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条!核能综合利用工业蒸汽管网工程正式通汽运行》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5-14
  • 近日,由中国能建中南院,作为总承包联合体牵头方承建的国内第一条超大口径、超低能耗、零碳排放的
    核能
    综合利用工业蒸汽管网工程正式通汽运行,创造了七项国内第一,这是公司积极探索开发,核能蒸汽供热的重要成果。
    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绿色供能工程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主要建设田湾核电站至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长约19.46千米的蒸汽管道,单根蒸汽管道设计输送蒸汽规模为300吨/小时。该项目跨越1处海域、9条河流、22条道路,共架设跨越桁架长度约2560米。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减少燃用标准煤40万吨,相应减排二氧化硫184吨、氮氧化物263吨、二氧化碳107万吨。
    该项目管网沿线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情况复杂,沿途交叉穿(跨)越公路、铁路、河道、海域,管道路径走廊涉及众多权属单位,工程技术难点多、协调工作和手续办理繁杂。中南院总承包项目部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设计、完善预制保温管生产工艺、破解装配式安装难题,积极沟通协调,完成了20多项专题论证。
    作为国内第一条超大口径、超低能耗、零碳排放的核能综合利用工业蒸汽管网,该项目为蒸汽供热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创造了七项国内第一:
    01
    国内第一条超大口径超长距离核能供热蒸汽管网。
    02
    国内第一条可实现30年内介质平均温降不大于1.75°C/km的蒸汽供热管网(实际平均温降约1°C/km,行业标准3~5°C/km)。
    03
    国内第一条直管、弯头、三通、补偿器等管道、管件、设备全部采用预制架空硬质保温结构,BIM技术设计、全过程预制装配安装。
    04
    国内第一条管网在每千米设置温度、压力测点,精确感知管网输送介质情况。
    05
    国内第一条管网沿线设备供电采用风光互补供电,减少碳排放,助力生态环境建设。
    06
    国内第一条在设计阶段就将去工业化设计理念充分融入的蒸汽供热管网,增加工业文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
    07
    国内第一条全线建设在沿海滩涂、水塘上的蒸汽供热管网,全线采用桩基础。
  • 原文来源:https://news.bjx.com.cn/html/20240514/1376867.shtml
相关报告
  • 《核能综合利用前景广阔》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8-02
    • 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核能在降低煤炭消费、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能源输送压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能源组成。除传统的核能发电外,核能综合利用的内涵广泛,应用场景多样,可用于区域供暖、工业供热(冷)、海水淡化、核能制氢、同位素生产等;此外,在太空航行、深海探测、海岛供能等特殊场景中,核能还具有持续性强、供能形式多样等特殊优势。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世界核学会等多个权威机构报告指出,作为低碳电力和热力的重要来源,核能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中和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是推动全球清洁转型发展、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关键驱动力。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2021年版《世界核电反应堆》报告,截至2020年底,在全球32个国家总计442台在运核电机组中,有11个国家69台机组除核能发电外,还实现了包含区域供暖、工业供热、海水淡化等其中一项或两项的综合利用。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核电发展规模已处于世界前列,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安全水平、装备制造、燃料保障、人才队伍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正在朝着世界核电强国行列大步迈进。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大陆运行核电机组53台,装机容量5465万千瓦,年发电量4071亿千瓦时。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中国核能综合利用空间巨大。 中国高度重视推动核能综合利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在北方城镇加快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核电余热供暖”。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再次提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推动核能在清洁供暖、工业供热、海水淡化等领域的综合利用”。 从实践层面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核集团开足马力,积极拓展核能多用途利用领域,充分对接核电站周边市场需求,积极推进核电余热供暖,推动在核电基地建设核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近年来,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山东海阳核电站均已利用核热电联供技术为城市居民供暖;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已在山东荣成并网发电;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型堆已在海南昌江开工;全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工程——江苏田湾核电蒸汽供能项目全面开启建设……核能综合利用特别是在高耗能行业中的应用,将进一步凸显核能的零碳价值。 总之,核能综合利用前景广阔,科研创新正蓬勃开展,相信中国一定会走在世界前列。随着“双碳”行动持续推进、能源安全战略的深化落实,核能将在支撑中国“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核能综合利用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 《国内首个核能工业供汽工程开建》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03
    • 从发电到居民供暖,再到供应工业蒸汽,核能正从单一的发电向综合利用有序转变。 2月23日,国内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工程在中核集团江苏田湾核电基地正式开建。这是中核集团继秦山核电开展南方核能供暖之后,在核能综合利用领域的又一积极探索,将为优化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做出新示范。 该工程由江苏核电有限公司、连云港市徐圩新区石化基地联合建设,采用俄罗斯VVER-1000型核电技术,以田湾核电二期工程3、4号机组蒸汽作为热源,将蒸汽输送至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进行工业生产,预计2023年底投产供汽。 该项目建成后,每年供汽量可达480万吨,可实现每年减少燃烧标准煤40万吨,等效减排二氧化碳107万吨、二氧化硫184吨、氮氧化物263吨。 “田湾核电蒸汽供能项目以核电厂蒸汽为热源,加热的工业蒸汽经由独立隔离回路输送,从设计源头上确保核能供汽清洁安全,符合工业蒸汽各项行业标准。”江苏核电维修总经理、工程负责人刘永生介绍,通过管道预制架空蒸汽保温方案等措施,可将每公里温度损失控制在2℃以内,并将蒸汽压力下降控制在0.03Mpa以内,以此满足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工业用汽需求。 记者了解到,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也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先导区,以及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科学技术部明确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田湾核电蒸汽供能项目将成为企业与地方协力共推节能降碳,共享发展成果的一个生动实践。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聚焦“十四五”和“十五五”两个碳达峰关键期,提出了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等主要目标。 随着我国清洁取暖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速推进,除发电之外,核能综合利用也逐渐迎来“窗口期”。 核能是公认的绿色低碳能源,其在供电、供热、供汽、制氢、区域生活供能、海水淡化等领域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开展核能综合利用”。 据悉,核能供热是利用核电机组中的蒸汽作为热源,通过换热站进行多道隔离、多级换热,最终经市政供热管网将热量传递至用户,此过程仅有热量的传递,没有水等其他介质交换,保证用户用热清洁、安全。 目前,国内已有多个核电站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核能供热等项目研究与实施。除田湾核电站供汽工程外,山东海阳核电站、浙江秦山核电站的居民核能清洁供热项目目前已建成投运;辽宁红沿河核电也正积极筹备核能供暖,计划于2022年冬季投运。 对于核能供热产业,业内专家指出,在碳达峰碳中和与能源转型大背景下,在有核电的地方利用核电余热替代化石能源热源,是推动城市居民采暖与工业用热清洁低碳化的有效途径。 对于“首吃螃蟹”,江苏核电表示,为抢抓碳达峰碳中和先机,江苏核电坚持低碳赋能、多元发展,不断加快核能多用途利用,努力将田湾核电基地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核能多堆型综合利用产业群和多能互补零碳示范能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