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矫正DC衰老强化CD4+T细胞根除肿瘤》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15
  • 2024年6月12日,波士顿儿童医院Jonathan C. Kagan通讯在Cell发表题为Correction of age-associated defects in dendritic cells enables CD4+ T cells to eradicate tumors的文章,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来纠正DC中与年龄相关的缺陷,从而能够在老年人中诱导有效的抗肿瘤CD4+T细胞反应。

    研究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在治疗年轻人癌症方面非常成功,但在根除老年小鼠肿瘤方面无效。这一失败归因于两个主要的年龄相关缺陷:幼稚CD8+T细胞的丰度降低和DC的迁移活性受损。为了克服这些障碍,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独特的疫苗佐剂,被称为“DC超激活剂(DC hyperactivator)”,可以有效纠正老年DC的迁移缺陷。含有肿瘤抗原和DC超活化剂的疫苗诱导了具有细胞裂解活性的T辅助型1(TH1)CD4+T细胞的产生,从而在老年小鼠中驱动了强大的抗肿瘤免疫。这些细胞毒性CD4+T细胞表现出独特的转录谱,其特征是与效应记忆表型、TH1反应和细胞毒性程序相关的基因上调。功能测定证实,来自免疫接种的老年小鼠的CD4+T细胞能够直接杀死肿瘤细胞,而在年轻小鼠中没有观察到这种能力。

    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NLRP3炎症小体、IL-1β和CCR7介导的DC迁移在介导老年小鼠抗肿瘤免疫中的关键作用。这些途径的基因敲除消除了DC超活化疫苗的保护作用,强调了它们在诱导强效T细胞反应中的重要性。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虽然CD8+T细胞是年轻小鼠肿瘤排斥反应的主要原因,但老年小鼠的抗肿瘤反应是由细胞毒性CD4+T细胞驱动的。抗肿瘤免疫机制的这种年龄依赖性转变凸显了定制免疫治疗方法以应对衰老免疫系统面临的独特挑战的重要性。

    除了纠正DC中与年龄相关的缺陷外,DC超活化剂还在年轻小鼠中诱导TH1偏倚的CD4+T细胞反应。这些反应的特征是IFNγ的产生增强,TH2相关细胞因子如IL-10、IL-4和IL-13的分泌减少。重要的是,DC超活化剂以NLRP3依赖的方式加速记忆性CD4+TH1细胞的分化,导致产生持续一年以上的长寿命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并有效消除老年小鼠的肿瘤。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还证明了DC超激活因子的转化潜力,显示了它们在源自老年人的DC中纠正年龄相关缺陷和诱导NLRP3依赖性TH1偏向反应的能力。这些发现表明,此研究的发现可能适用于开发新的免疫治疗方法,治疗癌症和其他与年龄相关的人类疾病。

    总的来说,这项开创性的研究强调了考虑年龄特异性免疫细胞缺陷并相应调整免疫治疗方法的重要性。而老年人在临床试验中的代表性历来不足,而且往往无法对现有的免疫疗法做出反应,通过纠正DC中与年龄相关的缺陷并利用CD4+T细胞的细胞毒性潜力,研究人员为开发针对老年人的有效癌症免疫疗法开辟了令人兴奋的途径。

