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局开展科技攻关 煤矿老窑采空区精细探查关键技术获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18
  •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日前取得煤矿老窑采空区范围及积水情况精细探查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实现多项技术创新,解决了多层含水层、老空区、小构造精细探测技术难题,提高了煤炭资源量计算精度。

    据悉,这一技术研究成果针对老窑透水事故占煤矿水害事故80%的严峻现状,对我国14个煤炭基地采空区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科学分类,揭示了采空区的宏观规律,确立了老窑采空区精细探测框架体系,揭示了集成应用多种方法综合勘探的思路是探测老窑采空区及积水的有效途径,成功攻克了制约老窑采空区探测技术应用的关键技术瓶颈。

    水文地质局科研人员介绍,长期以来,针对采空区的探测,国内采用的手段很多,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较多地从单一方面出发,很少系统地研究这一课题。在研究和实施项目过程中,对采空区的分类及各种特征以及采取的针对措施还不够明确,造成了在不同的矿区采用相同的手段有时候效果不佳。2013年以来,水文地质局系统地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各矿区各种采空区的物性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探测手段,采取技术措施,提高探测效果,对这一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规范勘查技术,该局还先后组织制定了《煤矿专门水文地质勘查规范》《煤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地面磁性源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煤炭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范》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开展了《煤矿老窑采空区范围及积水情况精细探查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为煤炭安全绿色开采提供了地质依据。

    该技术成果着重对我国14个煤炭基地采空区现状进行系统研究,科学分类,揭示了采空区的宏观规律;建立了以地面物探、井下物探、跨孔物探、钻孔验证为核心的联合精细探测技术体系;采用高精度三维地震、瞬变电磁三维成像及三维激光扫描耦合技术攻克了多层采空区、多层含水层精细探测的技术难关。

    煤矿老窑采空区范围及积水情况精细探查关键技术得到了实践检验,有效地预防了老窑透水事故的发生,全面推动煤炭采空区探测领域技术应用的发展,对国内煤矿老窑采空区范围及积水情况探查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经济社会效益成效显著。《煤矿专门水文地质勘查规范》《煤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等制定引用了项目成果。技术成果在山西、内蒙古、河北等矿区和十余个煤炭企业得到广泛应用,探明煤炭资源2.1亿吨,解放煤炭资源909万吨,为5.05亿吨煤炭资源安全绿色生产提供了地质保障。

