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水槽实验揭示了粘土含量对海底滑坡的影响》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 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5-06-30
  • 海底滑坡(Submarine

    Landslides)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地质现象,常发生在大陆边缘深海区域,可能引发海啸、破坏海底管道和平台设施。而影响海底滑坡传播距离(即“跑动距离”)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滑体中粘土的含量(clay content)。粘土含量越高,滑坡就越“粘稠”,是不是意味着滑坡移动得越慢?或者情况并不这么简单?

    同济大学研究人员利用大型水槽实验(flume experiments),在10°坡度下模拟海底滑坡。粘土含量设置为从5%到30%的6组样品,材料由高岭土和石英砂混合组成。结合高精度传感器和PIV(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监测了滑体速度、底部压力等关键数据。并且使用无量纲分析(如Froude数和屈服应力比)解释流动状态。研究发现,滑体运动性呈非单调变化:粘土含量从5%到30%,滑体“移动能力”不是简单地逐渐减弱,而是出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最大流速和最大“移动性”出现在10%-15%的粘土含量区间。

    研究首次系统量化了“水滑”机制:使用无量纲屈服应力>0.1作为水滑的判断标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Engineering Geology》[1]。






    [1] The Effects of Clay Content on the Dynamics of Submarine

    Landslides: New Insights From Flume Experiments



  • 原文来源:https://doi.org/10.1016/j.enggeo.2025.108157
相关报告
  • 《海底滑坡内部巨型块体的形成与搬运过程获揭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1-03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团队联合挪威科技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以及中国海洋大学的科研团队,利用地震解释和数据统计方法,在大陆边缘海底滑坡的沉积过程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地质协会会刊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美国地质学会学报》)上。李伟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硕士生李艳(现为英国利兹大学博士生)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块体搬运沉积体系(MTCs)是陆架边缘沉积物失稳后在海底滑坡作用下向深海运移,并最终到达深海盆地形成的沉积体,是记录滑坡沉积物搬运和沉积过程所对应动力学特征的重要载体。巨型块体作为MTCs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沉积地震学特征可以用于重建海底滑坡过程中重要的运动学和沉积学信息。然而,由于地震数据精度和统计样本数量的限制,巨型块体的形成机理一直以来都是海底地质灾害和深水沉积动力学研究的重点难题。 研究人员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反射地震资料,系统解释并定量化分析了新西兰西部Taranaki深水盆地内多期次MTCs中发育的大量巨型块体。这些巨型块体中最大长度达1900米,宽度约1200米,高度约400米。巨型块体在地震相上呈现出内部地震波振幅较强,并伴随着旋转、拉伸、挤压和错断等变形特征。基于巨型块体的内部变形和外部旋转样式,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定量分类方案,将巨型块体分为:未变形、旋转、变形和高度变形四种类型。 同时,通过分析巨型块体与其下伏滑移面的交切关系,对巨型块体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比较和分类,提出了巨型块体的两种动力学形成模式:1)滑移搬运型:块体在沿滑移面搬运过程中侵蚀下伏地层留下U型凹陷;2)原位堆积型:不发生滑移搬运的原位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形成 O型凹陷。 本研究系统总结了巨型块体的地震相特征,并进一步揭示了巨型块体的形成和搬运过程,对于理解其他大陆边缘海底滑坡的动力学机制和沉积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得到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pubs.geoscienceworld.org/gsa/gsabulletin/article-abstract/doi/10.1130/B36446.1/618542
  • 《EG:水库滑坡的破坏与加固:离心模型和数值模型的启示》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4-12-10
    • 中国三峡水库大坝的建设导致水库滑坡事件的增加。为了减轻这些地质灾害,采用了多排稳定桩(MRSP)来稳定块状水库滑坡。研究人员利用离心机和数值建模研究了库区未加固滑坡和MRSP加固滑坡的行为,研究了未加固滑坡的破坏机制,以及水库水位(RWL)波动下MRSP的力学行为和稳定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向下渗流力的升高触发了破坏前滑动,但不是灾难性破坏的唯一原因。相反,快速的破坏前滑动导致饱和滑动区的土壤颗粒压缩和破碎,导致超孔隙水压力和快速的整体破坏。这种超孔隙水压力依赖机制解释了水库滑坡中观察到的“阶梯状”变形模式和快速破坏模式。此外,该研究揭示了相邻MRSP组之间土拱的形成,导致边界柱上的应力集中,需要加固。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的一维荷载传递比,提倡采用二维方法来解释行和列之间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还强调了不同RWL操作下MRSP内部荷载传递规律的显著变化,具体来说,在快速RWL下降期间,每排桩的荷载传递比接近1.0,表明在更大的滑坡动员力下,MRSP上的荷载分布均匀。在MRSP加固的水库滑坡中,滑坡破坏模式可以显著改变荷载传递规律。当拖尾排前面的斜坡发生局部破坏时,拖尾排后面的土壤阻力减小或消失,潜在地增加了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的净动员荷载。荷载传递率从前排到后排增加。如果拖尾排前面的斜坡保持稳定,在阴影效应下,荷载传递率从前排到后排减小。 在离心机模型中,虽然已努力匹配模型桩的几何比例、抗弯刚度(即EI)和弹性模量,但使用替代材料代替实际场景中发现的材料可能会导致土与桩之间相互作用的差异,这可能会改变桩的结构响应。还应该注意的是,这项研究的结果特定于所采用的实验条件,可能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斜坡结构、不同的材料特性或不同的桩稳定设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Engineering Geology》[1]。 [1] Failure and Reinforcement of Reservoir Landslides: Insights From Centrifuge Modeling and Numerical Mod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