相关报告
  • 《Cell | ITPRIPL1通过结合CD3ε阻碍T细胞激活并促进肿瘤入侵》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18
    • 2024年4月12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许杰课题组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ITPRIPL1 binds CD3ε to impede T-cell activation and enable tumor immune evasion的文章,发现CD3的首个配体CD3L1(或 ITPRIPL1),并揭示CD3L1在肿瘤免疫逃逸与睾丸免疫豁免中的关键作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的出现为临床肿瘤治疗带来深刻变革,但仍有大量患者对现有免疫治疗响应不佳,因此寻找有效的免疫治疗新靶点已成为全球学者十分重视的关键问题。在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过程中,T细胞受体(TCR)-CD3复合体扮演着核心且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往的研究多聚焦于MHC这个激动型配体对TCR/CD3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工程化改造TCR/CD3的抗肿瘤疗法,包括TCR-T、CAR-T等药物。然而,关于TCR/CD3天然抑制型配体的研究罕有报道。 许杰团队最初关注到CD3L1这个功能从未被研究过的基因,首先是因为CD3L1与PD-L1在肿瘤中的表达呈现互斥,且CD3L1在PD-1/PD-L1阻断缺乏响应的肿瘤中高表达。与PD-L1表达在免疫豁免器官胎盘类似,CD3L1在另一种免疫豁免器官睾丸中表现出特异性的高表达。作者通过单细胞测序发现CD3L1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进一步观察到小鼠被敲除CD3L1后睾丸出现显著的自身免疫反应,且肿瘤细胞缺失CD3L1的表达后被T细胞有效地杀伤,这些结果提示CD3L1可能通过抑制T细胞维持睾丸的免疫豁免和肿瘤免疫逃逸。 作者发现CD3L1与CD3E存在直接的物理结合,并通过后者产生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在分子机制层面,CD3L1与CD3ε受体结合后,能够导致Nck持续结合到CD3ε的胞内域,这竞争性地抑制了Zap70的招募和磷酸化,从而在T细胞激活的初始阶段即“信号1”阶段抑制T细胞的激活,这与既往已知的PD-1/PD-L1等免疫检查点通路作用在T细胞激活中后期即“信号2”不同。在既往对TCR/CD3受体复合物的研究中,通常认为仅TCR是受体,接受配体MHC的激活信号;而CD3因缺少天然配体而不被认为是受体,其工作方式仅是传递TCR的激活信号。本研究首次揭示了CD3天然配体的存在,这意味着TCR/CD3受体复合物的“主从关系”可能被改写,从以TCR为受体的“单极”调控方式,变为TCR和CD3都可以接受天然配体信号的“双极”工作方式。这个突破性的发现可能对肿瘤免疫药物的开发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基于对CD3L1: CD3免疫检查点信号轴的发现,许杰团队开发了全新一类的检查点抑制剂CD3L1抗体,通过建立多个小鼠肿瘤模型,验证了CD3L1抗体在体内激活T细胞并抑制肿瘤生长的显著作用。为了进一步验证其治疗潜力,团队还将其应用于宠物自发肿瘤的治疗中。鉴于PD-1抗体在宠物肿瘤治疗中取得的显著疗效,这为CD3L1抗体在人类肿瘤治疗中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今后抗肿瘤药物的转化医学研究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CD3L1抗体治疗肿瘤的临床试验已经顺利获得美国FDA和中国NMPA的新药临床研究(IND)许可,正处于I期临床研究阶段。CD3L1抗体用于治疗多种晚期实体肿瘤的临床试验正在招募受试患者,可以先进行靶点表达检测评估。
  • 《人体粘膜肥大细胞能够捕获HIV-1病毒并调节CD4+T细胞的转染》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门佩璇
    • 发布时间:2016-01-14
    • 胃肠粘膜是HIV-1病毒入侵和增殖的主要位点,HIV-1在细胞间的传播是病毒粘膜传播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部位,如皮肤、胃肠道和生殖道粘膜等,是病毒早期入侵机体的主要靶点。近年来,肥大细胞在抵御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入侵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有研究表明,肥大细胞在HIV感染女性的生殖器粘膜上密度显著增加。肠道肥大细胞表达有多种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可对抗各种病毒、寄生虫和细菌感染。然而,肥大细胞在HIV-1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 日前,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王建华课题组的研究者联合中国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省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美国美国Tulane灵长类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开展研究,揭示了HIV-1黏膜感染(性传播)的新机制。研究结果已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上。 研究从结肠癌旁组织黏膜中分离肥大细胞,发现其表达着多种HIV-1受体或辅佐受体,可被HIV-1直接感染;更为重要的是,肥大细胞还能表达C-型凝集素分子DC-SIGN、整合素α4β7及硫酸肝素等,作为HAF(HIV attachment factor)结合HIV-1,将捕捉到的感染性病毒颗粒传播给CD4+T细胞,从而扩大HIV-1病毒感染。 该研究结果揭示了肠道粘膜肥大细胞在HIV-1传播中的潜在作用和分子机制,为制定相应的HIV-1黏膜感染阻断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基金委及科技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