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集成光量子纠缠器件领域研究获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16
  • 科技日报讯 (记者罗云鹏 通讯员李晓慧)记者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获悉,该校教授宋清海、周宇团队在碳化硅集成光量子纠缠器件领域取得新突破,将进一步推进集成光量子信息技术在量子网络和量子传感领域的应用。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研究团队在绝缘体上的碳化硅材料上制备出单个电子自旋阵列,并通过精细操控展示了这些自旋的相干特性。

    同时,研究团队将特殊的碳化硅外延层晶圆与氧化硅晶圆结合,通过磨削和抛光技术将碳化硅层减薄到200纳米。

    随后,研究团队利用离子注入技术,在碳化硅层中引入双空位自旋,并通过光磁共振(ODMR)技术验证了自旋相干特性。据悉,在此次研究的碳化硅中,约有1.1%的碳原子和4.7%的硅原子具有核自旋特性。

    宋清海介绍:“我们成功识别了一种特定类型的碳化硅量子缺陷,发现核自旋与电子自旋之间的强耦合能够实现快速的量子操作。”这些发现为碳化硅片上集成的光量子信息处理提供重要基础。

    另悉,研究团队将这种电子—核纠缠量子寄存器集成到光波导中后,成功实现了接近100%的核自旋极化,并制备出最大纠缠贝尔态。

    周宇说,该实验结果表明,量子寄存器的光发射和自旋在集成后保持稳定,纠缠也能够稳定保持在室温的光波导中。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kejizhuangbei/2025/01/16/detail_20250116195295.html
相关报告
  • 《突破 | 北大-浙大联合团队实现首例集成涡旋光量子纠缠源》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3-10
    •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研究所王剑威教授和龚旗煌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戴道锌教授等研究人员,实现了国际上首个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涡旋光量子纠缠源,并实现了任意双涡旋纠缠态的片上量子调控。团队通过发展光量子芯片调控与片外光场整形技术,搭建了片上光量子信息处理与自由空间涡旋光传输之间的芯片-自由空间量子交互系统,兼具片上操控的灵活性与自由空间传输的鲁棒性,为高维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片上离子与原子操控等开辟了新途径。 涡旋光场携带轨道角动量(OAM),是光场调控与光量子技术的重要资源。利用光子的轨道角动量进行量子信息编码,理论上具有无限维的编码空间,且OAM编码的量子态能够在自由空间中稳定传播,为大容量、实用化量子通信提供了极具潜力的方案。此外,量子涡旋光场在量子精密测量、束缚离子与原子操控等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实现集成化、小型化的涡旋光场制备与操控一直是该领域的重大挑战。传统平面光学波导器件难以稳定支持涡旋光模式的束缚和传输。2012年,研究人员首次实现了基于光栅调制微环腔的集成OAM发射器,此后国际上先后实现了集成OAM激光源、集成OAM频率梳光源以及集成OAM单光子源等重要突破。然而,由于涡旋光子的特殊性,如何在集成光量子芯片体系上实现OAM纠缠光源一直面临实验挑战。这不仅需要解决片上OAM叠加态与纠缠态的束缚、传输与控制问题,还需要克服OAM纠缠产生非线性过程的相位匹配难题。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联合团队在2023年发展出了大规模集成光量子芯片制备与调控技术。同年,团队提出并实现了基于光量子芯片与多模光纤交互的高维量子纠缠制备、转化与芯片间传输,成功构建了多芯片间的高维量子纠缠网络,其核心思想是光量子芯片调控与片外光场整形。类似思想还曾用于北大团队发展的路径与偏振交互的芯片间量子隐形传态系统。在本项工作中,研究团队针对片上OAM纠缠能力长期缺失的技术瓶颈,创新地拓展了光量子芯片调控与片外光场整形技术,首次实现了片上量子纠缠态向自由空间的高保真辐射与涡旋光量子纠缠的稳定制备。这一原创性技术方案不仅成功解决了OAM叠加态与纠缠态在集成光量子芯片体系中的束缚、传输与控制难题,同时避免了OAM纠缠产生过程中相位匹配的关键难题,而且兼具量子纠缠片上操控的灵活性与自由空间传输的鲁棒性。 研究团队展示国际上首个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涡旋光量子纠缠源(图1),并实现了任意双涡旋五维OAM纠缠态的片上制备与量子调控。该涡旋光纠缠芯片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可任意编程调控的五维路径纠缠量子线路,以及路径-OAM自由度相干转换与圆形衍射光栅。通过罗兰圆结构,团队实现了路径本征模式与梯度相位分布的映射,并利用圆形衍射光栅将光束整形为涡旋相位分布,从而实现了路径-OAM自由度的相干转换与自由空间发射。这一设计使得路径编码的叠加态和纠缠态能够高效且相干地转化为OAM编码的叠加态和纠缠态。 图1. 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涡旋光量子纠缠源的显微镜图(5毫米X10毫米) 研究团队首先对芯片上的路径-轨道角动量自由度转换器件进行了高精度表征,验证了其高保真度的自由度转换能力。通过离轴数字全息技术,团队成功重构了辐射光场的相位分布,并利用片上集成相位器对加工误差进行了补偿。