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斯顿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基于可拉伸织物的锂离子电池原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7-28
  • 大多数人已经非常熟悉智能手机的功能。但现在想象一下智能宇航服、制服和运动服的更多可能性。据外媒报道,休斯顿大学(University of Houston,UH)研究人员团队设计、开发并交付了完全可拉伸织物锂离子电池的成功原型,进一步推动未来可穿戴技术。锂离子电池这一前沿发展的想法来自UH机械工程专业Haleh Ardebili, Bill D. Cook教授的想法。

    图片来源:休斯顿大学

    Ardebili表示:“作为一名科幻小说迷,我可以想象一个‘科幻小说式的未来’,我们的衣服是智能的、互动的和动力的。创建可拉伸电池并将其与可拉伸设备和衣服集成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下一步。想象一下折叠、弯曲或拉伸口袋里的笔记本电脑或手机。或者使用嵌入我们衣服中的交互式传感器来监测我们的健康状况。”

    其中一些想法已经成为现实。然而,像所有电子产品一样,这类产品也需要电力,因此可拉伸和柔性电池非常必要。下一代电子产品或嵌入织物的可穿戴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是传统电池通常是刚性的,会限制产品的功能,而且使用液体电解质会引发安全问题。传统的有机液体电解质具有易燃性,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导致电池着火甚至爆炸。

    UH研究团队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于研究人员使用导电银织物作为平台和集电器。通讯作者Ardebili表示:“编织的银织物是理想的选择,因为它会机械变形或拉伸,但仍然提供电池电极正常运行所需的导电路径。电池电极必须允许电子和离子运动。”

    通过将刚性锂离子电池电极转变为可穿戴、基于织物、柔性和可拉伸的电极,该技术为可穿戴设备和植入式生物传感器提供稳定的性能和更安全的特性,从而开辟新的可能性。

    下一步

    Ardebili认为,基于可拉伸织物的电池原型将为多种类型的应用铺平道路,例如智能太空服、嵌入服装中监测人们健康的消费电子产品以及与人类在各个层面互动的设备。安全、轻便、灵活和可拉伸的电池有许多可能的设计和应用,但暂时还无法投放市场。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78629.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科研团队开发出长效稳定的锂离子电池原位膨胀力监测技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5-12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潘挺睿教授、常煜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大谈鹏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唐永炳教授、张帆研究员团队,开发出长效稳定的锂离子电池原位膨胀力监测技术。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 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而成为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核心。然而,锂枝晶生长、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生长等问题威胁着电池的使用安全与服役寿命。针对这一挑战,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一体式离电传感技术的新型原位监测技术,利用锂离子电池自身的电解液和材料构建传感界面,无须额外封装即可实现高精度压力监测。这种结构不仅与电池材料高度兼容,还解决传统柔性压力传感器在腐蚀性环境中的稳定性难题。 实验表明,一体式离电传感技术能在电池内稳定工作超过1个月,可通过压力曲线不对称性和峰值变化捕捉到锂枝晶的不可逆沉积。研究人员介绍,该技术为智能电池设计开辟了新路径,其低成本、高精度和长寿命特性尤其适用于车载电池管理系统。
  • 《KIT研究人员发现锂离子电池中钝化层形成的秘密》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24
    • 在日常生活中,锂离子电池已经变得不可或缺,而锂离子电池关键是在初始循环中形成钝化层。据外媒报道,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KIT)的研究人员通过仿真发现固体电解质界面不是直接在电极上形成,而是在溶液中聚集形成。这一发现可优化未来电池的性能和寿命,且相关研究已发表于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图片来源: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从智能手机到电动汽车,任何需要移动能源的地方几乎采用的都是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和其他液体电解质电池实现可靠的重要因素是固体电解质中间相(SEI)。该钝化层在第一次施加电压时形成。电解液在表面附近即时分解。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电解质中的颗粒如何在电极表面形成高达100纳米厚的层,因为分解反应只能在距表面几纳米的距离内进行。 阳极表面的钝化层对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容量和寿命至关重要,因为它在每个充电周期都承受着很高的压力。当SEI在此过程中破裂时,电解液会进一步分解,电池容量会降低,这一过程也决定了电池的寿命。通过正确了解SEI的生长和组成,可以控制电池的性能。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实验或计算机辅助方法足以破译SEI在不同维度上发生的复杂增长过程。 KIT纳米技术研究所(INT)的研究人员现已设法通过多尺度方法表征SEI的形成。研究小组主任Wolfgang Wenzel教授表示:“这解决了关于所有液体电解质电池的重大谜团,尤其是我们每天都使用的锂离子电池。” 超过50,000次针对不同反应条件的仿真 为了检查液态电解质电池阳极钝化层的生长和组成,INT的研究人员生成了代表不同反应条件的50,000多个仿真的集合。他们发现有机SEI的生长遵循溶液介导的途径。首先,直接在表面形成的SEI前体通过成核过程在远离电极表面的地方连接。随后核的快速生长导致形成最终覆盖电极表面的多孔层。 这些发现可提供解决方案,以解决SEI只能在电子可用的表面附近形成的问题,且一旦该狭窄区域被覆盖,SEI的生长就会停止。INT博士后和该研究的作者之一Saibal Jana博士解释说:“我们能够确定决定SEI厚度的关键反应参数。这将有助于未来开发电解质和合适的添加剂,以控制SEI的特性并优化电池的性能和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