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寸大作为 芯片也可再造“器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7-02
  • 芯片,可谓是高科技产品的“大脑”,如手机、电脑、数控装备等都离不开它的支撑。然而,芯片不仅用在这些高科技产品上,还可作为人体器官再造的一种载体。

    人体器官芯片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前沿生物科技,也是生物技术中极具特色和活力的新兴领域,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材料学、工程学和微机电等多个学科,被誉为“十大新兴技术”之一。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秦建华研究员团队利用该技术,设计研发了一种新型多层微流体芯片装置,在一块硬币大小的塑料芯片上培养出的人体多能干细胞,不仅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还可衍生出与体内高度仿真的胰岛类器官。

    据悉,该芯片上培育出的类器官首次具有了类似人体内胰岛组织的功能。它不仅包含类似人体内的多种胰岛细胞类型,还具有良好的胰岛素分泌和对葡萄糖的刺激响应。日前,该研究成果已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英国《芯片实验室》杂志上。

    芯片上的胰岛类器官有了“活性”

    随着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已成为糖尿病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给患者、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由于糖尿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临床表现多为血糖升高并伴发心血管疾病和肾功能衰竭等多种并发症,主要病理改变为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功能进行性损害。特别是I型糖尿病,由于自身不能产生胰岛素,通常需要终生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治疗技术虽不断创新,但胰岛损伤修复与重建一直是国际研究领域的难点。体外重建胰岛类器官对于糖尿病机制研究、胰岛移植治疗和药物研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首例将器官芯片技术引入到干细胞类器官,从而孕育出胰岛类器官芯片的创新研究,秦建华团队将干细胞自组装原理与生物工程方法相结合,在具有多层可灌流的微流体器官芯片上实现了人体多能干细胞的内胚层诱导分化、3D细胞培养、胰岛组织发育与类器官形成等过程,最终产生具有功能性的“仿生”胰岛类器官。

    研究发现,芯片内胰岛培养环境中的机械流体因素对促进类器官的发育、功能成熟和维持非常有利。“在体外构建胰岛类器官与体内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如何获得适宜的体外培养环境是难点和关键。”秦建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为解决这一难题,他们从类器官芯片的仿生设计制备入手,通过在体外模拟组织器官生长所需的复杂微环境,如生物流体、力学刺激、细胞间作用和生化因子浓度等,形成有利于指导干细胞定向分化生长和类器官形态发生的条件。

    据介绍,在器官芯片内施加的生物力学因素,不仅有利于类器官形成中的营养物质交换,还会促进类器官的血管形成和成熟,这将为体外制造具有关键功能的重要组织器官提供一种新的策略和思路。

    芯片上孕育出系列“迷你”类器官

    近年来,秦建华团队一直致力于人体器官芯片与生物医学交叉学科研究,以使这些“迷你”类器官模型和高科技生物技术能够贴近人们生活,改善人类生命健康。目前,团队已创新性建立了一系列“仿生”器官芯片体系,成功培育出脑、肝、心脏等多种人体重要类器官,并尝试用于生命早期的环境暴露和药物测试等研究。

    大量人群研究发现,在妊娠期间,暴露病原体、药物和环境污染物等是导致流产或胎儿大脑发育异常的重要因素,并和成年期重大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易感性有关,但至今仍缺乏合适的体外模型来支撑相关领域深入研究。

    经过前期大量试验,研究团队利用器官芯片技术来模拟脑内动态微环境,培育出具有复杂结构功能的脑类器官。这些由干细胞衍生的脑类器官可以再现人脑早期发育的过程,包括特定神经元、不同脑区和皮层结构的分化特点等,还可用来探讨不同环境因素暴露对胎儿脑发育的影响。研究中还发现,酒精、尼古丁和重金属镉等可影响人神经前体细胞的分化,诱发不同脑区及皮层的发育异常,并有可能对胎儿脑发育产生不良后果。这些研究为脑疾病药物开发等提供了新的模型。

    此外,他们还设计研发了一种肝类器官芯片装置,并通过阵列可灌流的芯片生成大量的功能化微型肝类器官。这些类器官包含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具有类似人体肝脏的白蛋白和尿素分泌功能,以及对特定药物的毒性反应,可进一步用于构建肝脏疾病模型、移植试验和药物筛选等方面。

