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燕山石化所产电池氢气已逐步实现量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22
  • 牛年伊始,每天都有500公斤左右电池氢产品发往北京永丰加氢站,这标志着中国石化燕山石化所产电池氢气已逐步实现量产,并稳定供应北京市场。

    记者20日获悉,从去年12月15日以来,燕山石化氢气产品已服务下游客户4家,累计销售氢气超10.6吨。

    永丰加氢站是我国首座也是北京目前唯一正式投用的固定车用加氢站,氢气日加注量为1000-1500公斤。随着市场对氢气供应需求提升,燕山石化氢气新能源装置将实现稳定量产,生产负荷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中国石化加大氢能产业布局,积极参与氢能源领域相关国家标准制定,以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氢能供应为契机,持续加大氢能领域投资力度,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形成规模化高纯氢产能,构建氢能产业链和关键材料自主核心技术体系及标准体系,引领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冬奥会氢气新能源保供项目是中国石化与北京冬奥会奥组委官方战略合作项目,将为冬奥基础设施建设和赛事运行提供清洁能源保障,为北京“绿色冬奥”赋能。为此,燕山石化新建氢气提纯装置,并于2020年3月成功产出纯度为99.976%氢气。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
相关报告
  • 《1万标立/小时氢气提纯设施投产 燕山石化成华北地区最大的燃料电池氢供应基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25
    • 12月18日,燕山石化1万标立/小时氢气提纯设施完善项目顺利建成投产。至此,燕山石化燃料电池氢总产能突破8000吨/年,可为京津冀地区提供24吨/天的燃料电池汽车用氢,燕山石化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燃料电池氢供应基地,对中国石化加速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助力首都地区氢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燕山石化氢气提纯设施完善项目是2024年北京市重点工程项目,也是中国石化2024年新能源板块重点投资项目。项目总投资1.76亿元,总占地1.37万平方米,包括氢气纯化系统、氢气增压系统、产品充装系统、在线分析检验系统、安全仪表控制系统等。该项目采用PSA技术将燕山石化乙烯装置副产氢提纯至99.999%以上,产品符合《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 氢气》(GB/T 37244-2018)标准。项目于2024年3月26日正式动工建设,10月25日完成中交,12月10日成功打通流程、投料试运行,产出合格产品,12月18日完成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许可证氢气充装增项手续办理,标志着项目顺利建成投产。 据悉,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极大缓解北京地区氢气供应压力,有效推动北京市氢能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满足京津冀地区燃料电池汽车用氢气需求,对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构建氢能全产业链提供有力保障。 “十四五”以来,燕山石化确定了“打造科技先导型氢能发展领军企业”战略目标,按照“加氢引领、绿氢示范、双轮驱动、助力减碳”的思路,将氢气新能源作为绿色能源转型升级的方向。以服务冬奥为契机,燕山石化建成2000标立/小时氢气新能源装置,成为中国石化系统内首家可生产燃料电池氢的企业。同时,燕山石化从制氢、提纯、场景应用、氢能技术研发以及检测分析等多领域,推动自身加快向绿色能源企业转型升级,开创北京市和中国石化氢燃料重卡示范应用先例,拥有国内最大的氢能叉车应用示范场景,建成中国石化系统内首套自主研发的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装置,氢气质量在线分析实现国内领先,也是国内首家取得清洁氢认证的企业。
  • 《中石化:已布局氢能产业 正研究燃料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3-11
    •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副总经理马永生在接受包括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石化已经在布局氢能产业,对氢燃料电池也做了相关的研究。 在此之前,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中国石化北京分公司总经理佟德建曾对外表示,氢能产业发展符合中石化产业定位与发展方向,同时中石化也拥有发展氢能产业的绝对优势。 这种“绝对优势”,主要包括中国石化已有的广泛加油站网络可以为加氢站的审批带来便利;以及在制氢方面,中石化的化工副产品可以为氢能提供来源。 资料显示,中国石化氢气年产量在200~300万吨,未来氢气成本可以降至20-30元/吨。目前中国石化的氢能来源,包括制氢装置产氢、炼油重整副产氢和乙烯生产副产氢。 中国石化的重点投向是交通网络加氢站的建设。中国石化是国内拥有加油站数量最多的企业,有着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因此,中国石化布局加强站具有着天然的优势。 早在两年前的首届佛山“氢能周”上,中国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就与佛山市、云浮市政府签订协议,在现有加油站基础上增设加氢、充电功能,并选定佛山南海区樟坑的加油站和吉祥加油站作为改造起点。一年后,2018年,中国石化与亿华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者将以张家口的可再生能源制氢提供燃料来源,而中国石化则尝试将加油站改造为加油加氢功能合一。 同在2018年,中国石化还加入了国际氢能委员会,与国家能源集团、长城汽车、潍柴、Re-Fire重塑科技一同成为氢能委员会的五个中国成员。中国石化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加入该组织的中国油气公司。中国石化还代表中国与氢能技术领先的日本达成重要合作。 氢能具有燃烧热值高、清洁无污染、利用形式多、可储能等优点。2018年10月11日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提到,中国是第一产氢大国,具有丰富的氢源基础;到2050年氢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至少达10%,广泛应用于交通、化工原料、工业、建筑等领域,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家普遍认为,氢气燃烧生成水,可循环利用;来源广泛,既可借助传统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低碳化技术制取,也可以通过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制备;此外,中国市场巨大、应用前景广阔。 “我国已建成正式运营的加氢站大概15座,其中约10座为固定式,且大部分的加氢能力在200公斤以下。”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大钊认为,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核心设备技术指标落后、现阶段氢气需求量小、投资成本高等。 中国石油流通协会专家王维民此前介绍,除去土地使用等费用,建设一座日加氢能力200公斤的加氢站,初始投资约为1000万元。因设备及加氢枪、泵、阀门等关键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成本长期居高难下。“比如购买一条加氢枪就要10万元,使用还得另付专利费。” 不过,氢能产业十分巨大。分领域看,交通领域是氢能和燃料电池初期应用的主要市场。中国氢能联盟理事长、国家能源集团总经理凌文曾介绍,未来氢能将在小汽车、轨道交通、船舶、航天、物流系统、矿用车等领域广泛应用。“到2050年,氢燃料电池车和发电均实现大规模应用。”他说。 按照《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2016)》的规划,中国到2020年率先实现氢能汽车及加氢站的规模化推广应用,达到保有1万辆燃料电池运输车辆;到2030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达到200万辆。 前科技部部长万钢则在不久前表示,氢燃料电池目前在寿命、可靠性、使用性能上基本达到车辆使用要求,中国已初步掌握了相关核心技术,基本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在布局氢能产业方面,除了中国石化之外,还有东方电气、三峡集团、中国中车、中国船舶、中国一汽等央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