  • 原文来源:https://coal.in-en.com/
相关报告
  • 《我国天然铀产业多个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14
    • 近日,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2024年度理事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出席会议。联合体年度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以来,多家单位积极融入天然铀产业多渠道科研项目协同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了多项新进展。 会议强调 联合体要落实推进新型举国体制建设,落实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落实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落实提升产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落实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一要持续深化顶层设计,精心谋划天然铀产业美好未来;二要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优势,加快构建联合攻关新模式;三要聚焦攻克卡点技术,引领发展天然铀产业新质生产力;四要一体化推进天然铀产业高水平人才培养,构筑天然铀产业发展人才竞争优势。 1 成矿理论创新发展支撑铀矿“攻深找盲” 针对“砂岩型铀矿矿体形态及形成机制”、“红色建造成矿机理与识别”、“热液型铀成矿构造体系与深部预测”等关键问题,中核地质科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南大学、辽河油田、东华理工大学联合攻关,深化了砂岩“渗出”铀成矿作用对红杂色建造中铀矿找矿的理论指导;梳理了南方花岗岩型铀矿构造、蚀变等关键成矿要素,深化创新了热液型铀成矿理论,完善了南方热液型矿床深部成矿模式。以成矿理论为指导,结合野外勘探工作,支撑四大盆地圈定成矿靶区,落实一批砂岩型铀资源量。 2 高效智能铀矿勘查装备初具规模 针对“无人机地球物理探测”、“自动化安全作业钻探技术装备”和“高精度直接测铀测井系统”等关键问题,由中核地质科技、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陕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协同攻关,成功研制了砂岩型铀矿自动化钻机、无岩心随钻测井车、野外岩心扫描系统等一批先进的高效低成本铀矿勘查装备,构建了高效、智能的铀矿勘查装备体系。该项目实现铀矿勘查技术装备国产化,野外测量效率显著提升,较现有方法提高2-3倍。 3 先进地浸采铀技术支撑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建设 针对“基于铀煤同时开采地下水位调控技术”“地浸生产智能化装备”等关键问题,中核内蒙古矿业联合中核矿业科技、安徽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单位建立了铀煤同采多场耦合模型,开发出Umine地浸全流程协同系统。研发的数据建模-流场模拟-井场设计-二次成井的四步法数字建井技术,解决了纳岭沟矿床全生命周期采、冶、退可视化设计与调控技术难题;研制了CUP1000全球最大通量铀水冶装备,有力支撑了“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开工建设。 4 智能矿山建设迈向新阶段 针对“井下遥控采矿、露天采矿智能装备”等关键问题,中核广东矿业联合中核矿业科技、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同方软件、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5G+WiFi6井上井下融合系统,实现井下采矿装备无人操控、人员厘米级精准定位、地面选冶远程控制和无人机巡检,基本建成硬岩井下开采智能矿山,生产本质安全度大幅提高。理事会还审议通过了联合体变更理事等事项,为新加入的华北电力大学和石家庄铁道大学两家理事单位授牌,发布2024年度“揭榜挂帅”十大项目清单,与会理事和代表就联合体的工作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充分讨论和交流。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成立于2022年8月25日,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发起,依托中核铀业有限责任公司牵头,联合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优势企业等50家单位深度参与。该联合体旨在通过联合体公共平台,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国际领先技术创新体系,共同开展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攻关,加快前沿引领技术和成果创新突破,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队,共同引领天然铀产业高质量发展。
  • 《全球首套!我国零碳内燃机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7-24
    • 7月18日,园区南岳电控(衡阳)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了全球首套氨氢融合复合动力燃料供给系统。此前。6月28日,装载该系统的一汽解放液氨直喷零碳内燃机实现成功点火。这标志着我国在商用车氨氢融合内燃机研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技术达到世界领先。 据了解,氨氢融合零碳燃料技术,是一种可克服单一氢能在运输、储存、车载、安全及成本等方面应用缺陷的新型零碳技术,被视为全球动力和能源领域重大技术变革。 2021年,一汽解放、佛山仙湖实验室联合南岳电控等多家单位,共同开展了氨氢融合零碳燃料技术研究。其中,南岳电控承担其中的核心关键零部件——氨氢融合复合动力燃料供给系统的研发。 南岳电控氨氢动力项目负责人邓飞介绍,2019年,南岳电控启动并实施了“低碳、零碳”平台发展战略,着力开展低碳燃料喷射系统、后处理喷射系统、零碳燃料喷射系统等三板块核心技术攻关及关键零部件制造。 内燃机是汽车动力源。氨氢融合复合动力燃料供给系统,是氨氢直喷零碳内燃机的“心脏”。攻关中,团队攻克了高压共轨液氨直喷系统、预燃室氢气点火系统、氨气气道喷射系统等难题,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套液氨直喷零碳内燃机电控高压双共轨氨燃料供给系统,突破了零碳内燃机核心关键零部件技术,助力氨氢直喷零碳内燃机的“心脏”实现了第一次跳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李骏表示,基于氢氨融合零碳动力的商用车碳中和技术是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技术发展方向。我国在液氨内燃机设计、研制、燃烧系统构建,包括国产电控高压共轨氨燃料供给系统核心关键部件上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重大技术创新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有望解决新能源商用车一千公里以上长续航、重载、安全可靠等关键难题,提供更具TCO(总拥有成本)优势的碳中和商用车解决方案。 南岳电控董事长龙美彪表示,下一步,研发团队还将在零碳燃料电控喷射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方向上持续发力。 氢内燃机(hydrog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也叫氢燃料发动机,以传统内燃机为基础,通过改变燃料供应系统、喷射系统以及燃料等,燃烧氢气产生动力,从而驱动车辆的行驶。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烧氢气的发动机,其基本原理与普通的汽油或者柴油内燃机的原理一样,是基本的汽缸—活塞式的内燃机,同样是按照吸气——压缩——做功——排气4个冲程来完成化学能对机械能的转化,只是氢内燃机里的燃料是氢气。 氢内燃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07年,当时瑞士人伊萨克·代·李瓦茨研发了第一款单缸氢气内燃机。我国氢发动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对内燃机燃氢和燃氢双燃料内燃机等进行了实验研究。 2007年6月18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高效低排放氢内燃机在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成功地实现点火。高效低排放氢内燃机是国家“863”计划唯一立项的氢燃料重点项目,它的成功点火标志着我国氢内燃机研究技术已经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氢内燃机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在国家利好政策的助力下,氢能产业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作为减碳技术路线的有效补充,被“冷落”多年的氢内燃机也开始受到行业的关注。 2022年8月,工信部明确表示要将氢气内燃机纳入氢能发展战略中予以支持,并根据氢气发动机技术进步和应用推广情况,提前布局相关标准预研。 截止当前,一汽、广汽、潍柴、玉柴、东风、北汽等企业均布局氢内燃机,持续在这方面储备技术并取得突破,部分企业亦开发相应的车型,整个氢内燃机的技术越发成熟。 当前,在全球能源绿色化的大背景下,不同的动力路线擅长的领域和场景不尽相同,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市场格局。氢内燃机作为能够实现传统化石能源替代的可行性技术路线,已经引起了众多的关注。不过,目前业界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未来前景如何还有待观察,氢内燃机的商业化道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