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私享】IF=15.4!河南工业大学廖爱美副教授:系统阐述植物源抗疲劳肽作为新型能量补充剂的最新研究进展、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7-01
  • 2025年6月29日,河南工业大学廖爱美副教授在国际食品领域顶级期刊(IF 15.4)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Recent updates on plant-derived anti-fatigue peptides as novel energy boosters: expansion from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beyond》的综述,系统梳理了植物源抗疲劳肽作为新型能量补充剂的最新研究进展,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第一作者为河南工业大学廖爱美副教授,通信作者为河南工业大学黄继红教授与北方民族大学魏兆军教授。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zc4MTA4MQ==&mid=2247573760&idx=4&sn=faa83551b3fb7b613aa35885a03ed3f4&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科学私享】IF=19.3!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吴敏副教授最新发文》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9-15
    • 由功能化纳米颗粒稳定的智能 Pickering 乳液:在先进食品包装中的创新应用 导 读 2025年9月11日,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吴敏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Q1,中国科学院1区Top,IF2024=19.3)在线发表了题为" Smart Pickering emulsions stabilized by functionalized nanoparticles: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in advanced food packaging"的综述性论文。 Pickering 乳液(PEs)是由固体颗粒稳定的多相液体体系,因不含表面活性剂而具备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固体颗粒通过不可逆吸附于液滴界面,形成致密膜结构,从而显著提升乳液稳定性。作为新型包埋技术,PEs 具有高包埋效率、优良保护作用、可控释放及提高生物利用度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精油、生物活性物质、益生菌、药物等敏感成分的递送。近年来,具备刺激响应特性的智能 PEs 可对 pH、CO?、温度、光及磁场等外界条件作出反应,实现乳液的稳定性调控与活性物质的智能释放。然而传统颗粒缺乏刺激响应能力,因此表面功能化(如化学接枝、静电吸附、自组装、共沉淀及包埋)成为关键途径,以赋予纳米颗粒智能性。 食品包装作为食品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除具备强度与阻隔等基础功能外,还面临消费者对“零添加”、保鲜可视化及安全性的更高要求,亟需实现品质实时监测、活性物质智能释放及自愈合等高级功能。生物基材料因其可持续性而成为研究热点,但如何在包装基质中高效引入易挥发、易氧化、低溶解性的活性物质并实现可控释放仍是难题。在此背景下,智能 PEs 以其优异稳定性和刺激响应能力,被认为是构建先进包装材料的理想“桥梁”。通过将油包水型智能 PEs 与纤维素纳米纤丝、壳聚糖、淀粉等基质结合,可制备具抗菌、指示、自愈合及可降解功能的包装膜,从而提升食品安全与货架期。本文综述了 PEs 的稳定机理、纳米颗粒的刺激响应与功能化策略,并探讨其在智能包装中的应用前景与挑战。 注:最近有小伙伴反映收不到推送,因为公众号改了推送算法,现在需要加星标,多点赞/点在看,才能准时收到推送。 挑战与展望 尽管有关由功能颗粒稳定的智能 PEs 及其在食品包装中潜在应用的研究不断增多,但该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在纳米颗粒功能化过程中,虽然可以通过引入疏水/亲水基团来调控表面电荷和润湿性,但响应基团或聚合物的数量与分布难以精确控制,从而影响纳米颗粒的响应灵敏度。要提高改性过程的可预测性,需要采用可控的表面工程策略。然而,纳米颗粒的化学修饰往往涉及毒性或腐蚀性的化学物质或有机组分,这些残留组分的迁移可能削弱智能 PEs 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颗粒功能化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物理改性方法、天然改性剂,以及多层透析等方式去除残余化学物质。在长期储存稳定性方面,奥斯特瓦尔德熟化(小液滴向大液滴扩散)会导致粒径分布增大,液滴的聚集或絮凝会造成乳液不稳定,并导致所包埋活性成分的泄漏与失活。通过界面交联(如酶催化交联)或构建三维网络结构可增强其稳定性。此外,当智能 PEs 用于制备包装膜时,干燥过程中因水分蒸发和毛细力造成的体积剧缩,会导致液滴聚集破裂,活性成分外渗至膜表面,破坏膜的结构完整性。因此,有必要优化干燥温湿度并控制干燥速率。 由功能纳米颗粒稳定的智能 PEs 在食品包装应用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 开发多重刺激响应纳米颗粒。 