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寸大作为 芯片也可再造“器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7-02
  • 芯片,可谓是高科技产品的“大脑”,如手机、电脑、数控装备等都离不开它的支撑。然而,芯片不仅用在这些高科技产品上,还可作为人体器官再造的一种载体。

    人体器官芯片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前沿生物科技,也是生物技术中极具特色和活力的新兴领域,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材料学、工程学和微机电等多个学科,被誉为“十大新兴技术”之一。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秦建华研究员团队利用该技术,设计研发了一种新型多层微流体芯片装置,在一块硬币大小的塑料芯片上培养出的人体多能干细胞,不仅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还可衍生出与体内高度仿真的胰岛类器官。

    据悉,该芯片上培育出的类器官首次具有了类似人体内胰岛组织的功能。它不仅包含类似人体内的多种胰岛细胞类型,还具有良好的胰岛素分泌和对葡萄糖的刺激响应。日前,该研究成果已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英国《芯片实验室》杂志上。

    芯片上的胰岛类器官有了“活性”

    随着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已成为糖尿病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给患者、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由于糖尿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临床表现多为血糖升高并伴发心血管疾病和肾功能衰竭等多种并发症,主要病理改变为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功能进行性损害。特别是I型糖尿病,由于自身不能产生胰岛素,通常需要终生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治疗技术虽不断创新,但胰岛损伤修复与重建一直是国际研究领域的难点。体外重建胰岛类器官对于糖尿病机制研究、胰岛移植治疗和药物研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首例将器官芯片技术引入到干细胞类器官,从而孕育出胰岛类器官芯片的创新研究,秦建华团队将干细胞自组装原理与生物工程方法相结合,在具有多层可灌流的微流体器官芯片上实现了人体多能干细胞的内胚层诱导分化、3D细胞培养、胰岛组织发育与类器官形成等过程,最终产生具有功能性的“仿生”胰岛类器官。

    研究发现,芯片内胰岛培养环境中的机械流体因素对促进类器官的发育、功能成熟和维持非常有利。“在体外构建胰岛类器官与体内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如何获得适宜的体外培养环境是难点和关键。”秦建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为解决这一难题,他们从类器官芯片的仿生设计制备入手,通过在体外模拟组织器官生长所需的复杂微环境,如生物流体、力学刺激、细胞间作用和生化因子浓度等,形成有利于指导干细胞定向分化生长和类器官形态发生的条件。

    据介绍,在器官芯片内施加的生物力学因素,不仅有利于类器官形成中的营养物质交换,还会促进类器官的血管形成和成熟,这将为体外制造具有关键功能的重要组织器官提供一种新的策略和思路。

    芯片上孕育出系列“迷你”类器官

    近年来,秦建华团队一直致力于人体器官芯片与生物医学交叉学科研究,以使这些“迷你”类器官模型和高科技生物技术能够贴近人们生活,改善人类生命健康。目前,团队已创新性建立了一系列“仿生”器官芯片体系,成功培育出脑、肝、心脏等多种人体重要类器官,并尝试用于生命早期的环境暴露和药物测试等研究。

    大量人群研究发现,在妊娠期间,暴露病原体、药物和环境污染物等是导致流产或胎儿大脑发育异常的重要因素,并和成年期重大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易感性有关,但至今仍缺乏合适的体外模型来支撑相关领域深入研究。

    经过前期大量试验,研究团队利用器官芯片技术来模拟脑内动态微环境,培育出具有复杂结构功能的脑类器官。这些由干细胞衍生的脑类器官可以再现人脑早期发育的过程,包括特定神经元、不同脑区和皮层结构的分化特点等,还可用来探讨不同环境因素暴露对胎儿脑发育的影响。研究中还发现,酒精、尼古丁和重金属镉等可影响人神经前体细胞的分化,诱发不同脑区及皮层的发育异常,并有可能对胎儿脑发育产生不良后果。这些研究为脑疾病药物开发等提供了新的模型。

    此外,他们还设计研发了一种肝类器官芯片装置,并通过阵列可灌流的芯片生成大量的功能化微型肝类器官。这些类器官包含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具有类似人体肝脏的白蛋白和尿素分泌功能,以及对特定药物的毒性反应,可进一步用于构建肝脏疾病模型、移植试验和药物筛选等方面。

    秦建华透露,后续的研究中,团队还将融合多学科交叉方法与协同策略,进一步提升这些类器官的生物学功能,甚至研究不同器官间的相互作用,解决类器官构建中的关键瓶颈问题,以期在体外获得结构功能更为“仿真”的人体3D器官模型,为生命医学研究、组织器官再造和药物研发等提供全新策略和平台。

