,长江存储已经 推出了UFS3.1规格通用闪存芯片--UC023,要知道,在这一方面,NAND闪存的最高规格也就是US3.1,至于更高更先进的,韩国三星还仅存在于理论层面,没有技术支持,那么,这些意味着什么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长江存储的技术突破带领国家发展走向更加现代化、科技化的道路,长江存储的成功,离不开自身对科研发展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离不开国家对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现在长江存储的NAND 闪存芯片应用非常广泛,依托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加上中国力推芯片自主化,长江存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今除了华为,长江存储也打入了苹果供应链,为iPhone SE 3供应闪存芯片,这也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好的体现。
    当然,客观来讲,我们在这一领域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毕竟我国起步较晚,加上西方国家对核心技术的恶意封锁,导致我们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但从成果来看,我们已经取得了跨越性进步。另外,在行业里看,其他厂商的发展速度也不能忽视,三星还在追赶224层3D闪存芯片的量产计划,所以从这个维度来看,我们离全球最顶尖水平还有1到2年的时间,不过我们相信,用不了多久,一定可以消除这个差距。

    总体来讲,长江存储的192层3D NAND闪存芯片,是中国芯片发展的一大里程碑,同时它也意味着,国产存储芯片在追赶美国、韩国顶尖企业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由此可以带动其他芯片技术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只有掌握科学技术的核心,才能真正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进而影响世界发展格局,这些都是我们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是我们新一代年轻人应该为社会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贡献。

相关报告
  • 《突破 | 引领人工智能浪潮的新型光存储技术》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7-01
    •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我们仿佛置身于一片浩瀚的数据海洋中,生活中新产生的信息、图片亦或是视频,都在不断地对数据海洋进行扩充,永无止境……然而,数据的不断剧增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数据存储容量的不足、硬件的存储密度亟需提升等等。为了更好地存储和管理海量的数据、提高数据存储密度,基于低功率激光束与介质相互作用,使得介质的某种性质(如反射率、反射光极化方向等)发生改变,进而实现信息存储的新型光存储技术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图1 存储技术的发展示意图:从传统光盘存储到固态硬盘存储,再到新型光存储 如图1所示为存储技术的发展示意图。光存储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CD、DVD以及BD三代产品更新迭代。随后,全固态硬盘(SSD)、硬盘(HHD)等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存储密度、容量不断增大和成本不断降低,逐渐取代了传统光存储,从此传统光存储市场开始走向衰弱。随着人工智能黄金时代到来,AI大模型训练的需求,数据成为了一种刚需。根据国际数据的预测合作(IDC)2018年,全球数据将增至到2025年为175 ZB,到2035年为2142 ZB。而主流的数据保存方法,例如传统的硬盘和磁带等存储方法,面临着存储寿命和能耗方面的严峻挑战,难以胜任庞大的现实需求。此时,全息光存储技术、多维光存储、超分辨率光存储等新型技术凭借其卓越的离线存储能力、巨大的数据容量和持久的存储寿命,在数据存储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相关的研究开发也成为了全球相关研究团体及科技公司的关注焦点。 