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能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07
  • 一、大规模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平台

    规模化电磁暂态仿真是掌握复杂大电网特性的重要手段。该项成果建立了大型电力系统基础仿真理论,实现了万节点级大型电力系统仿真从毫秒级到微秒级仿真的突破,解决了海量电力电子设备微秒级响应下系统稳定特性暂态仿真难题。成果应用于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广东电网目标网架工程等重大电网工程系统方案论证,有力支撑了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大规模新能源外送和分布式新能源并网的规划设计和调度运行。

    二、高温气冷堆核电成套技术装备

    高温气冷堆具有固有安全性好、发电效率高、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该项成果形成了电磁轴承结构大功率主氦风机、高温气冷堆螺旋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球形燃料元件生产线等高温气冷堆关键技术装备。基于该项成果的全球首个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于2023年12月商运投产,标志着我国系统掌握了高温气冷堆设计、制造、建设、调试、运维技术,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三、150兆瓦水电机组大型冲击式转轮

    冲击式水电机组是服务“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技术装备,冲击式转轮是冲击式水电机组研发和制造难度最大的核心部件。该项成果实现了我国高水头大容量冲击式水电机组关键核心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基于该项成果的国内首台单机容量最大功率150兆瓦级大型冲击式水电机组于2023年6月投运发电,标志着我国实现高水头大容量冲击式水电机组从设计、制造到运行的全面自主化。

    四、16兆瓦及以上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成套装备

    机组大型化是海上风电发展的显著趋势。该项成果攻克了16~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超长柔性叶片、大型主轴轴承、高功率密度发电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基于该项成果的全球首台16兆瓦中速永磁海上风电机组于2023年12月21日创造了单日发电量38.72万千瓦时的世界纪录,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于2023年11月下线,标志着我国大兆瓦级海上风电整机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再上新台阶。

    五、50万吨/年燃煤电厂低成本碳捕集成套装置

    煤电是保障我国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压舱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能够实现煤电清洁低碳发展的重要碳减排技术。该项成果系统掌握了煤电大规模碳捕集全环节关键核心技术,低成本实现了适用于煤电的低浓度烟道气二氧化碳捕集。基于该项成果的煤电CCUS全产业链项目—江苏泰州电厂50万吨/年CCUS项目于2023年6月投产,为煤电CCUS项目长期可持续运营提供了范本。

    六、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

    万米级钻机是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核心装备。该项成果攻克了万米特深井自动化钻井核心技术,解决了“超深井深、超高泵压、超大负荷”钻井工程难题。基于该项成果的新疆、四川地区万米深地科探工程—深地塔科1井和深地川科1井分别于2023年5月和7月开钻,标志着我国已实现万米自动化钻机研发制造全产业链自主可控,有效提升了我国钻井工程技术极限作业能力。

    七、新型高效快速流化床催化裂解反应器

    我国原油资源普遍偏重、轻烃含量低,采用劣质重油高效生产低碳烯烃对保障我国石油化工行业产业链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该项成果创新性开发了具有独特结构的快速流化床催化裂解反应器,成功破解了劣质重油无法高效转化为低碳烯烃的行业难题。基于该项成果的3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解装置于2023年6月建成投运,是全球首套快速床催化裂解装置,填补了劣质重油生产低碳烯烃的技术空白。

    八、特大型煤矿全矿井智能化建设关键技术装备

    智能化是破解煤矿用人多、效率低、管理粗放等问题的关键手段。该项成果在智能采煤、智能掘进、井下5G传输覆盖、煤矿机器人等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并于2023年6月应用于大海则煤矿,实现了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无人、少人化操作,固定场所全面无人值守,煤矿灾害全面监测预警等,对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九、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压缩机和膨胀机

    压缩空气储能是大规模、长寿命、高安全的新型储能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压缩机和膨胀机是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的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该项成果突破了3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压缩机、膨胀机全套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出300兆瓦级“轴流+离心”压缩机、300兆瓦级大流量多级宽负荷膨胀机。成果应用于湖北应城和山东肥城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推动我国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迈向新的台阶。