    “在未来,这些类器官芯片装置上还可集成多种生物传感器来监测对外界刺激的响应,比如,测试不同个体或病人来源类器官对药物的反应或进行高通量药物筛选等,这将大大减少动物试验成本,助力新药研发领域。”秦建华说。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9-07/02/content_424765.htm?div=-1
相关报告
  • 《虹识技术成功流片乾芯ASIC芯片QX8001》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8-09-21
    • 9月17日,武汉虹识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虹识技术”)在公司总部所在地武汉光谷未来科技城宣布:虹识技术研发团队经过七年坚持不懈的技术攻关,投入数千万元资金,集中公司优势资源,聚焦核心芯片技术,成功设计并流片虹膜生物识别乾芯ASIC芯片QX8001,该芯片已经通过严格的功能和性能测试。 虹膜是人体唯一外部可见的内部器官,用虹膜来验证个人身份具有身份唯一性、终生稳定性和安全防伪性等其它认证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自上世纪80年代发现以来,虹膜生物识别技术仅局限在政府、执法、金融等领域应用,无法实现像指纹识别技术那样广泛普及,主要原因是虹膜生物识别设备价格贵、体积大和功耗大。 作为业界第一款虹膜生物识别ASIC芯片,QX8001芯片的成功流片和量产标志着彻底解决了价格贵、体积大和功耗大三个难题,使虹膜生物识别技术和产品的普及应用成为必然。 QX8001芯片采用40nm半导体制作工艺,具有QFN44和QFN68两种封装,体积分别为5毫米x5毫米x1毫米和7毫米x7毫米x1毫米,时钟频率为100兆赫兹,平均功耗仅为0.1瓦,能处理1920x1080像素的高清图像,图像编码速度为100毫秒,比对速度为9万模板/秒,单目错误接受率为10-7,单目错误拒绝率为10-3。 由于其独有的高性价比,QX8001既能被智能手表、智能手机、智能门锁、智能门禁等通用智能终端设备厂家集成作为登录、开机、加密、支付、开门等一般应用,也能被虹膜采集器、警务通、通关闸刀机等专用终端设备厂家集成作为虹膜生物特征建库、黑白名单查找、边境和出入境管控等特殊应用。 QX8001的成功流片标志着虹膜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对中国乃至全球虹膜生物识别行业和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虹识技术始终坚守使命,不忘初心,以敢为人先的技术创新和持续不断的应用突破,打造虹膜生物识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虹膜生物识别“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企业愿景和目标,为中国高科技的腾飞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武汉虹识技术有限公司2011年成立于素有“中国光谷”之称的武汉东湖高科技开发区,是一家专注虹膜生物识别核心技术和应用产品研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虹膜生物识别软核算法、硬核算法和集成电路芯片布版设计,聚焦智慧城市、智慧安防、智慧金融、智能家居和移动支付应用,为客户提供虹膜识别通用和专用终端设备应用解决方案和大规模高安全行业一站式应用解决方案。
  • 《美国芯片法案 VS 欧洲芯片法案》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3-05-12
    •     过去几年,半导体行业以一种非常艰难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其重要性。之前,美国和欧盟各自都没有足够的产能,这让他们的半导体行业极具脆弱性和依赖性。     鉴于疫情期间涌现的对半导体的大量需求,美国推出了《芯片和科学法案》。该法案的初衷是旨在刺激对其国内半导体制造能力的投资,加强供应链和国家安全。     2022年8月初,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生效了该法案,提供527亿美元用于刺激美国半导体研发、制造和人力发展。该法案的目标是提高美国国内半导体制造水平,并最终减少对亚洲生产的依赖。目前,该法案已经产生了实质的影响。     SIA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自2020年5月以来,美国各地已宣布了40多个新的半导体生态系统项目,包括新的晶圆厂、现有工厂的扩建,以及为半导体行业供应和生产材料和设备的设施建设项目。     这些项目分布在美国的16个州,私有投资价值总共近2000亿美元,同时也将创造约40000个新的高质量工作岗位。 此外,材料、化学品和设备的供应商也在对晶圆厂建设的增加进行应对。提供晶圆、高纯度化学品、半导体制造设备和特种气体的企业也宣布了一些投资设施的计划,如ASML、Hemlock Semiconductor、SK Siltron CSS、EMD         Electronics、Edwards Vacuum和Globalwafer等公司,以支持不断增长的美国国内制造能力。