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能立即运用到汽车行业中替代传统工艺吗?》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4-16
  • 在疫情施虐期间,时间是保障生命的最宝贵源泉,医疗器械是保证安全的最有效措施。怎么能在最短时间内提供最大数量的医疗器械成了举国上下最严峻的课题,我们看到各行各业都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来保障医疗器械的生产。其中3D打印就是最近受到大家热捧的一个话题,央视网,央视财经频道都在最近都给予了大量的报道。包括国外这两天也有福特和大众这些大公司也在使用3D技术紧急生产防护面罩,计划通过这一次尝试,未来推广到其他汽车零部件生产中去。很多人惊呼“狼来了”,感觉到了危机感,因为这些产品之前都是通过常规的注塑工艺来完成的。如果3D打印技术风靡盛行,是不是所有的传统注塑行业的人都要失业?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汽车零部件都可以用3D打印来生产?

    其实3D打印技术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问世,早在1986年人类就已经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3D打印机,第一个获得3D打印技术专利的是麻省理工学院。按照大家理解的3D打印知识来讲,这项技术不需要昂贵的机械设备和模具,能直接通过三维数据变现成实物,节省了模具开发和验证时间,它所能加工的产品,可以覆盖我们所有的工业制品。按照理论上来讲,早就应该风靡全球,替代掉所有的传统加工工艺了。但事实上,最近20年我们偶尔能在媒体上听见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了某一个飞机、某一个汽车、某一个手枪、某一个人造肝脏外,并没有看见波音和空客把这个技术拿来量产飞机,也没有看见热衷高科技的特斯拉用来打印电池和火箭,这中间究竟还有什么难度没有攻克吗?

    假如现在OEM要求我们开发一个塑料材质的保险杠,我们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实现呢:

    第一种常见办法,当然是机械加工。先买来一整块比保险杠体积还要大的塑料原材料,通过编程,将不需要的区域通过设备铣削、钻孔等方法去除掉,颇有点设计阶段做快速成型件的意思。这种方法的弊端也很明显,大量的材料被白白浪费,一些结构还不能一次直接成型,比如让直接在保险杠背面加工一个直径3mm高6mm的BOSS柱,还需要单独找一台设备加工好,用胶水黏上去,使用时保证不了强度。整个过程大概一周时间就可以完成,但是一次还只能做一个,产能和效率已经被固定了。

    第二种方法,先根据我们的三维数据,设计加工出对应的模具,再借用注塑设备,将塑料熔融后注射进模腔,冷却定型后修整完即可。但在这个过程中,像保险杠这样大一个模具,从设计到最后认可,一个专业的团队至少需要3个月时间,还不能保证尺寸100%合格,模具开发成本高达上百万。这种方法适合大批量加工,只要前期验证合格了,后期量产后,每天至少可以产几百件。

    也许你觉得前面两种方法都太麻烦了,脑洞大开的你,突发奇想,可不可以将这个产品的原材料制作成像积木或乐高玩具一样的造型,再根据图纸,我们把每一个小的造型根据保险杠的长宽高尺寸堆积固定在一起呢。当然可以,但是这种产品堆积出来后外表粗糙,每块材料之间肯定会存在缝隙,既不牢靠,也不能直接投入使用。那我们能不能用更先进的设备来帮我们完成这个手工活呢,先将保险杠根据3维数据均分成X份,再利用计算机编程,将材料通过设备一点一点、一层一层地按照数据轮廓堆积起来,堆积后完全看不见间隙,想要的保险杠就制造出来了。那这个设备是不是有点类似我们办公用的打印机,将碳粉或油墨一层一层的堆积在纸上,最后显现出图像,完全看不出图层与图层之间的瑕疵。因此3D打印机就在这样的创意中实现了,只不过与传统办公用打印机相比,他们是在二维空间工作,3D打印机是需要在三维空间来工作。由于3D打印是用逐步逐层叠加的方法来加工,所以他真正的名字叫增材制造技术(additive manfacturing ,AM),3D打印只是他的别称。