    十、低能耗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

    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是可以实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绿色氢能的关键技术。该项成果实现了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等PEM电解水制氢关键核心材料及部件的自主可控。基于该项成果的德令哈高海拔高寒地区光氢储一体化示范工程、长春可再生能源制加氢一体化示范工程分别于2023年9月和11月建成投运,有力推动了我国高性能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商业化应用进程。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87326.html
相关报告
  • 《2024年度能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发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21
    •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度能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成果,来自国家电投、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三峡集团等多家能源央企的新技术上榜。 一、“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成套技术装备 “国和一号”是依托“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非能动压水堆核电技术。该项成果形成了反应堆压力容器、堆内构件、蒸汽发生器、反应堆主冷却剂泵、堆芯仪表系统、超大口径主蒸汽隔离阀等关键技术装备,填补了我国核电产业多项技术和工艺空白。基于该项成果的“国和一号”示范工程1号机组于2024年9月实现首次并网发电,为我国自主核电型号“国和一号”批量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完成单位:国家电投 二、“海基二号”深水导管架平台 深水导管架平台是支撑我国深水海域油气资源大规模低成本开发的关键核心装备。该项成果攻克了深水超大型导管架海上平台长期服役面临的复杂设计计算、恶劣海况作业等工程技术难题,填补了超大型深水导管架平台领域多项技术空白,刷新了深水导管架高度和重量两项亚洲纪录。该项成果于2024年9月在南海流花11-1/4-1油田建成投用,为我国深水海域油气资源的经济高效开发开拓了新道路。 完成单位:中国海油 三、煤矿10米超大采高综采技术装备 超大采高综采是实现我国6~10米特厚煤层高产、高效、高回收率开采的重要途径。该项成果攻克了超大开采空间采场围岩控制、超大超重型开采设备、装备群智能协同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当前特厚煤层开采一次割煤高度极限突破。基于该项成果的10米超大采高工作面于2024年3月在陕西曹家滩煤矿建成投运,为煤炭10米超大采高工作面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提供了范本。 完成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陕煤集团 四、80米级水深海上风电自升式综合勘测平台 海洋岩土勘察是海上风电建设的关键环节。该项成果集成了智能钻探、原位测试、土工试验、地球物理探测、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等功能,是当前国内适用水深最大、升降速度最快、定位精度最高的海上风电综合勘测试验平台。成果应用于山东半岛、浙江苍南和福建宁德等海上风电项目,有效提升了勘察分析效率和精度,对保障深远海风电工程的勘测设计和施工运维具有重要意义。 完成单位:中国电建 五、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 钠离子电池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新型储能技术之一,具有原材料储量丰富、易于提取、成本低廉、自主可控等优势,应用潜力巨大。该项成果突破了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和工艺难题,在核心材料体系、系统集成、安全防控等方面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广西南宁、湖北潜江钠离子储能电站项目成功应用,有力推动了我国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迈向新台阶。 完成单位:南方电网、中国大唐溧阳中科海钠、长江设计集团 六、高电压大容量电力电子构网型技术装备 构网型技术装备是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器”。该项成果建立了构网型控制特性塑造理论方法,实现了电网故障下毫秒内高倍率短路电流支撑和零延时惯量响应。