总的来说,这些官宣了的项目在未来10年的价值达90亿美元,将带来4971个新的工作岗位。     欧盟的对等法案也于2022年初推出,但直到现在,它才获得欧盟各机构的批准。2023年4月, 欧洲 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就加强欧洲半导体生态系统达成了一项临时政治协议,即众所周知的《欧盟 芯片法案 》。     《欧盟芯片法案》预计将为发展欧洲工业基地创造条件,到2030年,该基地可以使欧盟在半导体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翻番,从10%达到至少20%。然而,这个数字一直存在争议。     表面来看,这两个法案似乎大同小异。他们都有类似的目标,旨在为各自的地区创造更好的基础,并将提供差不多的资助资金。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的主要区别似乎只是语义和措辞。但如果往深了看则不然。     针锋相对,目标相似,预算不同     提高供应链弹性,以及从国家安全角度防范中国的发展,是美国芯片法案的两个主要目标。而《欧盟芯片法案》在寻求加强其供应链弹性的同时,还要维护欧洲主权和战略的独立性。不久前,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发布了一份报告,直接比较了欧盟和美国芯片法案的不同关键要素,那这两项法案是如何一争高低的呢?     先从资金方面来看,这两项法案似乎确实具有可比性。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为半导体行业提供了527亿美元资金,而欧盟将调动430亿欧元资金。“调动”是一个关键词。欧盟没有通过《芯片法案》来提供额外的“新资金”,因为这笔资金将部分来自现有的欧盟资助计划。     还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芯片法案中的527亿美元将严格用于半导体制造、研发和人力发展。另据麦肯锡公司指出,另外还有24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可用于芯片生产。     美国和欧盟想要通过芯片方案实现的目标都类似——在产能方面,实现市场份额基本上翻一番。然而,他们在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的资金方面却存在巨大差异。     此外,与欧盟芯片法案不同的是,美国芯片法案提供税收优惠,以鼓励投资和制造业。在美国,对半导体生产设备和设施的投资将有可能获得25%的税收抵免。     更广泛的资金来源     与主要为“一流设施”项目提供资金的《欧盟芯片法案》不同,《美国芯片法案》没有这样的限制。《美国芯片法案》通常更多的是补贴晶圆厂的建设、现代化和扩张。正如BDI所指出的,欧洲将对第二、第三和第四类设施提供财政支持,而其它领域的投资将只能来自公司,这将降低欧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除此之外,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为“成熟半导体”特别提供了20亿美元的预算,而欧洲则没有为成熟半导体提供特别的财政支持。事实上,这正是欧洲所缺乏的。     BIS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67%的欧洲半导体行业需要大于90nm的半导体,对22nm至65nm尺寸的半导体需求为21%,22nm至7nm尺寸的需求为7%,对小于7nm的半导体的需求仅为5%。”     人才     《美国芯片法案》也向“美国芯片人力和教育基金”拨款了2亿美元。这笔钱是为了解决半导体行业持续缺乏熟练工人的问题。     而《欧盟芯片法案》指出,它将解决熟练人才短缺的问题,还要吸引新人才,并支持熟练人才的培养,但没有明确的资金支持框架。     具有附加条件的补贴     美国芯片法案非常明确,任何依据该法案获得资金或使用税收抵免的公司都必须同意在10年内不扩大在中国大陆或任何其他“受关注国家”的半导体制造。如果出现违规行为,公司有义务偿还已经获得的补贴。相比之下,欧盟芯片法案并不要求寻求资金补贴的公司做出此类承诺。然而,在发生经济危机时,可能还是需要出口许可证。     总之,直接比较这两个法案不太容易,即使它们的目标相似,但它们的资金水平和涉及的范围都大为不同。每一个法案的成功都将取决于其吸引投资、促进创新和创建能够满足未来需求的可持续半导体产业的能力。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欧盟芯片法案》和《美国芯片法案》之间最关键的区别在于资金。如前所述,这两个法案具有相似的目标,美国的目标是取得全球芯片产能的30%份额,欧盟设定的目标则是20%,使两个地区目前产能的市场份额翻番。然而,美国是通过提供新的资金来实现其目标,而《欧盟芯片法案》中的资金主要来自现有的欧盟资助计划(如IPCEI II)、成员国的资金和企业的可能投资。在欧盟计划调动的430亿欧元中,只有33亿欧元来自欧盟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