数据存储的未来:新型光存储技术 1994年德国科学家Stefan W. Hell教授提出受激辐射损耗显微技术,首次证明了光学衍射极限能够被打破,并在201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突破了传统光盘存储的物理限制,实现更高存储密度、更快读写速度、更长保存寿命和更低能耗的数据存储方案,进而满足大数据时代对海量数据存储的需求,人们也针对全息光存储、多维光存储、超分辨率光存储等新型光存储技术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发攻关,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1) 全息光存储技术 如图2所示,全息光存储技术通过两束激光的干涉现象实现数据存储,可以将二维数据页图案存储在三维体空间中,从而提升存储密度和数据存取速度,在这一过程中,一束激光(信号光束)携带待存储的信息,通过与另一束未携带信息的激光(参考光束)相遇,产生干涉条纹,这些条纹作为信息的光学编码,被记录在特殊的光敏材料上,形成全息图。当需要读取信息时,只需用参考光束照射全息图,即可重建出原始的信号光束,从而恢复出存储的数据。全息光存储技术的现世,立刻引发了科研人员以及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在众多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大数据存储领域,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于存储密度和存取速度的需求日益增长。例如,美国InPhase公司于2001年推出基于角度复用的全息光驱Tapestry。在2006年实现了光驱的容量为300 GB,读写速率为20 MB/s的全息光存储技术。该公司研发的双化学体系的Tapestry材料,经加速老化试验测试,预期在25 ℃环境中,保质期为10年,存档寿命为33年。2017年之后,东京理科大学和广东紫晶信息存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基于球面波参考光,单臂离轴全息光存储系统。该系统使用50 mm×50 mm的记录介质,其容量约为300 GB。 图2 (a) 全息光存储示意图,(b)全息光学存储机 (2)多维光学数据存储 多维光存储的复用维度、存储光盘及读取原理如图3所示。相较DVD蓝光等二维(2D)光学存储方式,三维(3D)光学数据存储充分利用各向同性材料的体积,可以在材料内部的任何位置存储数据。同时,为了进一步超越存储容量的限制,研究人员在传统空间三维之外探索其他维度,这些维度包括了光的振幅、频率(波长)、相位、偏振以及光波前的其它物理参量等,它们都可以携带和记录信息,涉及了基于双折射、等离子体共振和荧光等光学特性的方法。如图3(a)所示,目前,已经开发出的复用维度包括介质的三维空间、偏振、波长以及光强。其中包括基于金纳米棒的波长、偏振、三维空间复用的五维度光存储,以及基于纳米光栅结构的偏振、光强、三维空间复用的五维度光存储。但受限于材料对光各个参数的响应不同,六维度光存储技术一直未得以实现,另外光的轨道角动量特性虽然已被用在量子存储上,但在数据长效存储上并未得以实现。 例如,韩国和法国的科研团队合作发明了一种在玻璃里用激光“写”数据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在玻璃的不同层上存储数据,就像是在书架的每一层上都放书一样。浙江大学和之江实验室联合团队利用超快激光诱导非晶化相变的局部光学相位调制,在材料表面制造出微小的结构,通过控制这些结构的形状和颜色,就能存储数据。通过图像识别进行高速数据提取,达到了大约1.2 Gb/s,并且准确度高达约99.7%,无需依赖昂贵且复杂的光学分析系统和信号处理过程,有效缓解了多维光存储技术数据读取速度慢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多维光学存储技术可以应用于海量数据存储、结构色打印、多功能衍射光学元件、矢量全息、多维信息加密等场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图3 (a) 多维光存储的复用维度示意图,(b) 多维光学数据存储光盘及读取原理 (3)超分辨光学数据存储 光学衍射极限是光学存储技术中的一个关键障碍,它决定了数据存储的最小单元尺寸。为了克服这一限制,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新的技术路径。其中,超分辨光学数据存储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这项技术通过创新的光学手段,突破了传统光学衍射的束缚,使得数据存储点的尺寸可以做得更小,从而大幅提升了存储密度。 2015年,李向平、曹耀宇等人运用双光束超分辨技术实现超大容量的光存储,将800 nm飞秒超快光源作为记录光束,375 nm连续激光作为抑制光束,在玻璃基板上实现了最小33 nm的记录点,实现大大提高了存储面密度。目前,最前沿的超分辨光学数据存储技术是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阮昊研究员团队和上海理工大学顾敏院士联合的一种双光束调控聚集诱导发光超分辨光存储技术,实验上首次在信息写入和读出均突破了衍射极限的限制,实现了点尺寸为54 nm、道间距为70 nm的超分辨数据存储,并完成了100层的多层记录,单盘等效容量达Pb量级,这相当于把一个小型数据中心机柜缩小到一张光盘上,这一成果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存储效率,而且对于应对大数据时代日益增长的数据存储需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中国突破了NAND和DRAM存储芯片技术》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7-12
