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1-15
  • 1月8日从省工信厅获悉,我市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获得正式批复,同意依托江苏江南烯元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试点建设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

    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以江苏江南烯元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试点建设的依托主体,符合我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八有”要求,体现了工信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精神。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多方出资注册了独立的企业法人,突出协同成立了面向行业的创新联盟,为今后创新中心的建设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将细化落实《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在服务石墨烯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自身发展壮大的步伐,逐步提高自我造血能力,实现自主运营。下一步,将对标工信部《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积极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396295
相关报告
  • 《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25
    • 3月23日,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在南京揭牌。2018年底,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正式获批试点建设,省工信厅同意依托由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常州第六元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二维碳素科技有限公司等18家股东共同出资组建的江苏江南烯元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石墨烯创新中心试点建设载体。该公司在管理架构上采用“公司+联盟”的新模式,凝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55所、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常州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创新中心建设,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江苏是国内较早进行石墨烯产业化应用的省份,已形成相对完整的石墨烯产业链,产业化进程全国领先,拥有一批骨干企业。 江苏省工信厅机关党委书记熊建国表示,江苏将从顶层设计、政策、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系统部署,培育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加快推动石墨烯、纳米材料等新材料发展。 当天下午举行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论坛,由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协会、常州石墨烯小镇等单位共同主办,旨在进一步展望石墨烯产业前景,交流探讨石墨烯产业前沿技术的重点突破方向,重点从石墨烯装备与标准、氧化石墨烯制备与应用、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以期推动石墨烯原创技术创新,引领石墨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董国材提出,发展石墨烯产业,要重点做好石墨烯材料的检测工作,建立石墨烯标准平台组织,加快石墨烯检测方法研制;同时引导下游应用,为上下游提供产业提供统一的评价方法,降低产品在使用、运输等过程的安全隐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朱彦武表示,石墨烯产品应以体现石墨烯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最终目的,此外,石墨烯产业化需要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尤其需要大量研发投入,以及产学研深入合作。 江苏江南烯元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瞿研说,国家高度重视石墨烯产业的发展,但石墨烯产业仍存在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应用市场有待拓展、标准体系有待建设等问题。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将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抢占战略必争领域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树立江苏石墨烯品牌标杆,探索创新发展新模式。 据悉,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将以国家重点领域和石墨烯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突破制约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的技术和机制障碍,同步开展国家必争领域的前瞻性技术研发,抢占全球未来制造业制高点。
  • 《支撑精准服务 助力民生幸福——江苏省“互联网+民政服务”的创新探索与发展取向》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6-05
