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标准发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4-29
  • 4月24日至25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信息化分会五届理事会二次会议暨第二届煤炭行业大模型技术应用研讨会在安徽合肥召开。会上,正式发布了《煤炭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价规范》团体标准,并公布了首批煤炭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价结果。 据了解,在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驱动下,煤炭行业已开展多年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系统平台、数据和基础设施,但缺少一套科学的数字化转型评价体系和标准。 为此,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信息化分会牵头,联合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关村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联盟、国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单位,共同开展煤炭行业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等研究工作。 《煤炭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价规范》评价框架由战略决心、治理体系、数据要素、数字技术等6个一级指标,认知决心、转型战略,组织、管理、流程、人才,数据资源、数据治理、数据应用等28个二级指标构成,分为L1至L5五级数字化转型水平。主要适用于主营业务为煤炭开采、洗选、运输、销售、加工利用(含煤化工等)以及围绕煤炭资源上下游产业链研发设计、机械制造、信息服务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评价,方式为企业自评、第三方评价以及评价结果的审核与认定。 据悉,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信息化分会已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合作,对其下属三家单位进行实测并得出评价结果。其中,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天玛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转型水平为L4级成熟型,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数字化转型水平为L4级成长型,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天地王坡煤业有限公司数字化转型水平为L3级引领型。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88255-1.html
相关报告
  • 《数字化转型“重塑”电网企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2-16
    •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融合、蓬勃发展,尤其是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深刻改变着能源电力和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纳入分配制度,明确了数据要素按贡献决定报酬,把大数据的知识产权化和商业化使用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工业大数据发展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工业大数据资源体系、融合体系、产业体系和治理体系基本建成,形成从数据集聚共享、数据技术产品、数据融合应用到数据治理的闭环发展格局,工业大数据价值潜力大幅激发,成为支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创新引擎。 电网企业数字化转型条件成熟 从技术角度而言,区块链、边缘计算、物联网、5G的综合运用,对大规模、低成本的数据开放共享和交易提供了解决方案。区块链解决了数据容易被非法复制的难题,边缘计算解决了远程数据价值融合的难题,可以让数据“不出门”,又能确保数据有效地融合。互联网和5G解决了大规模的数据采集跟低成本、低时延、低功耗、高吞吐量的数据传输问题。 从能源行业来看,电力体制改革以及分布式能源、电网、储能等新技术的发展,给电力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发电价格越来越具有竞争力,从过去的微不足道到未来的举足轻重,大量分布式能源并网发电对电网稳定性冲击的不确定性增加,使过去对电网技术和运营的经验都受到了挑战。 从外部来看,电力系统已从一个单一的行业演变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生态构建,因此,数字化转型对电网企业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重塑过程。 电网企业探索数字化转型 国家电网公司创造性地提出创建“三型两网”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战略。其中,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是最紧迫的核心任务,将为电网运行更安全、管理更精益、投资更精准、服务更优质开辟一条新路,开拓数字经济这一巨大蓝海市场。 数据共享和价值创造是电力大数据事业的根本目的,提升服务能力是实现该目的的基本手段。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信息师孙正运介绍,在数据管理方面,国家电网成立了国网大数据中心,强化SG-CIM统一数据模型的设计完善及实施,发布公司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服务目录,云平台、数据中台和物联管理平台完成技术验证与选型并加快建设,营销贯通优化提升全面加速,数据壁垒逐步打破,数据共享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公司沉淀的PB级数据价值正被激活。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方翎表示,过去依靠电量高速增长支持大规模投资的电网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南方电网响应发展数字经济的国家战略,思考未来网络的发展形态,提出向智能电网运营商、能源产业价值链整合商、能源生态系统服务商转型的发展战略。 能源网是最复杂的人造网络,当它叠加更为复杂的信息网络后,形成信息流、价值流的互相碰撞,将产生出非常值得期待的未来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指数性增长的商业模式。 电网数字化基础设施面向电网数字化、业务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等应用,通过大量的小微智能传感器,全面采集数据,全面感知电网状态,通过统一的电网模型,包括电网的设备模型、电气连接模型、电网拓扑模型、用户用电模型、电力市场的中长期和现货交易等几十种模型,将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融合,通过边缘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使生产、运行、管理、服务各个环节更加精准和智能,运用可视化的技术,实现多维度的全景展示。同时,用数字化技术和智能装备赋能员工,是数字化转型战略落地的成功保障。 全景可视是南方电网数字化转型应用最广泛的典型应用场景,通过二三维一体化GIS、VR/AR等技术手段,实现全业务、全要素、全时空的多维度全景展示,提供一站式信息查询,以及多维度数据展现。无人机品检是另外一个已经实现规模化的数字化转型应用。以输电线巡视为例,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平台处理能力,开展输电线路缺陷识别,提升机巡效率,提高电网可靠性。
  • 《《煤炭行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4)》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9
    • 8月8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北京会议中心组织召开2024年煤炭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梁嘉琨、副会长孙守仁、高级顾问王广德等出席会议。来自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企业负责人、有关省区行业协会和煤炭企业的代表180人参加会议。会议由行业协调部主任铁旭初主持。 煤炭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自2012年起已连续举办13届,累计共有400家(次)行业企业通过这个平台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本届发布会上,73家煤炭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内蒙古伊泰集团、国源电力有限公司(神华神东电力)、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江苏煤炭地质勘探三队等7家发布企业做了交流发言。 会上发布了《煤炭行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分为总论和案例两大部分。总论篇从煤炭行业社会责任的时代背景、实践、管理、ESG发展、工作推进等不同篇章对煤炭行业整体的社会责任发展状况进行总结。 蓝皮书介绍到:“2023年,全国原煤产量达47.1亿吨,年均增长4.5%;煤炭进口量达到4.74亿吨,比2020年增加1.7亿吨,有力保障了能源安全供应。” 蓝皮书还提到:“2023年,原煤产量过亿的省区有7个,原煤产量达41.8亿吨,占全国的88.7%,疆煤外运突破1亿吨,成为全国煤炭供应的新的增长极。煤炭企业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持续优化煤炭生产结构,加快建设安全高效煤矿、智能化煤矿。7家煤炭企业上帮《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做优煤炭主业、实现科技创新引领、坚持绿色发展、落实安全生产等方面成为煤炭行业社会责任实践的亮点。” 蓝皮书在第二部分的案例篇分享了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中煤集团、国能准能集团、山东能源集团、晋能控股等中央和地方煤炭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成功案例。 会议还公布了首批煤炭行业社会责任优秀实践案例,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申报的“以ESG治理的‘国能方案’助力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等11个案例成为首批煤炭行业社会责任优秀实践案例,这些案例聚焦做优主业、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安全生产、公益慈善、应急救援、责任治理等方面,是煤炭行业履责担当的生动实践和典型代表。 在发布会临近尾声时,副会长孙守仁在讲话中指出,煤炭行业涌现了一批履责担当、奉献价值的优秀企业代表,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希望,发布企业要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继续履行社会责任,勇于创造社会价值,紧跟ESG和可持续发展步伐,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他同时就进一步做好煤炭行业社会责任工作,谈了三点建议: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全面推动社会责任管理与ESG理念在煤炭行业落地生根;要加强“四个结合”,持续丰富具有煤炭行业特色的社会责任体系;要做好“五个注重”,不断打造煤炭行业社会责任开放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