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甘肃稀土 南昌大学李永绣教授团队以技术带动企业投入1个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21
  • 在第二届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成果对接会召开之际,南昌大学与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就“高纯稀土及材料前驱体绿色制造与应用技术”开展更加深入的产学研合作。投资合作方投入1亿元资金,围绕超高纯碳酸稀土结晶、各类前驱体材料连续结晶生产及装备、高精度稀土抛光材料制造及浆料调配、皂化废水减排、高盐废水和草酸沉淀废水高值化循环利用、氮氧化物废气处理新方法等开展全方位的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应用。投资方1亿元的资金中,有500万用于在南昌大学开展研发工作,另外9500万用于企业的生产线建设,设备改造,技术研发和奖励。可以说,以我们的技术,带动了企业一个亿的投入。

    这一合作计划主要依托南昌大学化学学院稀土与微纳功能材料研究中心李永绣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与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更加深入的产学研合作,以提高该项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技术水平,促进稀土产业的高效绿色发展。

    李永绣教授团队依托南昌大学稀土与微纳功能材料研究中心和江西省稀土材料前驱体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开展了20多年的持续研究攻关。

    研发出了新的能调控产品堆密度、颗粒度和形貌、且又能保证产品氯根要求,大大减少洗涤用水量的属于国内外首创的碳酸稀土生产技术,解决了碳酸稀土前驱体生产中产品氯根含量超标、物性调控难度大和洗涤水用量过大的技术难题。

    CeO2抛光粉样品及TEM照片

    创造性地以碳酸稀土为前驱体,采用机械化学反应掺杂和后续表面修饰,实现了对烧成稀土氧化物的表面特征和球形度,表面电荷和悬浮性的调谐,制备出了性能优异的新型稀土聚氨酯高速抛光粉,综合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可以替代进口。

    与此同时,针对高纯稀土分离过程的节水降耗和减排目标,研发了多项通过生产工艺过程的技术创新来实现减排降耗目标的新技术,并通过了工业生产验证和应用。

    该成果的取得,得到了科技部863和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带头人计划、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工业攻关项目的资助。在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淄博包钢灵芝稀土高科技有限公司,全南包钢稀土、赣州虔东稀土集团、赣州湛海工贸公司、甘肃兰州德宝新材料有限公司得到应用。已经实现产值29.87亿元,利税2.8亿元,节支3597.8万元,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淄博包钢灵芝稀土抛光材料生产线