    有了3D打印机是不是就一定能很容易打印出产品呢,关键还在于材料。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打印一个保险杠,他不能直接使用传统的PP料去打印,因为层与层直接没有办法粘合在一起呀。所以凡是能被3D打印的材料,必须像办公室打印机使用的墨水一样具备以下特点:

    A.能非常方便地被3D打印机输送到指定区域;

    B.到了指定区域,必须能够保持他原有的形状;

    C.层与层直接必须能牢靠地连接在一起;

    制作保险杠的原有PP料颗粒他是不能牢靠地连接在一起,就算像注塑一样去加热到熔融状态,他也没有办法一直维持他原有的形状。他必须转换成液体的形式储存和传输,然后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固化。这个转化考虑到实用性,又不能有太高的成本,太高的环境条件。

    于是科学家们根据这一特点开发出了感光性树脂这种材料。在打印时,先准备一个器具储存满感光性树脂,在器具中央设置一个升降平台,平台淹没在液体下面,与空气和液面的交界位置保留一个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你将要打印的这个产品的每一层的厚度,一般以微米作为单位。在平台的上方设置一束紫外线从液面上方照射下来,由于平台的阻挡,光线只能穿过平台与液面留有距离的这一片液体,接受过照射的感光性树脂发生反应后硬化变成固体,就相当于打印了一层材料。再通过将要打印产品的形状控制紫外线照射的区域,就能打印出这一层的平面轮廓。最后通过平台的不断移动,打印出每一层的材料堆积出立体轮廓。这就是最早的自上而下的立体3D打印(Stereolithography)。

    但是这种模式只能打印很小的普通部件,如果要打印一个很大的部件,就需要扩大容器的体积,如果要大到飞机、汽车这样的部件,从上而下的打印方法可能就不太可取。科学家们又想出了另外一种方法,将之前的容器底部换成透明材料,让紫外线从下而上照射,平台从上方悬挂在容器内,加工开始后,通过平台的悬挂装置不断地从下往上移动来打印每一层。这种方法完全与前面的方法相反,但是实际加工完第一层后,平台与凝固的部分发生了粘结,会阻止平台继续上升,使用起来非常麻烦。

    当然这也难不倒科学家,他们发现感光性树脂一旦遇到氧气就会迅速固化,因此感光性树脂里面不能含有氧气,一旦溶解有一丁点氧气,就会导致固化过程终止。按常理来说氧气就是3D打印的天敌,科学家们正是利用这一点,让氧分子充斥在加工层与平台之间,就会阻止平台与打印层的粘结,顺利地让平台可以自由的上下移动。

    从上面的描述,不难看出,阻碍3D打印能不能顺利实现的,一是零件的体积大小,二是能不能找到对应的材料。因为在市场上,每种产品使用的原材料性能都不一样,转换成对应的感光性树脂的化学结构也不一样,需要专门的合成过程来实现,所以目前市场上的价格不菲,这常常让需要对3D打印感兴趣的客户望而却步,如果找不到对应的材料,3D打印的价格就不是大家传说中的那么便宜,反而成为了推广的累赘。

    当然,目前科学家也发明了其他的3D打印技术,比如根据挤出成型原理而发明的熔融沉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ldeling ,FDM),也是我们新闻中提到的这家公司正在应用的技术。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将要使用的原材料先加工成非常细的丝,丝的一端与马达相连,另一端通过加热后与喷嘴相连,转动的马达不断将丝推向喷嘴,喷嘴在程序下控制移动,就堆积在指定位置,凝固后就相当于打印出了这一层。再通过工作台的上下移动,就可以堆积出每一层,最终实现我们的成品。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让传统的热塑性材料都能通过3D打印来实现,丰富了原材料的选择,不再需要昂贵的感光性树脂。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可以像双射注塑一样,实现两种材料的同时打印。除此之外,FDM还可以打印金属和陶瓷等高温很难融化的材料。