    秦建华透露,后续的研究中,团队还将融合多学科交叉方法与协同策略,进一步提升这些类器官的生物学功能,甚至研究不同器官间的相互作用,解决类器官构建中的关键瓶颈问题,以期在体外获得结构功能更为“仿真”的人体3D器官模型,为生命医学研究、组织器官再造和药物研发等提供全新策略和平台。

    “在未来,这些类器官芯片装置上还可集成多种生物传感器来监测对外界刺激的响应,比如,测试不同个体或病人来源类器官对药物的反应或进行高通量药物筛选等,这将大大减少动物试验成本,助力新药研发领域。”秦建华说。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9-07/02/content_424765.htm?div=-1
相关报告
  • 《虹识技术成功流片乾芯ASIC芯片QX8001》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8-09-21
    • 9月17日,武汉虹识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虹识技术”)在公司总部所在地武汉光谷未来科技城宣布:虹识技术研发团队经过七年坚持不懈的技术攻关,投入数千万元资金,集中公司优势资源,聚焦核心芯片技术,成功设计并流片虹膜生物识别乾芯ASIC芯片QX8001,该芯片已经通过严格的功能和性能测试。 虹膜是人体唯一外部可见的内部器官,用虹膜来验证个人身份具有身份唯一性、终生稳定性和安全防伪性等其它认证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自上世纪80年代发现以来,虹膜生物识别技术仅局限在政府、执法、金融等领域应用,无法实现像指纹识别技术那样广泛普及,主要原因是虹膜生物识别设备价格贵、体积大和功耗大。 作为业界第一款虹膜生物识别ASIC芯片,QX8001芯片的成功流片和量产标志着彻底解决了价格贵、体积大和功耗大三个难题,使虹膜生物识别技术和产品的普及应用成为必然。 QX8001芯片采用40nm半导体制作工艺,具有QFN44和QFN68两种封装,体积分别为5毫米x5毫米x1毫米和7毫米x7毫米x1毫米,时钟频率为100兆赫兹,平均功耗仅为0.1瓦,能处理1920x1080像素的高清图像,图像编码速度为100毫秒,比对速度为9万模板/秒,单目错误接受率为10-7,单目错误拒绝率为10-3。 由于其独有的高性价比,QX8001既能被智能手表、智能手机、智能门锁、智能门禁等通用智能终端设备厂家集成作为登录、开机、加密、支付、开门等一般应用,也能被虹膜采集器、警务通、通关闸刀机等专用终端设备厂家集成作为虹膜生物特征建库、黑白名单查找、边境和出入境管控等特殊应用。 QX8001的成功流片标志着虹膜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对中国乃至全球虹膜生物识别行业和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虹识技术始终坚守使命,不忘初心,以敢为人先的技术创新和持续不断的应用突破,打造虹膜生物识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虹膜生物识别“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企业愿景和目标,为中国高科技的腾飞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武汉虹识技术有限公司2011年成立于素有“中国光谷”之称的武汉东湖高科技开发区,是一家专注虹膜生物识别核心技术和应用产品研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虹膜生物识别软核算法、硬核算法和集成电路芯片布版设计,聚焦智慧城市、智慧安防、智慧金融、智能家居和移动支付应用,为客户提供虹膜识别通用和专用终端设备应用解决方案和大规模高安全行业一站式应用解决方案。
  • 《国产芯片崛起,展锐5G芯片即将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2-25
    • 2月21日,据外媒路透社称,紫光展锐即将在MWC巴塞展上推出其首颗5G芯片,将采用12纳米,支持2G/3G/4G/5G多模,且已与多家终端厂商有了合作意向,将支持全球第一波5G智能终端的上市。 在此前国内媒体的采访中,紫光展锐也曾透露过:展锐将在2019年推出两款5G芯片,第一款5G芯片将采用12纳米,可支持Sub-6GHz频段以及SA和NSA。今年1月,展锐的5G回片也已曝光,由此看来,展锐在5G的推动上全面提速,似有抢占先进,冲击第一梯队的决心和举措。 随着5G商用时间的逼近,无论是全球的运营商、手机终端厂商,还是芯片厂商,都在摩拳擦掌蓄势待发,而本届MWC 2019无疑将成为一个硝烟弥漫的5G“战场”。与以往2G、3G时代不同,在5G这个全新的赛道上,中国厂商不仅取得了和全球厂商共同竞争的资格,甚至还将影响到全球的5G格局。紫光展锐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在全球公开市场上参与竞争的芯片厂商,其未来在全球5G格局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不管是从公司实力,还是技术研发实力来看,展锐的表现都值得期待也是潜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