基于该项成果形成的35千伏/50兆乏静止同步调相机、电网侧带超容静态无功补偿装置、±500千伏/4500兆瓦构网型柔直等系列装备,已成功应用于福建霞浦柔直、西藏电力保供专项等重大工程,为推动大规模清洁能源基地开发提供了坚实支撑。 完成单位:国家电网 七、新型高效3000标准立方米/小时碱水制氢装置 碱性电解水制氢是实现新能源大规模制取绿色氢能的关键技术。该项成果突破了高稳定低能耗电极制备、高阻气低阻抗新型隔膜制备、大尺寸电解槽结构优化、系统集成与安全防护等关键技术。基于该项成果的3000标准立方米/小时新型碱性电解水制氢装置,已于2024年11月成功应用于兴国铸业30万立方米/天绿电电解水制氢-储氢-450立方米高炉富氢冶炼示范项目,有力推动了我国绿氢全产业链贯通。 完成单位:中国船舶 八、大中型水轮发电机自主可控智能励磁系统 励磁系统用于控制同步发电机电压和抑制无功功率波动,是提升水轮发电机组运行可靠性的关键控制设备。该项成果开发了智能化励磁系统网络结构、高冗余分布式控制架构、一体化在线监测系统,提高了励磁系统智能化程度及安全可靠性,实现了大中型水轮发电机励磁系统软硬件产品全面自主可控。成果应用于葛洲坝水电站和三峡水电站,为安全运行发电提供了有力保障。 完成单位:三峡集团 九、煤直接液化制备航天煤油成套工艺 发展以煤炭为原料制备液体火箭推进剂是拓宽我国航天燃料供给的有效途径。该项成果开发了以煤炭为原料通过直接液化技术制备高热值液体火箭推进剂的成套生产工艺,产品在比冲性能、冷却特性、流阻性能、燃烧特性等方面与石油基航天煤油一致,可以实现现役石油基煤油的有效替代。基于该成果制备的煤基航天煤油于2024年11月作为主燃料成功应用于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对于保障我国航天煤油燃料来源多样化具有重要意义。 完成单位:国家能源集团、航天科技 十、630兆瓦燃煤机组掺氨发电技术燃煤机组 掺氨燃烧是从燃烧源头减少煤电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途径。该项成果解决了在大容量燃煤锅炉上掺氨燃烧存在的着火燃尽困难、锅炉受热面吸热分布变化、烟气氮氧化物排放升高等关键技术难题,系统构建了大容量燃煤锅炉掺氨清洁高效燃烧技术装备体系。基于该项成果的广东台山630兆瓦燃煤机组于2024年10月完成特定工况20%比例掺氨燃烧工业应用,为我国燃煤机组源头减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完成单位:国家能源集团
  • 《国际石油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02
    • 国际能源网获悉,2023年国际石油十大科技进展:天然氢认识突破加速多国推行开发利用计划、3000米深水盐下勘探技术助推纳米比亚深水重大发现、智能化油藏描述技术提高勘探开发的效率和精度、利用微生物发酵制取生物基己二酸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基于生物转化利用技术的二氧化碳制乙烯合成新工艺实现生物制造新的跨越、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的聚乳酸“负碳”生产工艺取得进展、海洋低频大容量气枪震源研究取得突破、三维随钻测井技术助力提高复杂储层精准识别能力、内部定向压差工具开辟旋转导向钻井技术新路线、环焊缝视觉检测监测系统实现管道焊接全过程监控。 ①天然氢认识突破加速多国推行开发利用计划 天然氢又称“金氢”“白氢”“地质氢”“天生氢”,是地质过程中生成的氢,是真正意义上的零碳、可再生的一次能源,但天然氢具有赋存环境复杂、含量差异显著、分布广泛的特点。当前,全球致力于实现能源脱碳、净零排放,引发对天然氢研究和勘探的广泛关注,多个国家制定了天然氢的开发和利用计划。 主要技术进展:(1)深化对天然氢的主要赋存地质环境的认识,包括蛇绿岩带、裂谷环境、前寒武系富铁地层等,其中蛇绿岩带的天然氢含量较高,裂谷环境多数集中在大洋中脊区域,前寒武纪克拉通普遍代表一种缺氧富铁的环境;(2)形成对天然氢形成机理的认识,认为在无机成因中深层岩浆、地幔深部脱气、岩石破裂、蛇纹石化、水的辐解是天然氢在地质形成过程的主要原因;(3)2020年估算,天然氢生成量为254±91亿立方米/年;(4)建立与油气成藏系统相类似的天然氢勘探方法,明确“生、储、盖、圈、运、保”等成藏要素,认为相比于漫长的生烃过程,天然氢在人类时间尺度内是可再生的。 澳大利亚、美国、法国、西班牙和俄罗斯等国家的油气公司已在天然氢气藏勘探研究上取得进展。西非马里成功地利用天然氢发电,盈亏平衡成本为0.5~0.7美元,为全球天然氢商业开发提供了参考范例。 ②3000米深水盐下勘探技术助推纳米比亚深水重大发现 纳米比亚位于非洲大陆最大的传统产油国安哥拉和南非之间,其所处的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是获得油气新发现的有利区域,但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未获得大规模油气发现,亟须加强深水区的地震识别技术攻关和成藏规律研究。 主要技术进展:(1)创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上组合漂移层系相关油气形成与成藏地质理论,在下白垩统盆底扇砂岩和上白垩统深水浊积扇储层中发现大规模轻质原油,可采储量达数十亿桶;(2)形成深水区AVO三维地震的岩性和流体物性识别配套技术系列,实现水深超3000米区域的地层、岩性和流体的预测。 