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砂管控技术研发取得新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1-06
  •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安全高效开采是目前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能源研究的竞争热点,以水平井为代表的复杂结构井开采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单井产能,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与此同时,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长期开采面临出砂风险的制约,实现开采井筒安全高效砾石充填是实现水平井等复杂结构井技术长效开采的必然需求。但同时砾石充填技术在水平井中的应用受到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极窄安全密度窗口、高漏失速率等因素的制约。

    基于上述需求和技术挑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研究团队创新提出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水平井砾石充填安全作业窗口的预测方法和考虑水合物储层中水合物分布特征的砾石充填参数设计方法,揭示了天然气水合物对水平井安全作业窗口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低密度砾石+低砂比+降粘剂”工艺组合是实现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水平井安全施工的必然需求;随着水平井所处位置处的地层水合物饱和度升高,一定工艺参数组合条件下的安全作业窗口扩大、安全充填延伸极限扩大,相应的安全作业风险降低,砾石充填工艺的应用可行性和成功率也将大幅提升;特别是多级β波充填技术的应该,能够有效拓宽安全作业窗口,为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井的安全施工提供必要的支撑。与此同时,研究结果表明,水合物储层漏失速率的不确定性是导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水平井砾石充填失败的最大诱因,因此研究团队强烈建议钻井之后进行循环漏失测试,从而为砾石充填施工参数的精细化设计提供基础依据。

    上述研究成果在能源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Energy(IF=6.082)以《Optimization and Analysis of Gravel Packing Parameters in Horizontal Wells for Natural Gas Hydrate Production》(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水平井循环砾石充填参数优化与分析)为题在线发表。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固定成员、青年科学家李彦龙为论文第一作者,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主任吴能友研究员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德利院士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成果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加拿大里贾纳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及东营瑞丰集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 41976074, 42076217)和泰山学者特聘专家项目(No. ts201712079)的联合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6054422032692X?dgcid=coauthor

  • 原文来源:http://www.qnlm.ac/page?a=5&b=2&c=254&d=1&p=detail
相关报告
  • 《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提出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控砂开采新方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1-06
    • 天然气水合物能源开采是目前全球的竞争热点,安全高效的开采技术与方法创新是实现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开采的必然需求。全球历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结果表明,采用传统降压法能够获得短期内试采成功,但降压法开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地层失稳、大面积出砂导致的长期开采提产难度大等关键问题。尤其是对我国海域大面积分布的粉砂质水合物储层而言,储层沉积物粒径小、粘土含量高,属于极弱固结的低渗或超低渗储层,开采过程中如果按照常规油气储层防砂的思路进行严防死堵,则必然会对生产井产能产生严重影响;反之,稍微放大井筒挡砂精度,则近井地层的细颗粒或泥质颗粒会很容易流入井筒,长期开采必然会导致近井地层的亏空。由于地层细组分产出造成的亏空与由于水合物分解造成的亏空叠加,将会使储层面临严重的稳定性问题。 基于上述降压法开采过程中的出砂管控难题和物质亏空补充难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创新融合常规稠油蒸汽吞吐开采理念、天然气水合物CO?置换开采理念、以及团队在基础研究领域形成的“防粗疏细”控砂精度设计理论,提出了有限控砂开采、砾石回填亏空的开采新思路,通过设计特殊的井身结构和循环通路,在砾石充填控砂完井基础上依次开展有限控砂降压开采轮次和砾石回填轮次的更替,最终在生产井段形成高效密实填充的高渗透砾石层。一方面疏通近井堵塞物质,有效降低近井地层泥堵表皮;另一方面补充由于水合物分解产出和泥质产出导致的近井眼亏空,维持地层稳定。 上述技术成果“Silty Marine Natural Gas Hydrate Gravel Stimulation Mining Method and Mining Device( 粉砂质海洋水合物砾石吞吐开采方法及开采装置)”(No. US 10858914B2)于12月8日获得美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该专利技术结合了前期团队已经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技术(No.ZL201810940908.4)、日本专利(No. JP-6694594),奠定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控砂开采方法的核心。围绕该核心技术,目前团队同时获得了相关附属专利技术(No.ZL201710941289.1;ZL201811514174.4),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砾石吞吐置换开采技术知识产权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为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开采提供了潜在技术支撑。 据悉,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团队以储层出砂管控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砾石吞吐置换开采技术和多分支井有限控砂开采技术为核心的两类新型控砂开采方法体系。控砂开采新方法的提出有效支撑和带动了团队基础研究进步和突破,其中多分支井有限控砂开采技术以团队所获得的日本专利(JP6542995)和国家发明专利(ZL201611024784.7)为核心,目前已经形成相关附属专利技术7项,该技术有效支撑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开放基金(QNLM2016ORP0207)等研究课题,研发了系列基于该技术的室内基础研究装备,获得了对有限控砂多分支井开采机理、开采效果评价方面的新认识。
  •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天然气水合物信息监测
    • 编译者:giecinfo
    • 发布时间:2016-03-24
    •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局紧密围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目标,持续进行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评价,深入开展勘查技术、基础地质理论研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与成果。   “十二五”期间,广州海洋局开展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调查,圈定评价了一批成矿区块,确定了一批钻探目标和井位实施钻探评价,取得了重大勘查发现。2013年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成功实施钻探,钻获大量块状、脉状、分散状等多种赋存类型的水合物样品,探明巨量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经科学计算,天然气储量超过1230亿立方米。2015年在神狐海域实施23口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井,均发现天然气水合物,水合物矿体厚度大、储量大,呈高孔隙度、高饱和度特征,成藏机制独特。钻井控制水合物矿藏面积约128平方千米,控制资源量超过1500亿立方米,通过钻探取心落实两个大型矿体,探明储量高达400亿立方米,为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性开采提供了重要参考靶区。标志着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同时,技术研发、理论研究等取得重大创新,自主创立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技术体系,形成具有南海特点的水合物成矿地质理论,为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提供了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