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 Zurich研究证实人为气候变化使2000-2023年间超200次全球热浪发生概率与强度显著增加,化石燃料及水泥行业巨头排放贡献突出》

  •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 编译者: 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5-09-11
  • 最新研究表明,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在2000年至2023年间增加了全球超过200次热浪的可能性和强度。研究指出,全球180个最大的化石燃料和水泥生产国的排放显著促进了这些热浪事件的发生。此发现对气候政策和公司责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6月,欧洲大部分地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温;7月,地中海地区温度飙升至40°C以上;8月,许多地方的干旱森林发生了火灾。全球范围内,破纪录的极端高温正在影响我们的健康并扰乱经济。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教授Sonia Seneviratne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2000年至2023年间地球七大洲上发生的213次热浪,确认了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增加了这些事件的频率和严重性。研究包括所有由当局或媒体报道的、造成显著伤亡、经济损失或国际援助请求的热浪事件。由于非洲和南美洲报告不足和数据不可用,这些地区在研究中代表性不足。 主要作者Yann Quilcaille表示,气候变化使每次热浪更加可能和严重,情况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恶化。具体数据显示,全球变暖使2000年至2009年间的热浪可能性增加了20倍,而在随后的时间段,这一可能性增加了多达200倍。
  • 原文来源:https://ethz.ch/en/news-and-events/eth-news/news/2025/09/rising-heat-waves-tied-to-fossil-fuel-and-cement-production.html
相关报告
  • 《气候变化使1982—2016年 海洋热浪发生的概率加倍》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12-29
    • 2018年8月15日,《自然》(Nature)发表题为《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海洋热浪》 (Marine Heatwaves under Global Warming)的文章,文章指出1982—2016年全球变暖使海洋热浪的发生频率加倍,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热浪的发生概率、持续时间和强度都会急剧增加。 海洋热浪是指海洋表面温度极端温暖的一段时期,持续数天至数月,可延伸至上千公里。最近观察到的一些海洋热浪揭示了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对这种极端气候事件的高度脆弱性。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夺走数以万计生命的陆上热浪、海洋热浪受到的关注程度非常低,科学界对过去海洋热浪事件的认识和未来发展的理解非常有限。但持续性的海面(多指深度在数米范围内)温度上升,同样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来自瑞士伯尔尼大学(University of Bern)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ürich)的科研人员,利用卫星观测和地球系统模型模拟,通过分析卫星、船只及浮标所获得的数据,分析海洋热浪的趋势及未来发展情况。科研人员把指定海域水温超出测量值99%的现象,称为海洋热浪。 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海洋热浪已经变得更持久、更频繁、更广泛和更强烈,而且这种趋势将在进一步的全球变暖下加速。具体表现为:①1982—2016年海洋热浪发生的数量加倍,预计这一数字将进一步增加。②即使人类采取行动,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巴黎协定》确定的2℃以内,海水异常升温的海洋热浪频率、强度与持续时间依然会大幅增加,海洋热浪的天数会由现在的约33天增为84天。③在“基准情景”(BAU)下,21世纪末全球变暖幅度会达到3.5℃,在这种升温水平下,海洋热浪的发生空间范围将是工业化前的21倍,持续时间达到平均112天。④西部的热带太平洋和北极海洋变化预计最明显。⑤当前,87%的海洋热浪是人为变暖引起的,在全球变暖超过2℃的情况下,这一比例将增加到近100%。研究人员指出,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海洋热浪会变得非常频繁和极端,可能会将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推向其韧性的极限并超越该极限,最终导致不可逆转的变化。 原文题目:Marine Heatwaves under Global Warming 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383-9 (全球海洋科技发展动态2018年第十一期 裴惠娟编译)
  • 《GRACE数据帮助了解全球气候变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6-05
    •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at Austin)于2002年发射的双卫星系统——“重力恢复和气候实验”(简称GRACE),其近20年详细的地球测量数据能帮助我们了解全球气候模式。该文章已在最近一期的《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上发表。GRACE项目的主要成果包括: 1.确定格陵兰岛每年的冰量损失为2580亿吨,而南极则为1370亿吨,这与全球变暖的模式吻合。极地和山区的冰损失量是GRACE运行前的三倍。 2.确定流入海洋中的融冰对全球海平面每年增加3.7mm的贡献量为2.5mm。GRACE能够测量海洋中增加的热量,并提供与区域热量吸收有关的位置信息。观测数据证实,大部分变暖发生在水深2000米以上的区域。 3.确定在37个最大的陆基含水层中,有13个发生了临界质量损失。这种损失既与气候影响有关,也与人为影响有关,造成供人类使用的清洁、新鲜淡水供应减少。 4.GRACE数据为美国干旱监测组织提供了重要信息,并揭示了世界各地的干旱和含水层枯竭的原因。 该项目由UT的科克雷尔工程学院空间研究中心(CSR)主持,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共同合作。 航空航天工程与工程力学系百年名誉主席、GRACE调查员ByronTapley认为,UT的德克萨斯高级计算中心(TACC)在这一国际项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对GRACE科学成果交付需求的不断增长,TACC支持这些需求的能力也在增强。从最初的概念证明到更苛刻的计算系统、支持更丰富的科学成果套件,GRACE实现了无缝对接。 GRACE数据系统是高度分布式的,需要通过国际网络进行大量数据存储和计算。尽管最终数据产品由TACC生成,但德国的波茨坦地球物理中心和NASA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也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首先,数据从卫星被依次传输到德国中心和JPL,到达JPL后将主要测量值转换为由GPS、加速度计、姿态四元数和每个卫星在一个月的观测期内收集的高精度卫星间距值组成的地球物理测量值。 Tapley还提到,利用地球不断变化的重力模式来解释地球系统相互作用的主要变化是一种概念化的技术手段,他们是第一个能满足地球科学界不同测量水平需求的团队。 目前,GRACE后续任务将继续发挥作用,对整个地球系统的质量变化进行第二次代际测量,以期通过较长的数据间隔更清楚地了解地球气候模式随时间的变化。 (刘雪雁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