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印发》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09-26
  • 2023年9月21日,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报道,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印发《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确定在已设立2个国家植物园的基础上,再遴选14个国家植物园候选园,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逐步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并加强与国家公园体系的统筹协同,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

    《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准入条件、主要任务等内容。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将突出国家代表性、科学系统性、社会公益性,坚持对植物类群系统收集、完整保存、高水平研究、可持续利用,统筹发挥迁地保护、科学研究、资源利用、科普宣教、园林园艺展示等多种功能作用,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家活植物迁地保护体系,为遏制野生植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有力支撑。

    按照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目标,到2025年将设立5个左右国家植物园,使7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5%以上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迁地保护,初步建立协同高效的国家植物园管理机制;到2035年,力争设立10个左右国家植物园,使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0%以上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迁地保护,基本覆盖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国家植物园体系。

    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综合考虑国家重大战略、主要气候类型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因素,打造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国家植物园体系,进一步构建迁地保护网络和科学研究平台,推进植物资源利用,建立健全科普宣教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园林园艺水平,大力弘扬国家植物园文化。

    据介绍,国家植物园的创建设立,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原则,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对确实无法达到设立要求的,不得设立为国家植物园;对评估不达标的,启动黄牌机制,通过公示公告、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整改不到位的要采取退出机制,确保高质量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

    我国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8万余种,横跨6个气候带、有8个主要植被类型。长期以来,我国共建设植物园近200个,迁地保护植物2.3万余种,约占我国本土植物种类的60%,在维护植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基因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去年,我国在北京和广州设立的两个国家植物园率先挂牌运行,为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本文内容转载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

    原文链接: http://www.forestry.gov.cn/lyj/1/lcdt/20230921/523729.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印发》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09-28
    • 2023年9月21日,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报道,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印发《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确定在已设立2个国家植物园的基础上,再遴选14个国家植物园候选园,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逐步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并加强与国家公园体系的统筹协同,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 《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准入条件、主要任务等内容。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将突出国家代表性、科学系统性、社会公益性,坚持对植物类群系统收集、完整保存、高水平研究、可持续利用,统筹发挥迁地保护、科学研究、资源利用、科普宣教、园林园艺展示等多种功能作用,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家活植物迁地保护体系,为遏制野生植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有力支撑。 按照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目标,到2025年将设立5个左右国家植物园,使7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5%以上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迁地保护,初步建立协同高效的国家植物园管理机制;到2035年,力争设立10个左右国家植物园,使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0%以上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迁地保护,基本覆盖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国家植物园体系。 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综合考虑国家重大战略、主要气候类型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因素,打造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国家植物园体系,进一步构建迁地保护网络和科学研究平台,推进植物资源利用,建立健全科普宣教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园林园艺水平,大力弘扬国家植物园文化。 据介绍,国家植物园的创建设立,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原则,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对确实无法达到设立要求的,不得设立为国家植物园;对评估不达标的,启动黄牌机制,通过公示公告、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整改不到位的要采取退出机制,确保高质量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 我国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8万余种,横跨6个气候带、有8个主要植被类型。长期以来,我国共建设植物园近200个,迁地保护植物2.3万余种,约占我国本土植物种类的60%,在维护植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基因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去年,我国在北京和广州设立的两个国家植物园率先挂牌运行,为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本文内容转载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 原文链接: http://www.forestry.gov.cn/lyj/1/lcdt/20230921/523729.html
  • 《版纳植物园发现中国龙脑香科植物新记录种——盈江柳安》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3-07-11
    •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与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联合开展植被与重点物种调查。高级工程师李剑武带队的一组人员发现了一株枝头挂满球状果实的高大乔木。经版纳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组组长谭运洪鉴定,该物种为Parashorea buchananii (C.E.C.Fisch.) Symington,系我国首次发现的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柳安属新记录植物,与明星物种望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 Hsie Wang)同属,并以其国内发现地被赋予中文名——盈江柳安。这一发现使国内龙脑香科植物原生种类由原来的5属11种增加到12种。   盈江柳安为龙脑香科柳安属,高大常绿乔木,树体高35-50米,胸径超1.3米,为珍贵用材树种和热带雨林建群种。最早的标本由Buchanan于1912年9月采集于缅甸密支那,1925年11月Parkinson再次在该区域采集到。两次采集均为花期标本,但此后近100年间再无采集记录。此次在盈江发现是我国首次记录。盈江柳安是近年来国内龙脑香科植物研究的重要发现,具有颇高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野外调查显示,目前盈江柳安在国内仅于盈江一带有零星分布,只发现一个居群,数量极少。   国际学者将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植物作为识别热带雨林的依据。作为热带雨林的旗舰物种,龙脑香科植物在维持群落稳定及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版纳植物园自建园以来便开展龙脑香科植物引种保育工作。2020年版纳植物园牵头成立全球龙脑香科植物保护联盟,现已引种保存除西藏坡垒和西藏青梅外的所有国产种,从东南亚及南亚国家引种53种。版纳植物园是国内收集保存龙脑香科植物种类最多、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植物园。   此次盈江柳安的发现地位于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内以云南娑罗双(Shorea assamica Dyer)为代表的热带雨林群落面积达2655.6 hm2,是我国大陆面积最大的龙脑香热带雨林群落,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纬度最北的龙脑香热带雨林分布区。   目前,考察团队已对盈江柳安进行种子收集,分别在版纳植物园和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育苗,下一步将进行种群扩繁、回归和保护等工作。      编译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304/t20230407_48833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