    既然FDM这么便宜,又这么方便,是不是也可以大力推广了呢?事实并非如此,因为FDM相邻的层与层之间融合度并不好,在一定的条件下,你甚至可以看见层与层之间的结合界限,因此成品的尺寸和外观精度并不高。所以很多时候,想用这种技术去替代立体3D打印一些外观和尺寸要求非常高的零件,还不是很现实。另外,如果待加工的物体有一些凸出或者悬空部位比较长,在打印时要真正实现非常困难,因为材料还没有完全固化时就因为无法承受自身重力而塌陷。所以我们在新闻中,只是看到了厂商利用这种技术生产护目镜或防护面罩这种结构比较简单、体积又比较小的零件。

    我们不否认3D打印这种技术已经投入使用,未来还会大规模创新和发展。但是在当前,要大规模应用在汽车上,如果去生产外观要求比较高,轮廓体积比较大的保险杠、门板、仪表台还不太现实,或者去生产外观要求不高,尺寸比较精密,结构比较复杂的连接件、紧固件、轴承等也还不太成熟,所以他还暂时不能取代传统工艺去生产对应的汽车零部件。

相关报告
  • 《MIM金属3D打印:工业级小型金属3D打印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12
    • 金属注射成型(metal Injection Molding,MIM)是一种适于生产小型、三维复杂形状以及具有特殊性能要求制品的近净成形工艺,是将现代塑料注射成形技术引入粉末冶金领域而形成的一门新型粉末冶金近净形成形技术。基本工艺过程是:将各种微细金属粉末(一般小于20μm)按一定的比例与预设粘结剂,制成具有流变特性的喂料,通过注射机注入模具型腔成型出零件毛坯,毛坯件经过脱除粘结剂和高温烧结后,即可得到各种金属零部件。 MIM工艺主要技术特点: 1、适合各种粉末材料的成形,产品应用十分广泛; 2、原材料利用率高,生产自动化程度高,适合连续大批量生产。 3、能直接成形几何形状复杂的小型零件(0.03g~200g); 4、零件尺寸精度高(±0.1%~±0.5%),表面光洁度好(粗糙度1~5μm); 5、产品相对密度高(95~100%),组织均匀,性能优异; 用3D打印的方式,如何实现金属MIM的工艺? 金属MIM 3D FFF打印则是将金属材料与粘结剂预先制成丝材(Filament),通过3D打印机直接打印成型为毛胚,再经过脱脂和烧结就可以等到金属产品。3D打印MIM技术结合了设计的灵活性和精密金属的高强度和整体性,是实现极度复杂几何部件的低成本解决方案,特别适合小批量的金属产品制造。 如果您在从事3D打印领域的工作,就会发现比起任何其他材料类,投资者更注重金属打印处理系统。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在全球材料市场上,聚合物(热塑性塑料和光聚合物)仍占3D打印领域材料销售市场的三分之二以上。与之呈现的问题是,“是什么推动了金属的激增?” 也许金属可能确实是推动工程系统投资的一种材料类别。例如飞机,石油和天然气,航空航天和汽车行业领域;也可能是被金属零件可以作为功能零件而不是用于原型制作的样品这一事实而吸引产生的兴趣。 但是,无论推动金属这一材料的因素是什么,就实际而言,3D打印金属这个过程是非常昂贵的。 3D打印加工所需的金属粉末价格很高,且因为激光加工是一种高能耗的过程,加工废料可占原料的80%,导致了在处理材料时会有健康安全和环境方面的问题。 Apium作为这个行业的领先者,它所研发的P220打印机能够处理工业应用中使用的高性能聚合物,旨在提供熔丝制造(FFF)3D打印技术和高性能聚合物的创新型工业解决方案。而在能够打印金属材料的同时,Apium3D打印机还能够打印PEEK材料及各种其他高性能材料。 熔丝制造(FFF)是替代粉末的一种低成本解决方案。 FFF 3D打印技术的关键优势之一是能够仅消耗制造/构建的零件所需的材料量。此外,用于FFF 3D打印的材料(通常为热塑性聚合物)比用于其他3D打印技术的材料都要便宜。 关键性能及特性 √ 低投入、高品质的金属3D打印解决方案 √ 完整的工艺(3D打印和烧结)解决方案 √ 金属塑料混合线材,金属含量 >80 wt% √ ApiumP220 的Customized 参数系统完美匹配线材 √ 来自于BASF的金属注射成型和材料工艺,相比SLM金属成型更优的技术成本优势 金属3D打印技术的应用领域 √ 高耐腐蚀性和韧性的非磁性金属零件 √ 食品和化学工业零部件 √ 医疗器械、手术工具 √ 轻量化空心件和填充件 √ 模具和模具嵌件表层冷却部分 √ 可小批量生产的零件、工具 Apium作为这个行业的领先者,它所研发的P220打印机能够处理工业应用中使用的高性能聚合物,旨在提供熔丝制造(FFF)3D打印技术和高性能聚合物的创新型工业解决方案。 目前市场上,Apium P220打印机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1、Apium P/M系列打印机是Made in Germany(Heidelberg), 性价比最优的工业级桌面打印机,不仅能以最优成本小批量3D成型金属件,还可用于金属及其他复合材料的开发。 2、ApiumP220还可高质量打印PEEK、PVDF,CFR-PEEK,POM-C及各种其他高性能材料。
