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正式启用》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6-20
  • 日前,由中国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联合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得州农工大学共同建设的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城正式启用。

    “这是海洋国家实验室海外协同创新基地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主任吴立新说,该实验室将汇聚三家机构的专业优势,打造开放共享的全球高分地球系统预测平台,聚焦研发新一代高分辨率多尺度地球系统模拟与预测框架,大力推进地球系统科学及相关预测,有效推动高分辨率海洋与地球系统模型的革新发展,为科学应对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持。

    联合打造应对气候变化高端平台

    气候变异正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全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依托超高性能计算机和地球气候系统模式,准确、精细地预测未来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前沿科技课题。

    2017年11月16日,三家科研机构正式签约共建。经过一年多紧锣密鼓筹备,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正式启用。

    据介绍,这三家共建机构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都是世界顶尖水平。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是我国海洋领域唯一获批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该实验室正在大力实施“透明海洋”工程,目前具有全球海洋研究领域最快的计算平台以及最大的区域海洋观测系统。美国得州农工大学在海洋科学领域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全球大洋综合发现计划总部所在地。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得州农工大学副校长马克·巴尔托说,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启用后将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深入开展联合研究,增强世界范围内对地球系统内部多尺度相互作用的科学认识。希望该平台能成为全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高端科技创新平台。

    提高极端天气预测精准度

    “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将有效整合三家共建机构在海洋科研与计算方面的专业优势。建成后,将提供区域尺度上的气候信息,为科学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的支撑。”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气候与全球动力学实验室主任让·弗朗索瓦·拉马克表示。

    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启用后,将充分利用全球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发展高分辨率乃至超高分辨率的地球气候系统模式,引领地球气候系统模式的发展。同时将以1900年为坐标零点,利用高性能计算机对20世纪以及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进行大样本、高分辨率的模拟及预测,提高人类对台风、洪涝、旱灾等极端天气的预测精准度。

    目前,全球气候预测模式在大气的分辨率约为200公里,海洋约为100公里;而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在未来1—3年内打造的气候系统模式,在大气中的分辨率约25公里,在海洋中的分辨率约10公里,而在未来的5—10年内将实现在大气与海洋中的分辨率均为3公里。届时,对气旋等现象的直接模拟将更加准确直观。

    美国得州农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黛比·托马斯说,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启用后,将提高世界各国对全球气候变化风险及影响的认识,为科学应对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贡献治理方案,同时也将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

    为海洋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全球分布式协同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进行前沿科技攻关,已经不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第一次。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潘克厚介绍,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运行近4年来,一直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全球合作。

    目前,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发组织共建的“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已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正式投入运行,一批原创性成果相继诞生,部分成果被认为是海洋气候研究里程碑式的进展,同时正在积极推动南大洋全球观测计划;与俄罗斯科学院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共建的“北极联合研究中心”已签约;与欧盟共建的联合实验室也在筹备中。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通过构建全球海洋协同创新网络,联合发起全球海洋科研大计划,协同构建全球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体系,为未来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治理、可持续发展等领域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吴立新说。

