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疟疾媒介按蚊婚飞和求偶的奥秘》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1-01-23
  • 蚊虫除了叮咬骚扰人类,还是疟疾、登革热和寨卡热等疾病的传播媒介。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因此也被称为疟蚊。疟蚊肆虐每年造成全球大量新发疟疾病例,由此而死亡的人数较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公共卫生和国家安全。由于缺乏疫苗,防治媒介蚊虫是控制和消除蚊媒传染病的有效手段。然而,蚊虫防治长期依赖化学杀虫剂,泛滥使用化学农药导致蚊虫抗药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人们迫切需要研发出新的替代工具以安全有效地控制蚊虫种群数量。近年来,蚊虫遗传防治技术的研究发展迅速,为蚊虫的绿色防控提供了新途径。但目前,学界尚不清楚雄蚊集群交配行为的发生和两性求偶通讯的机理,这制约了蚊虫遗传防治的应用。

    蚊虫在集群飞行中完成求偶交配,夏季黄昏时,雄性按蚊集结成群在空中飞舞,吸引雌蚊飞入后进行求偶交配,这种现象称为婚飞。雌蚊受精后一般余生不再交配,这为通过释放雄蚊的遗传防治技术提供了独特优势。早在1634年就有蚊虫婚飞的观察记载,但按蚊婚飞和求偶交配的分子机制至今尚未阐明。

    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四宝领衔的研究团队在《科学》上,发表题为Clock genes and environmental cues coordinate Anopheles pheromone synthesis, swarming and mat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按蚊集群婚飞的分子机制和雌雄求偶的化学通讯奥秘。

    研究团队综合运用比较转录组、分子生物学、时间生物学、化学生态学、代谢组学、行为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揭示了按蚊婚飞和交配发生的机制。研究人员通过对野外采集的婚飞与非婚飞雄性按蚊头部基因表达转录组分析,发现两个生物钟核心基因period (per)和timeless (tim)在婚飞雄蚊的头部表达显着上调。降低per或tim的表达会显着抑制雄蚊的婚飞,进而降低交配率,表明内源生物钟控制按蚊婚飞和交配。

    由于地球的自转,环境光照和温度呈昼夜周期性变化。按蚊选择在夏季黄昏时分进行婚飞,该时段户外光线昏暗、温度适宜,那么光照和温度这两个重要的环境信号是否参与调控了按蚊的婚飞和交配行为呢?为此,研究团队分别测定了光照和不同温度对按蚊交配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傍晚时持续光照和不适宜的环境温度均会影响按蚊的婚飞和交配活动。进一步研究发现,光照和温度对按蚊婚飞和交配的影响通过调控生物钟基因per和tim的表达来实现,从而揭示了内源生物钟通过整合外源光照和温度信号来协同调控按蚊在夏季黄昏时进行婚飞和交配的分子机制。

    雄性按蚊在婚飞过程中只有成功求偶后,才能与雌蚊进行交配。性信息素是昆虫两性间交流和偶配选择的主要通讯信号,但按蚊的性信息素尚未报道。基因表达谱分析发现,一个参与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Cuticular hydrocarbon, CHC)合成的去饱和酶desaturase 1编码基因desat1在婚飞雄蚊中的表达显着上调。RNAi干扰抑制desat1的表达同样影响按蚊婚飞和交配行为。CHC是较多昆虫的性信息素成分,推测desat1可能参与了按蚊性信息素的合成。为了鉴定对按蚊求偶交配起调控作用的CHC成分,研究团队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比较了敲低desat1表达后的雄蚊CHC的组分变化,发现二十三烷和二十七烷等显着减少。腹部涂抹了人工合成的二十七烷的雄蚊对雌蚊的性吸引力显着提高,并增加了雌蚊的受精率,这表明二十七烷是按蚊的性信息素活性成分。进一步研究发现,desat1的表达呈节律性振荡,且受光照和生物钟基因per和tim的调控,表明desat1是受光信号调控的钟控基因。这些结果表明,外界光信号和内源生物钟协同调控信息素合成基因desat1的节律性表达以动态控制按蚊性信息素的合成量,从而促进婚飞时雄蚊的求偶和交配。

