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建设与长江水资源综合利用及治理开发》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 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4-05
  •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建设、开发利用长江水资源和中下游的航运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建设既为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经济开发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长江防洪体系建设、稳定河势河床、开发水能资源、发展水运与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抓紧研究三峡工程投入运用后可能出现的问题,适时修订《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
  • 原文来源:http://www.cws.net.cn/CWR_Journal/200302/18.htm
相关报告
  •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3-27
    • 全面介绍有关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历史、论证、立项、设计、施工建设、投入使用的情况。网站提供了包括三峡工程施工,相关动画演示,三峡普及知识,三峡的历史回顾、管理和综合效益,以及与三峡相关的配套工程等。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行:让三峡工程更好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08
    •  5月9日至12日,由16位院士和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行”活动在湖北宜昌三峡坝区圆满结束。活动期间,举办了三峡工程管理研讨会和“哲学家与工程师的对话”座谈会等系列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峡工程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三峡工程运行管理的模式方法及其对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促进作用。研讨会上,院士们就三峡工程运行管理及流域梯级电站群科学调度等献言献策,提出了宝贵意见。   现场考察 院士客串“讲解员”   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1918年孙中山先生提出三峡工程设想,1958年毛主席视察三峡,经过科学论证与优化设计、民主决策与组织建设,三峡工程于2003年初期蓄水发电,2008年启动正常蓄水位175米试验性蓄水,2012年全部机组投产发电,2016年三峡升船机投入试运行,至此,三峡工程全面建成并发挥着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巨大综合效益,三峡工程百年梦圆。今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峡工程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三峡工程给予高度评价。   在活动中,院士们参观了三峡工程展览馆,乘船体验、考察了三峡升船机,并实地考察三峡船闸、三峡电厂机组、三峡水库运行等情况。   为了让一些跨行业院士更好地了解三峡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三峡集团派出相应专业技术人员为院士们讲解。在这些“讲解员”中,有两位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就是原中国三峡总公司(现三峡集团)总经理陆佑楣院士、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工程设计总工程师郑守仁院士。在这个曾经战斗、生活的地方,作为三峡工程的重要建设者,这两位院士客串起了“讲解员”,他们的讲解,权威又生动。一路上,总有人围在他们身边,听他们讲述三峡工程的论证、设计、建设、运行......   可以说,这些重头的讲解,让考察的院士专家们不仅对三峡工程有了直观了解,更对三峡工程有了更深、更广地理解和认知。   乘船体验 “中国制造”三峡升船机   作为三峡工程的收官之作,三峡升船机最大提升高度为113米、最大提升重量1.55万吨,可提升3000吨级的船舶过坝,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安全最可靠的升船机工程。   此次考察,特意安排院士们乘船体验三峡升船机,这也是为让院士们对三峡升船机、三峡工程有更深的了解。5月10日上午,满载院士、专家的“高峡平湖5号”轮船从太平溪码头缓缓开出,经上游引航道,进入三峡升船机承船厢,开启轮船“坐电梯”的奇妙之旅。   “坐电梯”的过程中,轮船始终“稳坐”在承船厢里,随着升船机一起缓缓地平稳下降。傅志寰院士跟孙永福院士说乘坐如此平稳升船机应该要收费,孙院士说,好,可以微信支付。 “三峡工程太棒了。”说着,傅院士高举双手点赞的形象,被定格在镜头里。   三峡升船机为3000吨级客货轮和特种船舶提供快速过坝通道,大大缩短过坝时间,提高了三峡枢纽工程通航能力,使长江黄金水道通航效益及社会经济效益更加充分发挥。在其建设过程中,三峡建设者坚持自主创新,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记录,实现了三峡升船机能用、耐用、好用的目标,使我国升船机建造技术与水平跨入世界前列。   升船机下降过程中,院士专家不断发出赞叹。正如胡文瑞院士所言,“最令人震撼的三峡升船机,在乘坐的客轮平稳运行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什么是伟大工程,什么是中国制造!”   话题广泛 “三峡工程就是生态工程”   在三峡工程管理研讨会上,众院士专家围绕三峡工程的效益、管理、品牌、认知、安全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给出众多建议与意见。在众多的议题中,“生态”成了院士们关注的焦点。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三峡工程作为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其本身生态效益如何?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三峡工程如何做?   会上,赵宪庚、孙永福、殷瑞钰、郑静晨、胡文瑞……多位院士表示,三峡工程生态环保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来之前,多位院士对三峡工程的泥沙、漂浮物、地震、水环境等问题有些疑惑与不解,经过现场考察、听取专家介绍,三峡工程对这些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心中疑惑随之而散。   殷瑞钰院士表示,三峡工程体现的是适应自然、适度发展自然、领先自然的理念,而不是人定胜天。三峡工程的建设理念和功能定位根据实际情况在不断演变优化。孙中山提出三峡工程设想主要是为了发电和航运,而在上世纪50年代,长江经历了洪水肆虐,防洪成了三峡工程的首要功能并持续到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到了“共抓大保护”“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峡工程功能与效益的理念在进一步优化升级,水资源利用、生态调度等功能正逐步凸显,今后会进一步突出。   来自国家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的王金南院士表示,三峡工程作为生态工程,开启了中国重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管理的历史。在社会认知层面上,可以就三峡工程的生态问题做专题报告,以此有理有据地推介宣传三峡工程是“世纪生态工程”。   针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保,蒋士成院士表示,三峡工程建设以来,三峡库区的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环保难度依旧很大,这其中牵涉到多方因素,不是一个企业所能解决的。针对此类情况,中国工程院可以利用跨学科的优势,针对三峡库区、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修复、优化,成立相关课题,由中国工程院牵头,三峡集团、地方有关政府参加,共同研究解决长江流域的生态问题,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保护珍稀生物 “三峡集团做了件大好事”   考察期间,院士们来到三峡坝区“院士林”,亲手种下了一棵棵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这些红豆杉来历还有些特殊。原来这些红豆杉是由从三峡库区抢救回来的红豆杉结的种子,经特殊培育而成。红豆杉种子在自然条件下难以成活,在三峡珍稀植物研究所的努力下,繁殖能力大大提高,红豆杉在这里得以有效保护。在现场的留言簿上,孙永福院士欣然留言——“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三峡”。   当然,作为三峡库区的“珍稀植物王国”,三峡珍稀植物研究所保护的植物不仅仅是红豆杉,在研究所种质基地,疏花水柏枝、荷叶铁线蕨等三峡特有珍稀植物,珙桐、紫楠等珍稀植物郁郁葱葱,正茂盛生长着。研究所主任黄桂云介绍说,现在整个基地保护研究的各类植物已达436种,不仅有效保护了三峡库区特有珍稀植物,而且还保护着长江珍稀植物。此外植物所的植物“克隆”技术,为珍稀植物的保护提供了坚实支撑,“如果需要,一颗芽即能培育出10万盆植物来。”黄桂云表示。了解到这些情况,现场考察的院士、学者不禁连连赞叹。   同时让专家学者赞叹的还有中华鲟研究所。在中华鲟研究所,专家学者们系统了解“水中大熊猫”中华鲟的保护措施及历程,了解到三峡集团对于长江珍稀鱼类的保护已经由中华鲟扩展到多种鱼类,由宜昌往上延伸到了金沙江,很是感慨。“这两个都是生态保护的典范,而且都属于三峡集团,这就很厉害了!”蒋士成院士表示。“三峡集团做了件大好事。”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佩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