实验结果显示,芯片出射光场的涡旋相位特性显著,串扰矩阵的平均经典保真度达到0.97(2)。为了验证芯片制备五维任意涡旋叠加态和纠缠态的性能,研究团队进而分别进行了经典和量子表征(图2和图3)。经典表征通过红外相机拍摄 OAM 和 OAM 叠加态的空间模式分布以及干涉图样,成功验证了芯片的可编程任意五维叠加涡旋态的制备。芯片调控的不同OAM态之间的切换响应时间为7微秒。量子表征通过量子态层析和纠缠见证测量,实验验证了五维真纠缠特性,证明片上涡旋光量子纠缠的产生与调控能力。 图2. OAM叠加态的经典表征调控。(a) OAM本征模式-高斯模式的共轴干涉图案;(b)不同相位角的OAM五维叠加态;(c) OAM动态调控 图3. 高维纠缠测量与验证。(a)重构的路径-路径纠缠态密度矩阵;(b)重构的路径-OAM纠缠态密度矩阵;(c)重构的OAM-OAM纠缠态密度矩阵;(d)-(e)五维纠缠见证测量的实验结果 本工作实现的量子纠缠涡旋光发射芯片,不仅具备小型化(5毫米X 10毫米)、高稳定性、可编程调控、即插即用的优势,还达到了微秒级的涡旋纠缠态操控,同时可进一步拓展纠缠维度与纠缠涡旋光数目。芯片上量子纠缠调控的灵活性与自由空间量子态传输的鲁棒性相结合,为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以及片上离子与原子操控等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迄今为止,在硅基集成光量子芯片体系中,研究人员已成功实现了完备的不同自由度量子纠缠光源库,包括路径纠缠、偏振纠缠、时间纠缠、频率纠缠、空间模式纠缠以及轨道角动量(OAM)模式纠缠。本项工作填补了片上OAM纠缠的空白,进一步完善了集成量子纠缠光源库的体系,也为未来多自由度光量子信息处理芯片的研究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撑。 表1: 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不同自由度量子纠缠态,包括路径纠缠、偏振纠缠、时间纠缠、频率模式纠缠、空间模式纠缠、轨道角动量模式纠缠(本项工作)
  • 《突破 | 我国科学家研究分布式光量子计算获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10-09
    • 能不能用量子通信网连接多台量子计算机,让它们远程凝聚出“超级量子算力”?记者10月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的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人,近期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合肥市区实现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并演示了分布式的多伊奇-乔萨算法及量子相位估计算法。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日前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量子计算是当前国际科研的重要领域,多个国家都在研制性能更为强大的量子计算机。一个思路是在一台量子计算机上实现越来越多的量子比特,但随着量子比特的增加,会出现信号串扰以及布线、制冷等方面的技术限制。因此,研制多台量子计算机,让它们远程互联合力实现分布式量子计算,近年来成为量子计算研究的新思路。 但是,分布式量子计算存在一系列技术难点,之前的非局域量子门运算只能在数十米距离中实现,无法满足在大尺度量子网络中整合算力资源的需求。 近期,郭光灿院士团队基于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建立两个量子节点之间的非局域量子门,这两个量子节点分别位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和合肥市大蜀山东侧,之间的直线距离为7公里。 研究团队首先在两节点间使用通信波段光子和专线光缆,进行量子纠缠态的远程分发。随后,两个节点分别执行本地的两比特量子门操作。一个重要的技术突破是,他们采用掺铕硅酸钇晶体材料,实现了纠缠态的长时间存储,从而支持了两个远距离节点间的量子通信与同步,进一步的本地单比特操作即可把本地的两比特量子门隐形传送为远距离的两比特量子门。 实验结果表明,两个节点的光子之间完成了两比特非局域量子门操作,其中受控非门的保真度达88.7%。固态量子存储器的纠缠存储时间相比前人工作提升近2倍,并且纠缠存储的时间模式数达1097个,使得非局域量子门的生成速率获得了线性的提升。基于非局域量子门,研究团队进一步在这两个远程节点间演示了两比特的多伊奇-乔萨算法以及量子相位估计算法,成功实现了量子算法的远程分布式执行。 研究人员介绍,该研究首次在城市距离上实现分布式光量子计算演示,展示了基于量子存储和通信光缆构建分布式量子计算网络的可行性,为实现规模化量子计算提供了新思路。 《自然·通讯》杂志审稿人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研究在实现量子网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它开辟了一个新的实验方向去实现分布式量子信息处理”。 图1: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a.量子节点分布地图和实验装置图; b.量子门隐形传送的逻辑线路图 图2:分布式量子计算算法的演示。a-e.Deutsch-Jozsa算法的逻辑线路图和实验结果;f-j.量子相位估计算法的逻辑线路图和实验结果 图1: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a.量子节点分布地图和实验装置图; b.量子门隐形传送的逻辑线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