    为了验证per、tim、desat1是否也调控非洲疟疾媒介——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的婚飞和交配行为,王四宝研究团队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Marcelo Jacobs-Lorena团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Joel Vega-Rodriguez团队合作,证实了核心生物钟基因(per、tim)和钟控基因desat1在调控不同按蚊婚飞和交配中具有相同的功能。此外,联合Marcelo Jacobs-Lorena、博士Joel Vega-Rodriguez和西非布基纳法索国家的桑特科学研究所研究员Diabate Abdoulaye团队在布基纳法索的博博迪乌拉索地区开展了户外测试研究,证实了在户外自然环境中生物钟基因调控按蚊婚飞和交配行为的功能与作用。

    该研究系统深入地揭示了按蚊婚飞交配受内源生物钟基因与外源光和温度信号互作协同调控的分子机制;首次鉴定出按蚊性信息素活性成分,发现了按蚊两性求偶的化学通讯奥秘。该研究促进了学界对按蚊婚飞和求偶交配发生机制的理解,为研发蚊虫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例如,通过操纵蚊虫婚飞以干扰交配或集中诱杀,利用性信息素增强雄蚊对野外雌蚊的性吸引力和交配竞争力,为蚊虫遗传防治策略的高效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减药控蚊提供了新途径。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83291.html
相关报告
  • 《[生物通]袁晶课题组揭示疟原虫形态控制和疟疾按蚊传播的关键分子》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传染病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23-04-24
    • 2022年12月20日,袁晶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 “Apical anchorage and stabilization of subpellicular microtubules by apical polar ring ensures Plasmodium ookinete infection in mosquito”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疟原虫顶端极环锚定动合子表膜微管和调控细胞变形的分子细胞机制。 疟原虫是寄生原生动物类病原,每年导致数亿人口感染疟疾和超过60万人死亡。疟疾的传播严格依赖雌性按蚊。疟疾病人被按蚊叮咬吸血后,疟原虫伴随血液作为“食物”进入按蚊中肠。为了避免被消化酶分解,疟原虫进化出高效的感染、寄生和传播的适应性机制。在中肠肠腔内,疟原虫受精卵合子(Zygote)需要变形为新月形动合子(Ookinete),才能穿越中肠上皮,定植在中肠基底(体腔)侧,建立按蚊感染。动合子变形,包括极性突出-极性延伸-成熟,依赖表膜微管骨架的建立。 论文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5270-w
  • 《饶子和团队破解结核分枝杆菌能量代谢奥秘》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10-29
    • 中新网天津10月26日电 (记者 张道正)饶子和院士团队科研成果发布会26日在南开大学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饶子和院士团队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开展的一项研究,近日破解了结核分支杆菌能量代谢的奥秘,为抗击耐药结核的新药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该成果论文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 当前结核病已发展为全球头号感染性疾病,几十年来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组合的长期使用,衍生出日渐严重的菌株耐药问题,耐多药结核甚至极端耐药结核已经成为结核病治疗领域最大的挑战之一。而近年研究表明,靶向能量代谢系统能够显著地克服现有药物的耐药问题,其作为治疗耐药结核病的新型药物靶向系统,日渐受到瞩目。 饶子和院士团队的这项工作基于分枝杆菌能量代谢系统呼吸链超级复合物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生命体内一种新的醌氧化与氧还原相偶联的电子传递机制。同时,也是首次通过结构生物学的研究,发现超氧化物歧化酶直接参与呼吸链系统氧化还原酶超级复合物的组装,并协同工作的现象。 研究团队王权博士和李俊副研究员介绍,这个发现为进一步认识结核分枝杆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带来了新的启示。 “我们研究的这个复合物是个药物靶标,当前正处于临床II期的药物分子正是通过抑制该复合物天然底物的结合,阻断结核杆菌有氧呼吸途径,进而发挥药理作用的。”饶子和院士说。这项工作对于进一步优化该药物及开发类似甚至更为有效的新药都将起到推动作用。 据了解,饶子和院士团队长期致力于中国新发再发传染性疾病病原体相关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创新药物的研发。本研究是继年初疱疹病毒的组装机制后,该研究团队今年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的第二篇长文。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南开大学在读博士生贡红日、许傲和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李俊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权博士、孙飞研究员和饶子和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