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报道长程反对称交换耦合相互作用在铁磁绝缘体/非磁金属界面的证据》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4-15
  • 2月25日,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Evidence of Long-Range Dzyaloshinskii–Moriya Interaction at Ferrimagnetic Insulator/Nonmagnetic Metal Interfaces”的论文,报道长程反对称交换耦合相互作用在铁磁绝缘体/非磁金属界面的证据。

    反对称交换耦合(DMI)是一种手性磁交换相互作用,能够促使相邻自旋沿垂直方向排列。DMI通常存在于具有反演对称性破缺和强自旋轨道耦合的材料中,例如铁磁/非磁金属(FM/NM)界面。这种界面DMI的微观起源通常可以通过三中心Levy–Fert模型来描述,其中相邻的原子磁矩通过邻近的非磁性原子相互作用。

    研究人员展示了源自长程相互作用和非局域界面的显著DMI的证据,这一发现扩展了传统的观点。研究人员测量了铁磁绝缘体Tb3Fe5O12(TbIG)的界面DMI随厚度的变化,并将其与各种非磁金属(NM)进行界面接触。通过将DMI与界面自旋输运以及原子级分辨电子显微镜相结合,确定TbIG/NM界面是这些结构中DMI的主要来源。使用Cu作为间隔层会显著改变界面DMI,这是由于TbIG与Cu/NM界面之间的长程相互作用。对类似结构进行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支持了这些实验结果和提出的解释。这些结果不仅为界面DMI的基本理解和工程设计提供了新的见解,而且将激发其他材料的研究,对基于畴壁和斯格明子的器件具有深远的意义。

  • 原文来源: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418653
相关报告
  • 《由于Rashba效应,石墨烯-铁磁体界面的重要Dzyaloshinskii-Moriya交互作用。》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05-30
    • 利用石墨烯丰富的自旋相关性质的可能性已经引起了对自旋电子学进展的关注。高速和低能耗设备的承诺推动了对稳定手性自旋纹理的层状结构的搜索,比如拓扑保护的skyrmions。在此,我们演示了在石墨烯/铁磁性金属界面中诱导的手性自旋纹理。石墨烯是一种弱的自旋轨道耦合材料,一般不会引起足够的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来影响磁手性。我们证明,由于Rashba效应,确实石墨烯确实诱导了一种Dzyaloshinskii-Moriya交互作用。使用自旋极化电子显微镜的第一原理计算和实验表明,这种石墨烯诱导的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在与重金属的界面上具有相似的大小。这一工作为以二维材料为基础的自旋轨道飞行器铺平了道路。 ——文章发布于2018年5月28日
  • 《中国科技大学PNAS:应变诱导高温钙钛矿铁磁绝缘体》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15
    • 许多新型的磁性器件如无耗散量子自旋电子器件、磁隧穿结等都需要铁磁绝缘体。具有高居里温度和高对称晶体结构的铁磁绝缘体是与普通单晶氧化物薄膜或基片集成的关键。迄今为止,常用的铁磁绝缘体大多结构对称性低,因此存在薄膜质量差、性能不确定等问题。极少数已知的高对称材料铁磁绝缘体要么居里温度极低(≤16k),要么需要通过在反铁磁母体内进行化学掺杂来获得铁磁态。因此,寻找一种无掺杂,高居里温度的铁磁性绝缘体材料对于发展自旋电子器件等具有重要意义。 成果简介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陆亚林团队的翟晓芳副教授等人在PNAS上发表了一篇名为“Strain-induced high-temperature perovskite ferromagnetic insulator”的文章。研究发现并充分证实了钴酸镧(LaCoO3)单晶薄膜在拉伸应变的状态下是一种稀有的无掺杂、钙钛矿结构铁磁绝缘体材料,其居里温度高达90 K。 研究表明,相比于其它未掺杂的高晶体对称的铁磁绝缘体(FMIs), 应变状态下的钴酸镧具有令人惊讶的高居里温度(90K)。该工作不仅证实了一种应变诱导的铁磁绝缘体材料,并成功把转变温度提高到了液氮温区,而且该薄膜适合于大规模生长,这为实现下一代自旋电子器件的生长和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献链接: Strain-induced high-temperature perovskite ferromagnetic insulator (PNAS, 2018, DOI: 10.1073/pnas.1707817115) 团队介绍: 陆亚林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8年国家首批“相关人才计划”相关人才计划、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陆亚林教授是科技部“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指南编写组专家和专项总体组组长,中国科学院中长期战略规划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委员会专家,第三、第四届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评审专家,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同步辐射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材料基因工程领域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委科学技术专家,SPIE高级会员、PIERS、IEEE、OSA、APS、MRS会员等。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合肥先进光源”预研工程项目、财政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新一代高衬度低剂量X射线相位衬度CT装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太赫兹近场高通量材料物性测试系统”、中国科学院依托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大项目“量子信息过程中关键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氧化物复合量子功能材料中的多参量过程及效应”。此外,他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项目副负责人和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工程领导小组组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亚林教授团队包括翟晓芳(青促会会员)、傅正平等6名高级研究人员,团队致力于(i)多参量量子功能材料研究:在量子信息存储材料、自旋交换偏置量子材料、铁磁绝缘量子材料等领域开展了材料设计、制备、及原型器件的前沿研究;(ii)面向红外和太赫兹的长波光学技术前沿研究:着力于发展太赫兹波的主动功能器件、太赫兹谱学和成像技术、紧凑型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技术;(iii)在发展的新型量子功能材料基础之上,努力拓展其在光催化、电池电极、制氢、生物等领域前沿纳米材料基础研究。 陆亚林教授个人主页网站 在量子功能材料领域工作汇总: 自2012年建立团队以来,本团队发展了原子层间嵌入技术,在层状氧化物中通过磁性元素共掺和调控层状结构的层数、元素浓度、分布等,实现了室温下的多参量复合,包括发展了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温单相多铁材料。特别是发明了在高于室温下具有磁电耦合性能的单相陶瓷SrBi5Fe0.5Co0.5Ti4O18 (Materials Horizons, 2015, 2, 232-236),根据文献调研,该材料的综合性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此外,还通过控制掺杂来调控材料中的钙钛矿层数,获得了铁电、铁磁大大增强的调制相结构材料、磁性交换偏置单相材料,包括将磁交换偏置截止温度提高到了室温以上。该研究方向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Materials Horizons,Physical Review B等期刊上发表文章5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项,其中20余项已经授权。团队还发展了基于量子功能材料的高性能光电探测器件(Adv. Optical Mater. 2017, 1700158; Nanoscale, 2018, 10, 3606 – 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