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合作研究发现新型B-H…π弱相互作用》

  • 来源专题:海西院结构化学领域监测服务
  • 编译者: fjirsmyc
  • 发布时间:2016-03-25
  • 近日,南京大学燕红教授课题组在氢键弱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研究首次在实验上发现了一种基于B–H键和芳环的B−H···π弱相互作用氢键。研究论文“B−H···π Interaction: A New Type of Nonclassical Hydrogen Bonding2月24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 2016, DOI: 10.1021/jacs.6b01249),并被该杂志选为封面及亮点文章,同时被C&EN(March 7, 2016)Chemistry World (March 9, 2016)等媒体评论。

    非共价弱相互作用氢键X−H···π (X = C, N, O)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并在生命活动及分子自组装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上述常见的X−H···π 氢键中X 的电负性大于 H。但是由于硼的正电性,通常情况下B−H化合物与芳环相互排斥而非相互吸引。然而在二硼烷(B2H6)和碳硼烷(C2B10H12)化合物中,三中心二电子(2e-3c)的成键模式使得B−H键的氢原子显示微弱的正电性。B−H键的极性翻转使得在B2H6···C6H6模型和carborane···C6H6模型中B−H···π氢键可在低温条件下存在。

    该课题组以碳硼烷为载体,利用巯基碳硼烷半夹芯铱金属有机化合物与芳基膦配体的配位作用,通过实验手段在室温下分别在固态及溶液中观测到了B−H···π氢键。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精确地测定了B−H···π氢键的键长和键角;通过核磁共振在溶液状态下证明了由于B−H···π的成键作用,使得B−H键中氢化学位移向高场发生明显位移(> 1.5 ppm),也对B核产生了显著影响;并通过量子化学计算揭示了B−H···π氢键的成键本质是静电作用。研究发现该类弱相互作用的强度约相当于0.35个键级,与二聚水分子内的氢键强度相当。这一新型非共价弱相互作用的发现推动了X−H···π氢键和含硼化合物超分子化学的研究,为设计高生物亲和性的含硼药物分子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的理论工作由美国Prof. Dieter Cremer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课题组完成。

    (来源: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原文来源: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jacs.6b01249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现寡营养海域营养盐浓度升高促进蓝细菌-异养细菌相互作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8-05
    • 近日,国际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Nature Index) 刊发海洋所徐奎栋研究组关于营养盐与蓝细菌-异养细菌互作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寡营养大洋区域营养盐浓度对蓝细菌-异养细菌相互作用关系的调控作用,从生物相互作用的角度强调了全球变化对细菌多样性和功能的潜在负面影响。 由于全球变暖,全球海洋上层的热分层现象有所加强,阻碍向透光层的垂直营养供应,从而直接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及碳汇。海洋浮游光合生物贡献了地球近50%的初级生产力。其中,蓝细菌是海洋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之一,贡献了海洋净初级生产力的约25%。海洋蓝细菌和异养细菌参与复杂的生态相互作用,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要了解全球变化下细菌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就必须厘清蓝细菌和异养细菌互作网络与营养盐供应的关系。在共培养系统中,蓝细菌与异养细菌之间可形成一种互利关系,使蓝细菌能够在没有营养盐额外供应的寡营养环境中生存和生长。这种互利关系易受营养盐浓度的影响,在高营养环境下互利关系受到破坏。然而,自然条件下,营养盐如何驱动蓝细菌和异养细菌的相互作用关系,仍不清楚。 徐奎栋研究组选择寡营养大洋中海山作为研究区域,同时结合Tara Oceans全球海洋调查数据,对不同营养盐浓度下的蓝细菌-异养细菌相互作用关系开展研究,分析了营养盐浓度对蓝细菌-异养细菌互利关系的影响,并探讨了蓝细菌-异养细菌响应营养盐浓度变化的机制。 结果表明,营养盐垂直输送增强的海山区叶绿素最大层(DCM)细菌互作关系的复杂程度远高于营养盐垂直输送较弱的区域。营养盐在调节细菌互作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受营养盐影响的类群主要为原绿球藻和α变形菌SRA11类群。在全球尺度下,硝酸盐浓度与蓝细菌-异养细菌相互作用的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蓝细菌-异养细菌合作关系可调节细菌的相对丰度,改善细菌群落的均匀性,进而提高群落的稳定性。在一定阈值下,升高的营养盐浓度增加了原绿球藻的丰度和多样性,进而使得与蓝细菌存在代谢关系的类群得以与之建立更多的互利关系。 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表层海水温度逐渐升高,这一过程将加剧海水分层,阻碍深层海水向表层的营养输送。在寡营养海洋中,营养盐供应的减弱可能会导致蓝细菌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下降,蓝细菌与异养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从而对海洋初级生产力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而在营养物质丰富的沿岸地区,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营养物质供应的急剧变化可能会进一步扰乱蓝细菌与异养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 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刘巍岳,通讯作者为赵峰研究员和徐奎栋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崂山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联合资助。 文章信息如下: Liu W, Zhao F, Li X, Zheng S, Li L, Zhao R, Xu K. 2024. Enhanced nutrient supply promotes mutualis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cyanobacteria and bacteria in oligotrophic ocean. Proc. R. Soc. B 291: 20240788. https://doi.org/10.1098/rspb.2024.0788
  • 《中美研究人员发现新型狗流感病毒》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6-25
    • 美国《微生物学》网络杂志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猪流感病毒H1N1已经传播给狗,并在狗体内与其他病毒基因发生重组,狗体内的流感病毒亚型正在增多。 研究人员说,禽类和猪是导致流感病毒基因产生多样性的主要宿主,而狗和马携带的甲型流感病毒类型较少,并且几乎不传染人。此前研究发现,在狗之间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类型主要为H3N8和H3N2。 2013年到2015年间,中国广西大学和美国芒特西奈伊坎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提取了生活在中国广西的狗体内的16株流感病毒毒株,并为其测序,结果发现了3种猪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传播给狗的猪流感病毒H1N1与狗流感病毒H3N2发生基因重组,又产生了3种新的狗流感病毒。 参与研究的芒特西奈伊坎医学院的阿道夫·加西亚-萨斯特说,狗体内的流感病毒具备了多样性,病毒基因可以相互组合,这可能给人类造成风险。 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将利用人体血清,确定人体是否具有对狗流感病毒的免疫力。加西亚-萨斯特说,如果人具备免疫力,新病毒传播给人的风险就会小一些。 英国爱丁堡大学病毒学教授保罗·狄加德评论说,来自其他动物的流感病毒可以传播给狗,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病毒一定会在狗之间传播,这些病毒也难以传播给其他动物。目前还没有人感染这些狗流感病毒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