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了解高发人群中耐药结核病的出现和进化,来自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对从1000名来自俄罗斯某一抗药性结核病高发地区的结核病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结核杆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来分析能够决定耐药结核病传播能力和发病率的分子机制,其相关成果于2014年1月26日发表在Nat Genet上。
研究人员分析了俄罗斯抗药性菌株的结构,发现其属于两种主要的谱系:其中642个属于北京谱系(由2个同质分化枝主导),355个属于欧美谱系。此外,在48%的分离样本及87%的主要分化枝中发现了多重耐药基因型。
研究发现最常见的rpoB基因突变常伴随互补性的rpoA或rpoC基因突变,且明确了一种新的基因补偿性置换模式。此外,还发现有16%的菌株为多重耐药合并广泛耐药,65%的多重耐药菌株存在eis基因突变现象,如果采用卡那霉素治疗,则会使菌株毒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研究发现耐药性和补偿突变模式相结合能够增强菌株的临床耐药性、健康程度和传播性。此外,在俄罗斯及其它地区,还存在一些能够维持耐多药和广泛耐药结核病稳定性和蔓延状况的生物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