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3-15
  • 在联合国之经济合作开发组织(OECD)的推动下, 于 2001年正式成立, 其目的在于积极搜集、整合全球生物多样性之相关信息, 并公平合理地与世界各国分享, 以支持永续发展。GBIF强调合作伙伴的共同运作模式, 成立之初即以物种原始资料(primary data)为主要搜集整合之目标, 而后逐步扩展到信息工具开发、标准制定及社群联系, 藉由此方法达到“一个在科学、社会及永续未来皆能自由、普及地取用生物多样性信息的世界”之愿景。

    GBIF是全球最有影响、最大的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库和服务机构,目前有超过100个国家和机构作为成员加入。至2017年3月, 共有881个数据提供者, 已整合全球超过1,643,948个物种数据, 以及7.16亿笔标本之典藏及分布数据, 还提供了多种处理和分析工具,可整合零散分布在各单位和部门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专业资料,能为多源数据的使用和集成提供良好的支持。

    数据库链接:

    http://www.gbif.org/

  • 原文来源:http://www.gbif.org/
相关报告
  • 《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中国科学院节点(GBIF-CAS)》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3-15
    • 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支撑,根据生物多样性不同层次、利用价值及保护措施,建立各类数据库是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及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生物多样性公约》中要求各国要加强分类学能力建设并推动全球分类学倡议,制订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交换机制。 数据和工具在科研工作中是基础环节,需要更多科研和政策需求的驱动。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传统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开始逐渐向数据密集型的科研方式过渡。中国科学院在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方面具有长期的积累,并且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代表中国科学院(CAS)于2013年9月正式加入GBIF组织,成立了GBIF中国科学院节点(GBIF-CAS)。 网站链接: http://www.gbifchina.org/zh-hans
  • 《Nature | 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据可查的行动不足》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06
    • 2024年6月5日,达勒姆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Global shortfalls in documented actions to conserve biodiversity的文章。 濒危物种顾名思义就是需要帮助的物种。如果没有合适的保护干预措施,它们很可能很快就会消失。人们对全球范围内如何、在何处采取保护干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了解有限。 该研究利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和其他全球数据库中的信息,发现对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三大驱动因素--栖息地丧失、国际贸易过度开发和入侵物种--造成的濒危物种,许多似乎都缺乏适当类型的保护干预措施。事实上,尽管保护区网络最近有了大幅扩展,但研究人员仍然发现 91% 的受威胁物种在保护区内的栖息地代表性不足。保护干预措施并没有在不同类群和地区统一实施,即使实施了干预措施,也很少能使物种状况得到实质性改善。 对于全球 58% 的濒危陆生物种,研究人员发现保护干预措施明显不足或不存在。研究人员无法确定这些物种是真的被忽视了,还是为恢复它们所做的努力没有被纳入主要的保护数据库。如果它们确实被忽视,那么如果不采取更多更有针对性的行动,世界上许多濒危物种的前景将十分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