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复制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1-12-24
  •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彭贵青教授团队和赵书红教授团队合作,鉴定出冠状病毒复制所需的关键宿主因子TMEM41B并阐明了其分子机制,为动物冠状病毒的药物研发和抗病育种提供新的靶标。

    冠状病毒“利用”和“劫持”宿主因子来调节细胞内环境,并在细胞内修建一个病毒复制的“老巢”(双层囊泡DMVs)来实现高效复制。然而参与冠状病毒感染的关键宿主因子仍尚未完全被阐明。该研究利用全基因组CRISPR/Cas9敲除文库技术,以α-冠状病毒TGEV为筛选模型,通过对筛选过程中存活的细胞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最终鉴定到了一批参与TGEV复制的关键宿主因子。这些新发现的宿主因子,不仅丰富了病毒与宿主互作的调控网络,深化了对冠状病毒复制周期的理解,而且为宿主靶向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新靶标,以及为农业动物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支撑。

    研究发现TMEM41B作为关键宿主因子参与多种冠状病毒(TGEV,MHV和PDCoV)复制。细胞中敲除TMEM41B后,不仅能抑制病毒内化,而且还可抑制病毒早期复制。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分析发现,病毒在TMEM41B敲除细胞中修建复制“老巢”的能力严重受损。特别是,利用SARS-CoV-2非结构蛋白诱导的病毒复制细胞器模型发现,TMEM41B敲除细胞中的内质网由于无法产生足够的形变,使得病毒蛋白难以诱导产生正常的双层囊泡DMVs。这些研究表明TMEM41B在冠状病毒复制“老巢”DMVs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通过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的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评估了TMEM41B敲除与冠状病毒感染致病性的相关性。发现该基因杂合敲除小鼠(TMEM41B+/-)可以显着抑制机体感染冠状病毒(MHV),并能显着延缓病毒感染的病程。与野生型小鼠肝脏相比,TMEM41B+/-小鼠肝脏中的病毒滴度显着降低,表明TMEM41B不仅是冠状病毒在小鼠体内感染增殖的关键基因,而且也是介导病毒感染致病的重要宿主因子。

    该研究利用全基因组CRISPR/Cas9敲除技术,筛选并重点鉴定到参与冠状病毒复制的关键宿主因子TMEM41B,系统研究了该基因在冠状病毒复制中的分子机制。动物个体水平实验首次揭示TMEM41B参与介导冠状病毒感染发病进程,提示TMEM41B将会是一种非常具有应用前景的广谱抗冠状病毒治疗靶点与抗病育种新靶标。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94289.html
相关报告
  • 《武汉病毒所/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在流感病毒与宿主的互作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7-06
    • 2022年5月,国际学术期刊《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陈全姣团队的最新成果,论文题为“G Protein Subunit β1 Facilitates Influenza A Virus Replication by Promoting the Nuclear Import of PB2”(GNB1通过促进流感病毒PB2蛋白入核进而促进流感病毒的复制)。该研究表明GNB1能够与聚合酶亚单位相互作用,通过促进PB2蛋白的入核来正向调节流感病毒复制。       A型流感病毒(IAV)由于其广泛的宿主范围和易变异的特性,一直持续威胁着公众健康。流感病毒的核糖核蛋白(vRNP)负责病毒基因组在细胞核中的转录和复制,病毒vRNP亚基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的过程需要许多宿主蛋白的参与,而我们对相关宿主蛋白知之甚少。该研究团队利用质谱分析对纯化H9N2流感病毒粒子中的宿主蛋白进行了鉴定,选取其中得分较高的10个蛋白进行初筛,发现GNB1能够显著影响流感病毒的复制水平。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无论是在转染条件下还是感染条件下,GNB1与聚合酶亚基PB2、PB1和PA都可以相互作用,且以非RNA依赖的方式结合(图1)。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敲除GNB1后可延迟PB2蛋白入核,而对PA-PB1异源二聚体的入核没有影响(图2)。最后,该团队探索了GNB1影响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表明,GNB1能促进PB2蛋白与importin α3、importin α5和importin α7的结合,从而促进病毒PB2蛋白的入核,进而促进聚合酶PB2、PB1和PA复合物的形成,并最终影响病毒RNP的组装(图 3)。该研究对流感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并提供了潜在的抗病毒药物靶点。       武汉病毒所博士研究生郑华斌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陈全姣研究员为该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20ZX10001016)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jvi.00494-22
  • 《武汉病毒所在诺如病毒复制及抗病毒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2-08
    •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周溪研究员学科组在诺如病毒复制及抗病毒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Human Norovirus NS3 has RNA Helicase and Chaperoning Activities”(人诺如病毒NS3蛋白具有RNA解旋酶及分子伴侣功能)为题在线发表在《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链接:http://jvi.asm.org/content/early/2017/12/07/JVI.01606-17.abstract) 诺如病毒属杯状病毒科(Caliviridae)诺如病毒属(Norovirus genus),是正链RNA病毒。其导致的感染性腹泻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感染对象覆盖全年龄段,每年感染约6.84亿人,造成110余万住院病例及高达21万人的死亡(主要是儿童、老人及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以及高达6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目前尚无针对诺如病毒的疫苗与抗病毒药物。 在RNA病毒的复制过程中,由病毒编码的解旋酶及RNA分子伴侣被认为在解开复制过程产生的RNA双链、重塑病毒RNA构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大部分RNA病毒均被发现编码自己的解旋酶或RNA分子伴侣。然而,对于诺如病毒甚至杯状病毒来说,其是否编码解旋酶或RNA分子伴侣一直未知,也阻碍了我们对这类重要人类病毒复制机制的认识。 在该研究中,周溪课题组发现诺如病毒NS3蛋白同时具有依赖于ATP的RNA解旋酶功能,以及不依赖于ATP的RNA分子伴侣的功能;NS3的解旋功能可以促进诺如病毒RNA复制,对诺如病毒的复制及病毒活性至关重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一种由FDA批准上市治疗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的小分子药物可以抑制诺如病毒NS3的解旋活性,并能在细胞水平有效抑制诺如病毒RNA复制。 该工作首次发现了诺如病毒及杯状病毒编码具有RNA解旋酶及分子伴侣活性的病毒蛋白,揭示其在诺如病毒RNA复制中的作用及机制,加深了对该类重要病原病毒复制机制的认识,也为抗诺如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获英国皇家学会与国家基金委牛顿高级学者基金(31761130075)、国家相关人才计划(31522004)、国家青年863项目(2015AA020939)、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XDPB0301)等资助。周溪研究员学科组研究生李腾丰为论文第一作者,周溪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英国剑桥大学Ian Goodfellow教授、帝国理工学院Stephen Curry教授、武汉大学殷雷教授等也参与了此项研究,并为论文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