  • 《美国研发新型3D打印工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11
    • 增材制造或称3D打印会采用数字化制造工艺,生产既轻又坚固的部件,而且无需采用特殊模具进行生产。在过去十年间,3D打印以每年超20%的增长率快速增长,用金属和工程聚合物打印出飞机部件、汽车部件、医疗和牙科植入物等各种部件。其中,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是最常用的制造工艺之一,可以利用激光将微米大小的材料粉末打印出部件:激光将颗粒加热至一定的温度,再熔合成固体。 据外媒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Columbia University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创新(机械工程)系James和Sally Scapa教授Hod Lipson表示:“增材制造是经济恢复的关键,但问题是,SLS技术一次只能打印一种材料:整个部件都由一种粉末制成。那么,有多少产品是仅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呢?这一点限制了该工艺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挑战,Lipson与其手下的博士生John Whitehead利用在机器人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研发了一种新方法以克服SLS技术的局限性。通过将激光倒置,让其指向上方,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方法,让SLS技术可以同时使用多种材料生产部件。 一般而言,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技术会采用一个指向下方加热打印床的激光,将材料颗粒熔合在一起。一个固体打印物就是由下至上打印而成的,打印机上均匀地放一层粉末,并利用激光选择性地熔合这一层粉末中的一些材料。然后,打印机在第一层上沉积第二层粉末,激光将新材料熔合到前一层的材料上,持续这一过程直到完成部件。 如果在打印时只采用一种材料,SLS工艺会效果很好。但是在单次打印中采用多种材料极具挑战性,因为一旦粉末层沉积在打印床上,就不能被移开,或者被另一种粉末取代。 此外,在标准的打印机中,因为每一层放置的材料都是一样的,未熔合在一起的材料会让人看不清正在打印的物体,直到打印循环结束移开完成打印的部件才能看到。这也意味着,在打印完成之前,并不一定能够发现打印失败了,从而会浪费时间和金钱。 研究人员决定找到一种完全不需要粉末打印床的方法。他们设置了多个透明的玻璃板,在每个板上都涂有一层薄薄的不同类型的塑料粉末。然后,将一个打印平台放在其中一种粉末表面上方,引导一束激光从底面向上穿过底部。该工艺根据虚拟蓝图,可以选择性地将打印平台上的一些粉末以预先编程好的模式烧结。然后,该平台被熔融材料抬高,移到另一个涂有不同粉末的平板上,再重复这一过程。整个工艺可以让不同的材料要么合并成一层,要么堆叠在一起。与此同时,旧的、用过的平板又不断被填满粉末。 研究人员展示了其打印的产品原型,用平均层高43.6微米的热塑性聚氨酯(TPU)粉末打造了一个50层厚、2.18毫米的样品,还用平均层高71微米的多材料尼龙和TPU打印出部件。此类部件既证明了该工艺的可行性,也证明了在烧结过程中通过向悬挂部件挤压平板,可以打造出更坚固、更致密的材料。 现在,研究人员还在利用金属粉末和树脂进行实验,以便直接制成比用SLS系统制成的种类更多的机械、电气和化学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