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沃尔夫奖揭晓!7位华人科学家曾获奖》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1-02-21
  • 当地时间2月9日,2021年度沃尔夫奖(Wolf Prize)揭晓。来自以色列、意大利和美国的6位科学家获得医学、物理、化学领域3项大奖。

    始创于1976年的沃尔夫奖是国际最高学术大奖之一,每个奖项奖金为10万美元。据统计,约1/3的沃尔夫奖得主最后都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沃尔夫奖又被称为“诺奖风向标”。

    迄今为止,全球共有345名科学家和艺术家获得这一荣誉,其中包括吴健雄、陈省身、袁隆平、钱永健、丘成桐、Shang-Fa Yang( 中国台湾)等7位华人科学家。

    2021年度沃尔夫奖得主及获奖理由

    化学奖

    来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Leslie Leiserowitz和Meir Lahav获2021沃尔夫化学奖,他们合作建立了三维分子结构对有机晶体结构的基本相互影响。

    Lahav和Leiserowitz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行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第一次证明了分子的绝对构型可以从其晶体形态中得到。他们还开创了有机晶体立体化学,直接将单个分子的立体化学与宏观晶体的形状联系起来,并且建立了分子结构、晶体形态、晶体生长动力学和分子手性之间的联系。他们的发现为目前关于有机分子选择性自组装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物理学奖

    2021年度沃尔夫物理学奖授予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Giorgio Parisi,以表彰其在无序系统、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的突破性发现。

    Parisi的研究集中在量子场论、统计力学和复杂系统方面。他是近几十年来最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的工作对物理科学的不同分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粒子物理、临界现象、无序系统以及优化理论和数学物理。例如,1977年,Parisi等人发现了可精确描述夸克和胶子在质子和原子核内部分布的演化方程,为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进行的实验做了准备和分析。

    医学奖

    2021年沃尔夫医学奖被授予美国耶鲁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斯特林讲席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Joan Steitz,罗切斯特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教授Lynne Maquat,以及冷泉港实验室的Adrian Krainer,以表彰他们在RNA生物学方面的重大发现。

    他们在RNA调控机制方面的突破性发现表明,RNA不是DNA和蛋白质之间的被动模板,而是在调控基因表达和使基因表达多样化方面起主导作用。

    3人获奖的具体原因分别是:Steitz在RNA处理及其功能方面获得突破性发现;Maquat发现了一种破坏细胞中突变mRNA的机制——“无意义介导的mRNA衰减”;Krainer在RNA剪接方面的基础力学方面获得重要发现,并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疗法。

相关报告
  • 《华人科学家首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st
    • 发布时间:2019-06-19
    • 6月14日,201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揭晓,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讲席教授王中林斩获这一世界性的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该奖项评选委员会评价王中林教授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认为这一领域“将对人类和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利益”,“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世界”。 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是一项著名的世界性科学大奖,由世界文化理事会(World Cultural Council)设立,每年颁发一次,目的是表彰和鼓励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授予为人类带来福祉的杰出科学家。该奖获奖人由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124位世界著名科学家组成的跨学科委员会选出,委员会成员包括25名诺贝尔奖得主。 王中林院士凭借在微纳能源和自驱动系统领域的开创性成就获得本年度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世界科学奖评选委员会对王中林教授的科学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研究方面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开创性贡献,使人类从环境和生物系统中获取能量这一全新的技术成为现实,并认为这一技术“有潜力彻底改变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世界”。 评选委员会充分肯定了王中林教授创立的研究领域给世界科技和工业界带来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认为这些发现和突破已经引发世界范围内学术界和工业界对纳米能源与自驱动系统技术的兴趣与努力,这些应用将对人类和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利益,并且认为他发明的海洋蓝色能源技术,“有可能从海浪中获取大量能源以解决世界未来的能源需求问题”。 选评委员会在认可王中林教授在科技领域贡献的同时,也对他在物理学领域取得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认为他首先证明了纳米发电机起源于麦克斯韦的位移电流,建立了利用机械能为移动传感器供电的原理和技术路线图;认为他对摩擦带电物理学的阐释解决了一个2600年的科学问题,为摩擦电纳米发电机奠定了理论基础。 最后,评选委员会对王中林的个人品质和学术水平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一位“天生的领导者,总是非常善良,鼓舞人心,充满活力,对与他合作的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影响”。此外,评选委员会对他在学术上取得成绩表示钦佩,认为他对世界纳米技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王中林已经发表论文1500余篇,包括55篇在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上发表的文章;根据Google Scholar的统计,他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20.6万次,标志学术影响力的H指数为226。
  • 《2019年求是奖揭晓,杨振宁、颜宁等获奖》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9-23
    •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雨婷)9月21日晚,“2019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举行。设立以来第二次颁出的“求是终身成就奖”授予了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邵峰、颜宁两位学者分享了今年的“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流感等重要病原致病机制防控团队和12名青年科学家分获“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和“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本届典礼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办、清华大学承办,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求是基金会主席查懋声出席典礼并致辞。求是基金会顾问杨振宁、何大一、韩启德、施一公、田刚、王晓东、谢晓亮、朱邦芬教授,求是奖评委、往届求是奖获得者以及清华大学师生代表等参加典礼。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蔡丹阳同学主持典礼。 2019年度“求是终身成就奖”授予著名物理学家、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求是终身成就奖”是一个极具份量的奖项,此前的得主仅有求是基金会元老顾问、“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先生一位。杨振宁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和创立宇称不守恒、“杨-米尔斯规范场”和“杨-巴克斯方程”,并于195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奖。作为基金会的创始顾问之一,杨振宁不仅在科学领域不断突破,做出不朽的贡献,他的人格魅力、家国情怀也令人高山仰止,他的学术成就、精神和风范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华学人。奖项由杨先生的“粉丝”查懋声颁出,奖金三百万元人民币。 2019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授予普林斯顿大学颜宁教授以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邵峰研究员,奖金各一百万元人民币。 结构生物学家颜宁主要致力于跨膜运输蛋白的结构与机理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真核生物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等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理与病理意义跨膜蛋白的原子分辨率结构,为理解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及药物开发提供了分子基础。 颜宁以一身“清华紫”登场,表示杨振宁先生是科研工作者的“爱豆”:“虽然毕生无法达到杨先生在科学上的高度,但是杨先生让我们知道华人可以在科学上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这本身就是一种激励、一种动力。”她说,成为一名“求是人”,是迄今为止获得的一种最高认可,是无上的光荣。 邵峰院士从病原细菌和宿主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出发,在致病菌毒力机制以及抗细菌天然免疫方向均取得系列重要原创性发现,为败血症药物和细菌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途径。 2019年度“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授予流感等重要病原致病机制与防控团队,奖金共一百万元人民币。该团队长期从事传染病病原学、流行病学与免疫学等领域研究,针对病原跨种传播机制,特别是在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免疫细胞与感染细胞的相互识别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和创新性工作。 2019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则分别授予北京大学郭帅,南方科技大学李贵新,清华大学刘竹、彭敏、王朝,上海交通大学卢策吾,西湖大学石航,中山大学苏士成,南京大学王肖沐、袁洪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星灿,浙江大学周青共计12位青年科学家。每位获奖者将获得一枚金质奖章,以及连续三年、每年三万美元的支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