通过功能化使颗粒具备 pH/温度/光的协同响应能力,以应对包装环境中多种腐败因素(如酸败产物、温度波动和光照变化),从而赋予包装更高级的功能,以适应复杂储藏环境。 (2) 提升纳米颗粒对刺激的响应灵敏度。 通过定制纳米颗粒性质(如引入和优化表面功能基团、减小颗粒尺寸、增加孔隙率),实现对弱刺激(如微小 CO? 浓度变化、0.5–1 °C 的温度变化)的快速响应,从而精确调控活性成分(如抗菌剂)的释放并延长其作用时间。 (3) 研究智能 PEs 的稳定性与刺激响应机制。 借助和频生成光谱(SFG)等技术实时、原位获取功能化纳米颗粒在油水界面的分子振动光谱、取向及有序性,从而揭示智能乳液的稳定性与响应机制。 (4) 优化智能 PEs 制备的包装膜性能。 借助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低温扫描电镜(Cryo-SEM)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等手段,研究乳液液滴在成膜基质中的吸附行为及其在膜中的形态和分布,从而优化包装膜的稳定性、阻隔性和力学性能。 总体而言,本综述概述了功能化纳米颗粒稳定智能 PEs 的方法及其在先进食品包装中的最新应用,并对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预期本综述将推动智能 PEs 的研究进展,挖掘其在智能包装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潜力,最终促进其商业化与规模化应用。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is.2025.103673
  • 《【科学私享】江南大学张慜教授团队:基于AI的果蔬加工智能预处理: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9-08
    • 2025年8月,江南大学张慜教授团队在国际Top期刊《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Q1,IF: 8.0)发表题为“AI-based smart pretreatment of fresh fruits and vegetables before processing: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的综述型论文。江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周亚新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张慜教授。 果蔬预处理是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后续加工产品的质量、口感、营养成分保留以及生产效率。传统的果蔬预处理技术大多依赖人工经验和简单机械操作,存在效率低下、精度难以保证等问题。将AI引入果蔬预处理,有望突破传统技术的瓶颈。本综述首先介绍了几种主要的AI技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以及其相关应用场景,重点综述了AI在果蔬分类、分级、清洗、去皮、切分、护色、漂烫等预处理环节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最后,提出了AI在果蔬加工预处理中的机遇与挑战,以期推动果蔬预处理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构建全流程一体化智能生产线,实现自动化闭环。 注:最近有小伙伴反映收不到推送,因为公众号改了推送算法,现在需要加星标,多点赞/点在看,才能准时收到推送。 综述亮点 综述了AI在果蔬检测与分类中的最新应用方法。 AI能够预测清洗效果、用水量和水质。 AI有助于调整果蔬的摆放姿态、规划去皮路径、监控切割过程以及优化参数。 AI能够优化护色剂的配方,监测并调整环境参数。 AI能够优化漂烫参数、进行质量评估,并实现过程监控。 综述结论与展望 AI在果蔬加工预处理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从数据驱动的精准检测,到智能算法实现的高效控制,再到推动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其应用成果已初步显现且前景广阔。在分拣环节,AI凭借精准的图像识别和数据分析能力,依据果蔬的大小、形状、色泽、成熟度及缺陷状况进行高效分类,极大提升了分拣效率与准确性。清洗过程中,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识别种类、表面污垢、农药残留和微生物等特征,根据检测结果匹配相应的清洗参数。并且AI可以自动判断清洗的效果。另外,AI还可以分析耗水量、预测清洗废水水质,节约水资源,推动行业向绿色生产迈进。在去皮环节,AI可以实现果蔬的姿态调整,优化去皮路径并优化去皮参数,实现高精度去皮操作。在切分环节,AI可以通过优化切割参数、监测切分过程和判断切分位点来提高切分效果。在护色过程中,AI可以实时采集果蔬颜色信息,并且通过优化复合护色剂配方和动态调控环境条件,延缓变色和衰老。在漂烫环节,AI可以优化漂烫参数,在漂烫过程中进行质量评估和环境监测,以达到最佳的漂烫效果。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AI有望在果蔬加工预处理中实现更深入、更全面的融合,助力创造出智能化的生产加工设备,实现从传统加工模式向智能化、绿色化、个性化方向的转变。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oodres.2025.11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