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东海有害藻华长期演变数值模拟研究方向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7-14
  • 日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于仁成研究员带领有害藻华与海洋生态安全研究团队,通过自主构建有害藻华演替数值模型,结合长期历史观测数据等资料,对东海海域的硅、甲藻藻华演变历程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分析,揭示了目标海域有害藻华的演变机理,并对有害藻华未来30年的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探讨了针对大规模甲藻藻华的防控策略。相关成果 “Evolution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in the East China Sea under eutrophication and warming scenarios”发表在学术期刊《Water Research》上。

    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中纬度近岸海域的有害藻华问题日趋严重,且藻华优势类群出现了明显的演变趋势。2000年前后,东海海域藻华优势类群由硅藻演变为甲藻。大规模甲藻藻华的持续暴发给近海自然生态、水产养殖乃至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亟需深入研究其演变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的防控策略。

    研究团队以东海近岸海域藻华演替过程中硅、甲藻等优势类群的竞争为切入点,自主构建了包含21个生态学方程和35个参数的有害藻华演替数值模型,并通过Matlab编程实现了9个状态变量的循环运算。基于长达15年的历史观测资料,对有害藻华的长期演变历程进行了反演模拟。通过对关键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情景假设,对目标海域的有害藻华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研究发现,陆源营养盐输入的长期变化是导致东海近岸海域持续暴发大规模甲藻藻华的主要原因;如果环境因素按照以往趋势变化,甲藻藻华规模将会不断加剧;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水升温过程可能导致大规模甲藻藻华的暴发时间提前;对营养盐输入通量进行综合调控,例如减少硝酸盐输入并维持甚至增加硅酸盐的输入,可能是防控大规模甲藻藻华持续暴发的有效策略。

    该成果由周名江研究员、于仁成研究员和周正熙博士共同完成,周正熙博士为文章第一作者。研究受到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中澳合作项目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Zhou, Z.X., Yu, R.C.* and Zhou, M.J., 2022 Evolution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in the East China Sea under eutrophication and warming scenarios. Water Research, 221,118807.

    论文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fNRW9pi-WOas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07/t20220713_6476950.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风暴潮模拟预报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2-21
    • 风暴潮是我国近海灾害损失最严重的海洋动力灾害过程,准确模拟预报风暴增水对防灾减灾非常重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侯一筠、胡珀课题组通过在海洋数值模式中引入考虑波浪影响的风应力参数化方案,显著提高了山东沿海风暴增水的模拟精度,相关成果在海洋模拟学术期刊Ocean Modelling发表。 台风和寒潮期间,强风引起的海水异常升降,给沿海区域的人员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减少风暴潮灾害风险,通常使用数值模式来预测风暴增水。山东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频繁,特别是冬春季的寒潮和夏秋季的北上台风期间,沿海地区会出现强烈的风暴增水现象。与东南沿海等开阔海域相比,山东近海的岸界和水深地形变化复杂,增加了风暴增水的模拟预测难度。 ADCIRC-SWAN耦合模式常用于模拟近岸的风暴增水和极值波浪,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业务预报模式中。通过与实际观测对比,发现使用ADCIRC模式模拟的风暴增水存在系统误差,数值模拟结果偏小且在渤海区域尤甚,而使用耦合模式中的wave setup方案改进效果十分有限。研究发现,通过一种考虑波浪影响的风应力参数化方案来替代模式原有的单纯依赖风速的参数化方案,可以有效地纠正风暴增水的模拟误差。通过模拟评估发现,在渤海区域最大风暴增水的改进效果超过20%。研究进一步揭示这一改进的物理机制,渤海区域独特的海岸线形态特征对风浪演变和风应力增强具有重要影响:浅水渐变地形及限制性的的风区,导致风浪的成长不充分和向岸传播过程中的浅水效应,显著增加了海-气间的动量交换,从而导致风暴增水更强。目前ADCIRC模式中原有方案仅考虑风速,无法准确描述这一机制,因而低估了风应力和风暴增水的数值。 基于改进的动力模式技术,科研团队构建了山东沿海风暴潮-海浪耦合漫滩数值预测模型,局部最高分辨率为100米,模拟了两次典型强台风过程(波利和利奇马)过境莱州湾期间的海水淹没过程。研究发现,在忽略海堤防御作用的情况下,台风风暴潮会导致莱州湾沿岸大范围的海水淹没风险。研究还定量评估了风场驱动、波浪增强风应力等外部驱动因素对海水淹没的影响程度。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水清副研究员是论文通讯作者,李朝博士是论文第一作者,其他合作作者包括胡珀研究员、冯兴如研究员、莫冬雪助理研究员和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中心李健高级工程师,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Li Zhao, Shuiqing Li*, Po Hu, Xingru Feng, Dongxue Mo, Jian Li. 2023. Improving storm surge simulations by considering wave-steepness-dependent drag coefficient in the northern East China Sea. Ocean Modelling. doi: 10.1016/j.ocemod.2023.102283. Li Zhao, Shuiqing Li*, Po Hu, Dongxue Mo, Jian Li, Mei Du, Jie Yan, Yijun Hou, Baoshu Yin*. 2022. Numerical study of storm surge-induced coastal inundation in Laizhou Bay, China.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doi: 10.3389/fmars.2022.952406.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东海陆架海域台风激发藻华的动力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团队在东海陆架海域台风激发藻华的动力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上。 源自西太平洋的部分台风经过东海陆架海域后,会在近岸激发显著的藻华现象。1509号台风“灿鸿”过境后,卫星资料显示浙江省沿岸出现了明显的海表叶绿素爆发现象。团队通过建立高分辨的物理-生态耦合模式,复现了台风“灿鸿”过境期间的生态响应及物理过程。研究指出,由底层入侵到东海陆架内部的黑潮次表层水在台风期间能够涌升到上层,为后续的浮游植物爆发提供了丰富的磷酸盐。通过三维动量诊断,研究发现台风“灿鸿”激发了三类上升流:风致埃克曼抽吸、涡致抽吸和波致抽吸。台风除了激发风致埃克曼流外、沿台风路径的近惯性波动外,还激发沿岸传播的陆架波,是沿岸海域独特的响应特征。此外,台风过境后一段时间内,形成的气旋式流场加强了向上层海洋营养物质的输送。台风期间,三种上升流机制共同作用,促使富含营养盐的黑潮次表层水到达表层,奠定了藻华爆发的营养盐基础。研究成果对认识极端天气对近海生态过程的影响和生态灾害预报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此外,该研究提出了一种上升流诊断方法,该方法与机制适用于全球其他陆架海区。 该研究由硕士研究生李宇轩、杨德周研究员(通讯作者)等人共同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联合资助,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高性能计算中心和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东海海洋观测研究站的支持。 文章信息: Li, Y., Yang, D., Xu, L., Gao, G., He, Z., Cui, X., et al. (2022). Three types of typhoon-induced upwellings enhance coastal algal blooms: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7, e2022JC018448. http://dx.doi.org/10.1029/2022JC018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