    李永绣团队获得的系列成果获得了2017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稀土学会和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的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17和2018年度各1项)。李永绣教授本人还获得了2018年中国产学研促进会创新奖和2018年中国侨联贡献奖。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372843
相关报告
  • 《甘肃金昌供电公司:企业送来锦旗 点赞高效服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15
    • 本网讯8月12日一早,甘肃新川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列东到国网金昌供电公司,送来一面印有“倾情助力解万难,高效快捷服务优”的锦旗和一封写给省公司的感谢信。言谈中,魏列东对省公司及公司为甘肃新化工有限公司20万吨/年PVC、10万吨/年硫酸复产项目顺利投产提供高效快捷的优质服务表示敬意和真诚的感谢! 据悉,甘肃新化工有限公司20万吨/年PVC、10万吨/年硫酸复产项目是甘肃省2019年省签重点项目,项目于2019年12月全面启动。自年初复产以来,该项目备受政府部门关注,被省工信厅等部门列为甘肃省新冠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复产容量2.5万千伏安,已于8月1日正式送电投运,预计年用电量将达到1亿千瓦时。 项目启动以来,该公司立即开辟报装“绿色通道”,最大限度简化报装流程,为客户量身制定“一企一策”供电服务方案,对其提供“一证办理”、“一站服务”,做到“一刻不拖”,并将其列为今年业扩报装挂牌督办重大项目。通过建立“1+1”双经理制,推行联合服务模式,由客户经理与发展策划、运维检修、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等专业人员组成“1+N”服务团队,积极开展现场勘察、系统接入校核,科学制定供电方案。并充分考虑疫情等因素,即时保证线上联络渠道畅通,与客户进行主动对接服务。 为保障新川化工20万吨PVC项目复产投运,省公司及该公司多次进行现场走访调研,查看项目复产进度,实地了解企业的高品质用电需求,为其提供专业服务,解决供电难题。该公司对客户电力接入实行全环节、全过程管控,提供从技术咨询到装表接电“一条龙”服务,全面落实10千伏及以上大中型企业客户省力、省时、省钱“三省”服务,得到客户高度评价。 期间,该公司积极主动解决多回路供电费结算等难题。及时与客户、市发改委保持实时沟通联络。6月30日,该公司根据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落实免收新川化工有限公司多回路供电费有关工作的函等相关文件要求,减免甘肃新川化工有限公司多回路供电费200万元,切实减轻疫情防控期间企业负担,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为企业复产解决了难题。 在送电前夕,该公司组织营销、运维及调度等专业技术骨干主动走进甘肃新川化工有限公司,对电气工作人员进行现场培训,深入讲解电气接线图、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电力调度指令、电力安全工器具使用管理、个人安全工作注意事项等内容,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保障项目在投运后安全、可靠运行。(刘诗盛)
  • 《二十年持之以恒“打磨”稀土抛光粉》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6-12
    • 稀土抛光粉,是一种铈系氧化物,被誉为现代工业制品的“高级美容师”。由于其优越的化学和物理性能,各种光学玻璃器件、电视机显像管乃至半导体芯片和金属精密制品等,在它的打磨下,不但“颜值”高,品质也会大幅度提升。 稀土抛光粉问世几十年间,我国在这一领域从无到有、从有到大,逐渐发展成为产销量占全球90%的主导产区。 6月6日上午,在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生命大楼的实验室里,57岁的李永绣教授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从应用角度来看,最先进的技术一定是最简单的技术,为此他和他的团队二十年来持之以恒,努力在稀土抛光粉产业链中搭建一座座提质增效的“金桥”,以期在“稀土王国”的大家庭里,体现出应有的科技担当。 另辟蹊径的工艺流程 生产稀土抛光材料,与其它稀土精加工成品一样,需要将碳酸稀土混合物(料液)历经系列工序分离出符合纯度要求的结晶体。国外采取的分离技术,不但成本高、洗涤用水量大,而且产品的堆密度、颗粒度及其形貌调控难度较大,从而使得抛光粉价格居高不下,其技术壁垒和资金及环保门槛也成为横亘在国内生产企业面前的“拦路虎”。 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江西省科技厅等部门的课题支持下,李永绣团队从改变加料方式入手,创造性地以盐酸取代硝酸为分离母液,同时仅用一套设备系统便成功地解决了氯根含量超标、物性调节困难等技术瓶颈,用“小米加步枪”的成本,实现了“飞机加大炮”的品质效果,并且由于洗涤用水量的大幅度减少及对化学溶液的循环利用,其环保效益亦得到了显著提升。 自主创新的新型产品 在长期与稀土抛光粉打交道的科研历程中,李永绣团队突破稀土抛光粉必须“棱角分明”的传统概念,创造性地以碳酸稀土为前驱体,采用机械化学反应掺杂和后续表面修饰,实现了球形稀土抛光氧化物,从而制备出性能优异的新型稀土聚氨酯高速抛光粉,其综合技术指标跃居国内领先。 作为服务于工业化生产的科研活动,李永绣始终秉持的理念,便是用专业的成果来实现生产一线的非专业操作,他形象地称之为工业厨房上下游产品之间的“标准化配菜”。为此他带领着团队无数次往返于国内各地生产企业之间,努力完善其科研成果转化的规范化工序,从而减低乃至消除影响产品质量的不稳定因素。 2017年和2018年,李永绣团队完成的“碳酸稀土结晶新方法和抛光材料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及“碳酸稀土前驱体及新型稀土抛光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提名和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其成果陆续在江西、江苏、内蒙古、甘肃和山东等地应用,实现产值29.87亿元,利税2.8亿元,节支3597.8万元,其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从90%向100%冲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中期,我国选矿技术和萃取分离技术的成功应用,奠定了中国稀土的国际地位,随着本世纪稀土产品物性控制与材料制备技术的推进,李永绣直言丝毫不敢懈怠。作为主攻稀土抛光粉的科研专家,他心中有一本“经济账”。他说,我国虽然占据世界上90%的稀土抛光粉产品份额,但其经济体量却与剩下的10%不相上下,原因就在于部分高精尖技术的瓶颈仍有待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