    • 近年来,江苏省民政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抢抓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大力推进“互联网+民政服务”,用实实在在的信息惠民成果,助力民生幸福,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现代民政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构筑新支撑。 “互联网+民政服务”的实践探索 一是实施行政权力清单网上标准化管理。全面梳理省市县三级民政部门权力事项清单,按照“三级四同”原则,做到权力事项的类型、名称、编码、依据相同,集中统一通过江苏政务服务网对外发布服务指南,列明办理条件、流程、材料目录、办结时限及常见问题等内容,并建立基于政务服务网的全省民政政务服务事项在线动态管理机制。 二是打造民政综合服务“旗舰店”。在江苏政务服务网首批上线民政综合服务“旗舰店”,打造民政政务服务“网上淘宝”,开启“网上晒权、网上行权、网上办事、网上服务”四合一政务服务新模式。“旗舰店”汇聚全省民政服务资源,囊括各类民政机构信息,提供婚姻收养、社会组织、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等多样化在线主题服务,网络访问总量进入全省前十。 三是大力推进“不见面”审批。梳理并向社会发布民政政务服务“不见面”清单。通过建设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办件过程信息库、法人库、电子证照(批文)库、EMS物流配套系统等,做到“一次认证、全网通行”。所有民政行政审批事项100%网上申办,80%以上提供“网上批、快递送、不见面”审批服务,办事材料上门取,办件进度随时查,审批结果送到手。 四是推动政务服务向移动端延伸。积极拓展民政便民服务新渠道,推出全省婚姻登记微信预约、社会组织信息查验、养老机构掌上查询等移动端应用,并将行政区划、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婚姻登记处、殡仪馆查询等10类民政高频、刚需便民服务资源接入国务院客户端和江苏政务服务APP、微信号,为社会公众贴心提供“指尖上”的各类民政便民服务。 五是促进系统整合与业务协同。按照“管理集成、建设集约”的思路,对各类民政业务系统进行整合,推广应用省到社区五级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基本覆盖全省各项民政业务、各类民政对象、各级民政部门和全体民政工作者。全省民政业务实现统一平台办理,统一标准服务,统一在线监管,促进各类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有效提升基层工作效率,使民政管理服务更规范。 六是加强数据归集和共享交换。建设省级民政大数据中心,有效汇集全省各类民政数据,基本构建起“数据全省集中、实时分类存储、统一共享交换”的数据应用机制。编制省级民政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与民政部数据共享平台、全国社会组织法人库、江苏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等开展常态化数据交换。大力推进省级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建设,与公安、人社、司法、国土、税务、工商等10个省级部门开展数据共享合作,省级层面打通与41家省级商业银行及证券机构数据通道,推动跨业务、跨部门、跨层级数据核查比对。 “互联网+民政”的发展取向 江苏民政近年来开展的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民政信息化建设,既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具体实践,也是助推现代民政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体现了推进民政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鲜明取向。 一是以“互联网+”推进服务民政建设。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关键在于提升民政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在民政服务人群不断拓展、服务诉求不断升级的新形势下,传统服务模式难以为继。江苏“互联网+民政”建设,为各项民政业务植入互联网基因,插上信息化翅膀,通过线上线下交互融合,有利于实现服务资源的最大整合以及服务人群的最广覆盖。同时,互联网服务模式还可实现服务质量的实时跟踪评估,有利于促进服务水平的提升。 二是以“互联网+”推进法治民政建设。全省民政系统在梳理行政权力清单的过程中,逐项审查权力设定的法律依据,确保“法无授权不可为”“清单之外无职权”。在此基础上,省市县三级民政部门将所有权力事项的基本信息和详细流程录入数据库,实现标准化、动态化管理,全省民政系统共在政务服务网上发布了1.5万余个办事指南。通过权力事项网上申办、在线审批、结果公示,实现对权力运行的全程留痕和闭环监控,从而推动民政部门职权、程序、责任的法定化。 三是以“互联网+”推进精准民政建设。精准管理是新时代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政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互联网+”带来的政务系统整合、信息资源共享、大数据分析等为民政精准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江苏省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为精准脱贫、精准救助提供了数据支撑,有效避免了“开宝马吃低保”等现象,使有限的公共资源真正投向最困难的对象。 四是以“互联网+”推进廉洁民政建设。江苏民政以“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阳光政务”建设。目前,各类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结果信息以及财政预决算、救助保障情况等群众关注的重点信息都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示,确保群众知情,方便网民监督。更重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民政数据源源不断产生汇聚,依托完整、准确、具有时效性的民生大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智能预警等方式,可以对民政各项业务实时动态监管,日益成为廉洁民政建设的重要手段。 深化“互联网+民政”建设的着力方向 迈进新时代,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江苏民政将瞄准人民群众新期待和高质量现代民政建设新需要,不断推动互联网与民政工作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渗透、互动与融合。一是紧扣百姓需求,优化服务供给,以解决民政事项办理中的堵点、痛点、难点为着力点,使群众办事更顺畅、服务更便捷。二是聚焦用户体验,持续迭代升级,让“互联网+民政服务”更好用实用、智能高效。三是围绕一体发展,促进深度融合,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店小二”服务,借助“移动互联网+”的穿透力,推行一体化移动政务服务。四是挖掘数据价值,深化智慧应用,全面提升民政精准服务、精准监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