基于深水区AVO三维地震的岩性和流体物性识别技术,首次在非洲大陆西南部纳米比亚境内的奥兰治次盆地深水-超深水区发现白垩系大规模轻质油资源,可采储量合计8亿吨油当量,有望在4年内开展商业化开采工作。 ③智能化油藏描述技术提高勘探开发的效率和精度 智能化油藏描述是石油行业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23年,SPE和IMAGE国际峰会分别推出新版智能化Petrel和PaleoScan软件。近两年,国际油公司的智能化油藏描述技术在构造解释、储层预测和油藏表征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主要技术进展:(1)卷积神经网络(CNN)应用。CNN等深度学习模型在地震数据断层构造解释、岩芯图像和测井曲线等沉积学数据处理中取得显著进展,能够自动学习和提取特征,从而有助于构造和储层描述;(2)多模态数据融合。AI技术能够整合多种沉积学数据源,如地震、岩芯、测井数据和地层描述,提供更全面的沉积相分析,融合多模态数据可增加综合地震地质分析的准确性;(3)智能化油藏属性建模。深度学习可以用于预测油藏属性,例如岩石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通过分析地质和数据,深度学习模型可以提供更准确的估计属性,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地下油藏特征。 智能化油藏描述还在探索中,多项工作未形成明确的工作流程。智能化油藏描述技术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和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望提高勘探开发的效率和精度。 ④利用微生物发酵制取生物基己二酸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以化石燃料为原料制备己二酸工艺存在设备腐蚀、环境污染等问题,国际大石油公司推出的以从农作物秸秆等非食用生物质中提取的糖制取生物基己二酸技术,不但实现了工艺原料绿色化,且无一氧化二氮气体排放,在国际尚属首创。 主要技术进展:(1)结合微生物发酵技术和利用分离膜的化学纯化技术,通过应用基因工程技术重新“配置”微生物内的代谢途径,提高生产效率。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设计用于合成的最佳微生物发酵途径,微生物合成的中间体数量自最初发现以来增加1000多倍,合成效率显著提高;(2)采用反渗透分离膜浓缩提纯中间体,分离和去除微生物发酵液中不需要的成分,相比传统蒸发浓缩方法,能耗更低;(3)相比石油基己二酸生产,该过程不排放一氧化二氮。 该技术生产的生物基己二酸已用于尼龙66生产测试,计划在2030年推动生物基己二酸的商业化应用,有助于实现可持续的循环经济。 ⑤基于生物转化利用技术的二氧化碳制乙烯合成新工艺实现生物制造新的跨越 传统乙烯生产工艺是化学工业中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来源之一,也是最具挑战性的脱碳工艺之一。在减碳压力下,国际大石油公司利用捕集的二氧化碳,采用生物转化技术生产乙烯的新工艺,低碳制备乙烯,实现传统乙烯制备工艺的低碳化改造。 主要技术进展:(1)从乙烯裂解炉的烟气中捕集浓度达95%的二氧化碳并与氢气混合,利用生物回收技术将捕集的废碳转化为乙醇,再由第二代、低成本的工艺将乙醇脱水为乙烯,该过程的乙烯选择性超过99%,完全脱离化石能源,是目前最具挑战性的脱碳工艺之一;(2)该技术中的二氧化碳制乙醇是一种基于微生物的碳回收技术,所用微生物能够在没有昂贵化学品和维生素的供养下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大量乙醇;(3)采用的乙醇脱水直接制取乙烯,与现有技术相比,成本低且工艺简单,催化剂与传统的氧化铝基催化剂相比,可降低反应温度,提高选择性。 该技术不仅没有对粮食和水的供应安全产生威胁,还可直接实现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消耗,且乙烯选择性超99%,实现生物制造新的跨越。 ⑥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的聚乳酸“负碳”生产工艺取得进展 从源头上生产可降解塑料代替传统塑料,被认为是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终极方案。聚乳酸(PLA)是目前最理想的代替传统塑料的可降解聚合物。PLA“负碳”生产工艺,为可降解塑料生产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策略。 主要技术进展:(1)在光驱动蓝细菌平台上使用代谢工程和高密度培养的组合策略,首次建立自养微生物细胞工厂,在国际上首次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一步实现了PLA的生物合成;(2)与以往PLA的制造思路完全不同,该技术通过系统代谢工程,优化关键酶的表达水平,解决了碳流重定向问题,在二氧化碳进入细胞后,使碳最终流向PLA,同时突破了蓝细菌本身生长密度和速度的局限,自主研发了一种新型光反应器,对光谱做了系列优化,并采用可控的渐变光强方式,使蓝细菌细胞生长得更快、更密,将蓝细菌的细胞密度提升了10倍,其产生的PLA浓度高达108毫克/升;(3)该技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提高PLA的细胞干重占比,拟将细胞干重的比例进一步提升到50%以上。 