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科学家开展细菌和真菌耐药性机制研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7-27
  • 5月18日,Science杂志发表了两篇关于抗生素耐药性(AMR,细菌耐药性)和真菌耐药性的文章。

    在AMR评论文章中,英国牛津大学分子微生物学家Stephen Baker博士及其同事概述了细菌病原体如何在人类和动物体内进化出对抗生素的抗性,重点关注了全基因组测序(WGS)在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抗性机制、病原体进化、种群动态和基因组流行病学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在真菌耐药性的评论文章中,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of London)和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的研究者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解释了在人类和动物药品以及农业植物中,现有抗真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如何加速环境中很多真菌的耐药性。作者提出,除了对新的抗真菌剂进行更多的研究,还需要制定强有力的策略来减缓真菌耐药性的发展,以及其他抗真菌剂的策略。为了应对真菌病原体带来的风险升级,需要通过新的模式发现抗真菌的化学物质,通过更好的管理阻碍对现存化学物质产生抗性,并制定新的疾病控制策略以避免过度依赖杀真菌剂。

相关报告
  • 《细菌自然产生的耐药性可为农业抗生素 耐药性研究提供基准参照》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李楠
    • 发布时间:2017-11-28
    • 针对于耐药性的产生,人们通常认为是由于人类或动物过量使用抗生素引起的,但科学家们会关注三个指标:“药物(drugs)”(人或动物所服用的抗生素),“微生物(bugs)”(可能具有耐药性的细菌), 以及“基因(genes)”(细菌上具有耐药性遗传密码的DNA片段)。基因通常存在于细胞里,但细胞死亡之后,基因可以继续存在于土壤之中。日前,美国农业研究所(USDA-ARS)内布拉斯加林肯农业生态系统研究中心的微生物学家丽莎·杜尔索(Lisa Durso)和她的同事们研究发现,在几乎未受过人类或动物活动影响的草场土壤中,也存在着大量耐药性细菌。 杜尔索和她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农业方面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因为这一问题关乎粮食安全,动物繁殖与保护,以及环境安全。据杜尔索所说,自然环境中抗生素耐药性起因识别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确立耐药性的基准水平。从施过肥(动物粪肥或播撒肥料)的土壤中所发现的耐药性细菌和耐药性基因对我们目前的试验提供很有价值的信息。但其中一个担忧是,即使肥料中的细菌已经死掉,他们的基因还是会留存在土壤之中。如果土壤中耐药性的基准线无法确定,那么就很难区分耐药性究竟是自然产生的,还是由于人类使用抗生素所引起的。因此,为了区分耐药性是自然产生的,或是由人类使用抗生素所引起的,必须要考虑到耐药性的基准水平,并且要在衡量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耐药性时,去除掉这一基准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杜尔索和她的团队在东南部的内布拉斯加寻找满足研究条件的20个草原作为研究样本,这些试验样本20多年来几乎未受到人类活动或动物放牧影响。研究人员从试验区域收集土壤样本并从中筛选出具有耐药性的细菌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所有草原土壤中都含有对四环素(tetracycline)和头孢噻肟(cefotaxime)具有耐药性的细菌,这两种抗生素是治疗多种传染病经常会使用的抗生药;而将近一半的土壤样本中都包含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杜尔索指出,研究中得出的数据可以为土壤中细菌自然产生耐药性提供一个基准。 此外,该研究团队还通过一系列相关试验支持以上结论,包括测量了所有土壤的DNA,从中可以确定大部分的耐药性都来自于活细胞,并且91%的样本土壤中都含有一种对磺胺类药具有耐药性的基因 。耐磺胺类药的基因通常和人类活动有关,但是在这片缺乏人类活动的区域仍然出现了此类基因。对于以上结果,杜尔索解释,“细菌和基因的耐药性会自然产生。因为已有研究表明,早在猛犸象生活的时代,土壤标本中的抗生素耐药性就已经出现,这是因为抗生素如盘尼西林等,最初都来自真菌或是土壤中自然出现的细菌。” 丽莎·杜尔索团队的研究结果为农业生产中减少耐药性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提供参考。想要在农业活动中实现零耐药性是不现实的,因为即使在自然环境中也存在耐药性,而划定耐药性自然产生的基准线将会成为最大程度减少农业生产中抗生素耐药性的新起点。 (编译 李楠)
  • 《多重耐药结核病治疗过程中的获得性广泛耐药性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4-01
    • 提升药物准入标准对于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是必要的,但同时也会使细菌的耐药性增强。世界卫生组织绿灯委员会(GLC)曾于2000年开始提升药物准入标准并尝试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细菌的获得性耐药。 为了评价GLC行动的成效,来自美国、泰国、秘鲁等国家的研究人员从9个国家(其中5个国家的药物满足GLC标准,其余4个国家的药物尚未遵从GLC的规定)挑选出自愿参与试验的832名耐多药结核病成年患者,并从治疗初始阶段到结束,每月都对进行痰培养、药敏试验和基因分型试验,以比较细菌对二线药物(SLDs)的获得性耐药例数。 在那些对特定SLDs没有耐药性基线的患者当中,有68人(8.9%)获得广泛耐药结核病、79人(11.2%)获得氟喹诺酮耐药性、56人(7.8%)对二线注射型药物(SLIs)产生耐药性,其95%CI值分别为0.27(0.16-0.47)、0.28(0.17-0.45)、0.15(0.06-0.39)-0.60(0.34-1.05),并且抗药风险会随着潜在有效药物数量的减少而上升。如果对耐药性基线和各组之间的差异进行控制,则获得广泛耐药结核病组的95%CI值为0.21(0.07-0.62)、获得氟喹诺酮耐药组的95%CI值为0.23(0.09-0.59)。 多重耐药结核病的治疗会存在对SLDs产生获得性耐药的重大风险,且会随着耐药性基线的升高而升高。当然,如果能够满足GLC发布的特定标准,则上述风险会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