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将突破10万亿元》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10-11-29
  • 2010-11-13: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以年均20%多的速度持续增长,超过了“十一五”规划中预计的年均增长12%的发展速度;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1.5∶1;预计2010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将突破10万亿元,比“十五”末的2005年总量将增加2.5倍,呈现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
  • 原文来源:http://www.farmer.com.cn/news/jjsn/201011/t20101105_591295.htm
相关报告
  • 《我国GDP突破82万亿元大关》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3-05
    •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表了《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初步核算,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 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盛来运昨日表示,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迈上新台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质量效益实现新提高,创业创新蓬勃发展,新动能成长实现新突破。 具体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0%,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7%。 国新未来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光瑞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助力经济发展将更加强调有效性,即只有适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的技术才是有效的、高质量的技术,这些新动能既包括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也包括电力、石油、铁路等传统领域的提质增效以及农业的现代化。 徐光瑞表示,今年经济领域的改革重点和亮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国企改革,一方面要重点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领域发力,另一方面要加大战略重组、破产清算等处置“僵尸企业”的改革力度,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二是乡村振兴,聚焦农村“三权”分置制度改革,结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来看,主要是宅基地的“三权分置”制度,一方面有望明确赋予宅基地财产权,另一方面有望实现宅基地的资本化。三是房地产市场,主要是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 《我国新材料产业形成三大“热土” 预计明年总产值突破7万亿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09
    • 新材料产业是各国竞逐的焦点。在经济下行期间,这一领域的争夺更加激烈。我国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已经成长为这一领域发展的热土。 具体来看,受益于拥有多家重点科研院校及大型企业总部,环渤海地区成为科技创新资源集中地区,技术创新对产业推动明显,在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强优势,其中,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消息,2019年上海市新材料产业产值预计超过2500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年产值约为6500亿元,预计到2022年将突破1万亿元。 珠三角地区新材料产业以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在电子信息材料、改性工程塑料、陶瓷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强优势。而长三角地区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新兴化工等领域具有自身优势。 部分高端领域领先发达国家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已达到4.5万亿元。而据山西证券预计,到2021年有望突破7万亿元。 近日,华辉创富投资总经理袁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国内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需求提升较快,另一方面是政策引导有力,加大了人才和资金投入。 山西证券分析师程俊杰对记者表示,新材料产业中凝聚了大量知识要素和技术要素,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已呈现出产业初具规模、关键技术取得实质突破、区域集聚态势明显三个特点。 天眼查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经营范围中含有“新材料”的企业约19万家。按注册地来看,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福建省和上海市,其中31.46%的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 袁华明认为,当前国内新材料产业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三大聚集区,区域集群化态势正在凸显。“预计产业规模会从目前的4.5万亿元发展到2025年的10万亿元左右。目前,国内已经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百亿级新材料龙头企业。” 虽然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较快,但业界普遍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及市场竞争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 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刘有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产业创新的角度看,我国新材料产业在一些高端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甚至领先其他国家。但整体而言,与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新材料产业“领头羊”之间仍有差距,主要体现在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产能不足,核心技术和专业装备仍有较大依赖,科研体系建设和领军人才培养欠缺等方面。 业内人士提出三方面建议 近些年来,为加快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家相关部委和多地地方政府发布了多项支持政策。比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2019年6月30日发布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9年版)》,多次提及鼓励外资参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新材料产业方面,《目录》新增或修改了航空航天新材料、单晶硅、大硅片等条目。 一些省份也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支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规划,如山西省于2019年9月份发布了《山西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 袁华明认为,资金奖励和融资便利等产业扶持政策,降低了新材料企业发展的经营成本和风险,吸引更多资金进入新材料产业,客观上对产业龙头相对有利,也会带动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同时,吸引外商投资不仅可以满足国内新材料高端产品供给上的需要,长期还可以引导和带动国内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产品领域拓展。 至于是否需要对相关扶持政策予以改进,袁华明从三方面提出建议:首先,政策在推动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鼓励新材料产业向相关产业渗透应用等方面还有发力空间;其次,国内在半导体照明、稀土永磁材料、人工晶体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领域已经形成了市场竞争力,可以筛选出下一阶段重点推进的新材料领域,并在政策上加以体现,而不是所有领域都均衡发展;最后,一个国家的新材料产业竞争力最终会体现在企业的竞争力上,因此,需要从产业政策和资本市场角度,推动龙头企业继续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