    • 在早前长江存储宣布它已研发出64层NAND flash芯片之后,近日合肥长鑫也宣布已解决DRAM芯片的技术难题并已进入小规模生产,这意味着困扰中国制造业的 芯片产业 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持。 中国 存储芯片 逐渐起步 早几年前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进口芯片的金额超过了石油,而芯片被喻为“工业粮食”,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这对于贵为全球最大制造国的中国来说,芯片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2014年中国成立了 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以推动 国产芯片产业的发展。 在华为海思、紫光展锐、瑞芯微等芯片企业的努力下,中国在移动芯片市场已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华为海思和紫光展锐已成为全球六大 手机芯片 企业,不过早两年国产芯片在存储芯片行业几乎为零,存储芯片主要由三星、SK海力士、东芝、镁光等把持。 面对国外企业在存储芯片行业所拥有的垄断优势,中国开始在存储芯片行业投入巨资,其时中国有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福建晋华等三家存储芯片企业介入这个行业,经过数年的发展,它们在前年开始逐渐取得一些成绩。 面对中国存储芯片产业逐渐见到起色,国外存储芯片企业相当担忧,其中镁光率先发难,导致福建晋华遭遇了一些困难;今年华为又受美国因素的影响导致在芯片供应方面遇到阻碍,其中镁光已暂停向华为供应存储芯片。这都让中国认识到存储芯片产业的重要性,更激发了中国发展自己的存储芯片产业的决心。 长江存储在去年投产32层的NAND flash存储芯片,不过由于当前主流的3D NAND flash技术为64层技术,长江存储的NAND flash在技术和成本上都不占优势,因此它并没进行大规模投产,到今年其成功研发出64层NAND flash技术,跟上了市场的主流技术,预计在明年开始大规模投产。 合肥长鑫吸取了福建晋华的教训,其技术来源于已破产的德国芯片制造商英飞凌旗下公司Qimonda,此举让它避免了福建晋华的遭遇,而且其芯片制造工艺接近国外DRAM芯片企业的技术水平,其当下试产的DRAM采用了19nm工艺,这是全球第四家采用20nm以下工艺的DRAM芯片企业,它预计到2021年将采用17nm工艺生产DRAM,到时候将赶上三星、SK海力士等主流DRAM芯片企业。 中国可望逐渐降低对外国存储芯片的依赖 当下长江存储已在推进64层NAND flash的生产,合肥长鑫也在为DRAM的大规模生产做准备,回顾中国在液晶面板行业花了近十年时间才赶上国外液晶面板行业的技术水平,中国的存储芯片产业刚开始投产就已接近国外同行的水平,可见国产存储芯片产业的起点是相当高的。 中国是全球最大制造国,2018年中国采购的存储芯片占全球的比例超过两成,这庞大的市场将有助于推动国产存储芯片产业的发展,而在当前面临众所周知的美国因素影响下,中国或许将加大对存储芯片行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存储芯片产业的发展,尽早降低对国外存储芯片的依赖。 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华为、中兴的遭遇也将刺激它们加大对芯片行业的支持力度,格力已宣布将投资500亿发展空调芯片,华为在手机芯片上已取得巨大的成就,业界甚至推测华为或会对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等存储芯片企业提供支持。在面板行业,华为已与京东方达成合作,去年的mate20 Pro部分采用了京东方的OLED面板,今年的P30 Pro全数采用京东方的OLED面板,目前颇受关注的华为折叠手机mateX也是它们共同合作的成果,如此也就难怪业界推测华为可能支援国内存储芯片产业的发展了。 中国制造业拥有成本优势,这种成本优势也将在存储芯片行业有所体现,也正是这种成本优势让美日韩担忧随着中国存储芯片企业进入该行业,目前正处于价格下跌周期的存储芯片可能将因此进一步下跌,这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或许是利好消息,这将有助于在全球采购大量存储芯片的中国制造业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众志成城之下,国产存储芯片的发展或许将会加速,国产存储芯片企业将逐渐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