相关报告
  • 《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正式启用 气候变化预测将更精准》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6-21
    • 日前,由中国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联合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得州农工大学共同建设的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城正式启用。   “这是海洋国家实验室海外协同创新基地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主任吴立新说,该实验室将汇聚三家机构的专业优势,打造开放共享的全球高分地球系统预测平台,聚焦研发新一代高分辨率多尺度地球系统模拟与预测框架,大力推进地球系统科学及相关预测,有效推动高分辨率海洋与地球系统模型的革新发展,为科学应对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持。   联合打造应对气候变化高端平台   气候变异正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全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依托超高性能计算机和地球气候系统模式,准确、精细地预测未来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前沿科技课题。   2017年11月16日,三家科研机构正式签约共建。经过一年多紧锣密鼓筹备,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正式启用。   据介绍,这三家共建机构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都是世界顶尖水平。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是我国海洋领域唯一获批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该实验室正在大力实施“透明海洋”工程,目前具有全球海洋研究领域最快的计算平台以及最大的区域海洋观测系统。美国得州农工大学在海洋科学领域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全球大洋综合发现计划总部所在地。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得州农工大学副校长马克·巴尔托说,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启用后将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深入开展联合研究,增强世界范围内对地球系统内部多尺度相互作用的科学认识。希望该平台能成为全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高端科技创新平台。   提高极端天气预测精准度   “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将有效整合三家共建机构在海洋科研与计算方面的专业优势。建成后,将提供区域尺度上的气候信息,为科学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的支撑。”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气候与全球动力学实验室主任让·弗朗索瓦·拉马克表示。   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启用后,将充分利用全球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发展高分辨率乃至超高分辨率的地球气候系统模式,引领地球气候系统模式的发展。同时将以1900年为坐标零点,利用高性能计算机对20世纪以及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进行大样本、高分辨率的模拟及预测,提高人类对台风、洪涝、旱灾等极端天气的预测精准度。   目前,全球气候预测模式在大气的分辨率约为200公里,海洋约为100公里;而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在未来1—3年内打造的气候系统模式,在大气中的分辨率约25公里,在海洋中的分辨率约10公里,而在未来的5—10年内将实现在大气与海洋中的分辨率均为3公里。届时,对气旋等现象的直接模拟将更加准确直观。   美国得州农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黛比·托马斯说,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启用后,将提高世界各国对全球气候变化风险及影响的认识,为科学应对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贡献治理方案,同时也将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   为海洋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全球分布式协同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进行前沿科技攻关,已经不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第一次。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潘克厚介绍,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运行近4年来,一直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全球合作。   目前,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发组织共建的“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已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正式投入运行,一批原创性成果相继诞生,部分成果被认为是海洋气候研究里程碑式的进展,同时正在积极推动南大洋全球观测计划;与俄罗斯科学院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共建的“北极联合研究中心”已签约;与欧盟共建的联合实验室也在筹备中。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通过构建全球海洋协同创新网络,联合发起全球海洋科研大计划,协同构建全球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体系,为未来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治理、可持续发展等领域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吴立新说。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19日 07 版)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0-17
    • 近日,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卓越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 “筑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教授、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张绍晴教授首席领导和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多位专家学者主导参与的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高分辨率(10公里海洋+25公里大气)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成功实现在国产众核“神威·太湖之光”机器上的算法改造和优化,这也标志着我国新型国产众核超算已完全具备与传统“多核同构”相同的大规模科学计算能力。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发展面临的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通过对地球表面多圈层流体运动方程在超级计算机上进行离散编程形成的地球系统模式,可以对地球表面的气候状态进行数值模拟;用人类观测系统初始化后地球系统模式可以预报预测未来气候状态的演变。地球系统模式是地球气候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地球系统模式中离散流体单元的大小,即分辨率,直接决定了它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能力和代表性;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的研发又直接受超级计算机(简称“超算”)能力的制约。传统计算机核芯架构的高能耗限制了超算性能的提升,用于大规模科学计算的超算发展已到了一个瓶颈阶段。我国自主设计生产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算系统采用“众核异构”设计理念,芯片内部包含主核和从核两种核心架构,在大规模提升运算能力的同时,能合理控制系统能耗,符合当今节能减排科技发展的世界潮流。但主从核融合的异构芯片,给以包含数据依赖循环体为基本特征的科学计算带来极大的算法设计挑战。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iHESP)、中国海洋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等多家单位的联合研究团队历经三年的努力,完成了高分辨率(10公里海洋+25公里大气)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注:CESM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使用最广泛的地球系统模式之一)在“神威·太湖之光”机器上的算法改造和优化,以及近千年的稳定积分和结果科学验证。这标志着新型的国产众核超算已完全具备与传统“多核同构”相同的大规模科学计算能力。 10公里海洋+25公里大气的高分辨率通用地球系统模式由大气、陆地表面、海洋、海冰和河流径流等诸多模块组成,能够直接模拟热带气旋、海洋涡及锋面等中小尺度大气海洋极端现象,从而提高对全球气候变化更加精细化的理解,进而提升我们对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中这些现象变异的预测能力。与低分辨率模式相比,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模拟出的年均热带气旋数量大幅度地提升了与观测数据的匹配度;在1950-2018年期间,全球平均每年观测到的热带气旋约为82个,目前广为使用的低分辨率模式仅模拟出平均每年23个,而我们的高分辨率模拟结果是每年85个。此外,模式在“神威·太湖之光”机器上模拟的热带气旋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等低频气候现象的相关关系,以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气旋的地域变化性等,比低分变率模式模拟更符合理论预期,与客观世界中的观测表现更为一致。 地球系统科学正在实现从纯基础研究到基础研究与社会保障服务紧密结合的转变,为打造宜居地球作强有力的科学支撑和环境服务保障。这要求无论基础研究,还是环境保障的预警服务平台,都必须更关注高影响的中小尺度极端海洋大气现象,从机理揭示到过程再现都向更加精细化方向发展,模式的分辨率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在国产众核“神威·太湖之光”机器上的算法改造和优化成功,是一个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工作,为我国地球科学研究走高精度自主发展的道路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上述突破进展近期由地学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Geoscientific Model Development(地球科学模式研发)以“Optimizing High-Resolution 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 on a Heterogeneous Many-Core Supercomputing Platform”/“高分辨率通用地球系统模式在众核异构超级计算平台(神威·太湖之光)上的优化”为题在线报道,该成果由张绍晴教授领衔,清华大学付昊桓教授等来自国内多家合作单位的近50位研究者共同完成。 报道链接:https://gmd.copernicus.org/preprints/gmd-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