该技术开创了以非粮原料为基础的新一代PLA工业生产的技术思路,不仅可以解决塑料污染、生物制造的非粮原料替代问题,还在合成PLA的过程中直接捕集二氧化碳,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⑦海洋低频大容量气枪震源研究取得突破 随着海洋油气勘探目的层越来越深及全波形反演技术逐渐成熟,对低频信号的需求推动低频气枪震源的发展。同时,随着海洋环保要求提高,低频震源成为减少海上作业对海洋生物影响的有效技术。近年来,海洋低频大容量气枪震源研究取得突破,部分震源已达到商业应用水平。 主要技术进展:(1)利用较长的激发气室,在水中产生更大体积的气泡,增加气枪容量,有效提高震源信号的低频成分,气体容量可达几千甚至几万立方英寸。调谐脉冲源(TPS)气枪容量可达2.65万立方英寸,能够产生小于3赫兹的低频信号;(2)采用特殊设计的枪口结构以及内部激发运动结构,降低大容量气体的释放速度,同时在较低的工作压强下激发,进一步减缓初始气泡的扩张速度,增加震源子波达到主脉冲峰值的时间,降低信号的中高频成分,同时降低了声压级。 行业内发展较快的TPS等大容量低频气枪震源进行了多次采集试验,与传统气枪震源相比获得了更丰富的低频信息。在全球海洋物探市场和全波形反演技术逐渐成熟的推动下,海洋低频气枪震源的研发优化,将成为各大公司有力竞争的方向之一,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⑧三维随钻测井技术助力提高复杂储层精准识别能力 随钻测井能够及时获得钻遇地层特性。充分利用随钻测井资料,并结合地质、地震等信息进行复杂储层的三维空间定量描述和表征预测,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国际油服公司推出的三维随钻测井技术,在复杂储层描述和精准地质导向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主要技术进展:(1)通过采集360°电磁张量数据并传送至地面,利用云计算算法等数字化技术对大型数据集进行反演,获取实时的储层三维电阻率剖面信息,并利用该信息校准地震数据助力储层建模;(2)能够预测在井筒尺度上无法描述的地层形态,提供油藏尺度的流体体积、储层和断层信息,实现储层空间的构造描述,从而更好地认识非均质储层和复杂油藏;(3)实时、高分辨率的储层表征和预测,提供三维空间下更精准的地质导向决策,优化完井和生产设计,既减少了总的钻探时间,助力提速降本,又降低了碳排放。 三维随钻测井技术在中东、北美、北海等地区的不同地质环境中进行了广泛的现场测试,取得显著应用效果:对砂道体进行实时描述,实现最佳井眼轨迹和最大储层接触;通过描述储层结构和地层特征,提供油藏尺度认识,优化油田开发方案;通过整合多尺度测量数据,优化井位设计,实现更精准的地质导向决策。 ⑨内部定向压差工具开辟旋转导向钻井技术新路线 应用推靠式、指向式、混合式导向原理的旋转导向钻井技术均存在结构复杂、生产及使用成本高等问题。国外公司推出一种全新的内部定向压差导向原理的旋转导向工具。 主要技术进展:(1)全新的导向原理,导向能力强。利用伯努利原理在钻头工作面产生液压差,直接给钻头施加侧向力,将钻头推向指定方向,实现钻头导向,导向能力强。在旋转钻进模式、滑动钻进模式下,最大造斜能力分别达到15°/30米、30°/30米。(2)结构简单、紧凑,故障率低。工具长度极短,仅有1.52米、1.83米。它不像推靠式导向原理那样需要使用活塞和推靠块,也就不存在活塞和推靠块容易出现的磨损与失效等问题。因结构简单、紧凑,又没有外部活动部件,可显著降低故障率,耐温能力提升至177摄氏度。 目前,这种利用伯努利原理开发完成的导向工具(SBER)已经完成试验场试验,结果证明,能够产生有效的导向力和高造斜率,为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路线。该工具因结构简单、可靠耐用、经济有效,有望得到推广应用。 ⑩环焊缝视觉检测监测系统实现管道焊接全过程监控 传统焊接施工中使用焊机机械触角/轮子或非接触式激光三角测量系统定位焊缝,无法实现钨极氩弧焊焊枪尖端与焊缝位置的动态监测,不能实时测量焊缝与焊枪的动态偏移。国外公司2022年研发出焊接音频处理工具监控焊接参数,2023年开发出天然气管道环焊缝视觉检测监测系统,利用摄像头实时监测,有效解决了钨极氩弧焊焊枪尖端与焊缝动态偏移监控问题。 主要技术进展:(1)天然气管道环焊缝视觉检测监测系统将高动态范围焊缝摄像机与先进的机器视觉测量软件相结合,用以捕获钨极氩弧焊焊枪尖端、焊接电弧和焊缝特征;(2)在焊接过程中,天然气管道环焊缝视觉检测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焊枪尖端位置,测量焊枪尖端与焊缝之间的相对偏移量,实时测量焊缝尺寸;(3)天然气管道环焊缝视觉检测监测系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视觉解决方案,向操作人员提供实时图像反馈,也可通过连接工厂控制器集成进行闭环反馈控制。 天然气管道环焊缝视觉检测监测系统为管道制造商提供全面的过程监控解决方案,提高其焊接过程的质量和可靠性,目前已用于欧洲部分管道建设项目,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