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放大镜】中国农科院加工所张德权研究员:物理场辅助植物多酚腌制:同时抑制烤牛排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和杂环胺的综合策略,并保持质量属性》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8-29
  • 中国农科院加工所张德权研究员:物理场辅助植物多酚腌制:同时抑制烤牛排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和杂环胺的综合策略,并保持质量属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张德权研究员(通讯作者)在国际食品TOP期刊《Food Control》(JCR/中国科学院一区,IF=6.3)上发表题为“Physical field-assisted plant polyphenol marination: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for simultaneous inhibition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nd heterocyclic amines in roast steak with maintained quality attributes”的研究性论文。加工所中比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李明宇为第一作者。 研究背景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是一类异质性物质,由还原糖的羰基基团或脂质氧化产物与蛋白质、肽、脂肪胺类化合物和核酸中的游离氨基基团在美拉德反应的晚期阶段发生反应形成。根据其来源,AGEs 分为内源性 AGEs 和食源性 AGEs。虽然短期摄入食源性 AGEs可能不会显著影响其在体内的水平,但长期摄入与体内 AGEs 的增加有关,其促进氧化应激和炎症。研究表明,体内 AGEs 的积累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过敏性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包括哮喘和食物过敏。杂环胺(HAs)是由肌酸酐、氨基酸和糖在高温下通过美拉德反应形成的芳香族化合物。食源性HAs通过肝脏进入体循环,主要通过活化和肝脏解毒进行代谢,残留代谢物可以积聚在全身的各个组织中。流行病学和临床证据表明,高水平的 HAs 会诱导 DNA 加合物形成、氧化应激和炎症,可能导致严重的器官损伤和神经毒性。值得注意的是,高温加工食品,特别是肉类、鱼类、高糖食物和加工坚果,是膳食AGEs和HAs的主要来源。与低温或高湿环境的烹饪方法(如蒸煮)相比,烧烤、油炸和烘烤等高温烹饪方法更容易促进这些美拉德反应伴生危害物的形成。鉴于肉制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消费,以及高温烤制过程中可形成的高含量AGEs和HAs,有效控制这些美拉德反应伴生危害物的形成对于确保烤肉安全和维护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多酚以其强大的生物活性而闻名,是我们饮食中的主要抗氧化剂。除了功能特性之外,研究表明,绿原酸和表儿茶素这两种流行的多酚可显著抑制炭烤羊肉中 HAs 形成,其中表儿茶素比绿原酸更有效。在大鼠实验中,表儿茶素还被证明可以通过减少 AGEs 负荷来改善 AGEs 诱导的视网膜血管细胞损伤。此外,迷迭香提取物、葡萄籽提取物和茶多酚以及一些多酚单体,如表儿茶素、姜黄素、白藜芦醇、橙皮素和山奈酚等已被证明可以抑制AGEs或HAs的形成。然而,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抑制单一美拉德反应伴生危害物上,同时控制AGEs和HAs形成的综合策略仍然不足。鉴于真实食品系统的复杂性,尤其是热加工肉制品中多种有害化合物前体共存可能引发的复杂化学反应,单一的抑制策略不足以同时满足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双重需求。 随着社会对环境和食品成分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一些“绿色”食品加工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食品行业。超声波(US)辅助腌制是一种非热处理技术,利用超声波通过空化和机械效应加速腌料渗透到肉中,提高腌制效率。静电场(EF)辅助腌制是一种新型的腌制技术,它利用电场的作用改变肉中离子的迁移,促进腌料扩散到肉中,提高腌制率。脉动真空滚揉(PVT)腌制是在真空和大气压交替变化的状态下进行的一种传质过程,通过压力梯度使物料内部气液渗出,为腌料的渗透留出空间,提高腌料的渗透率. 研究表明,共腌制技术在抑制美拉德反应伴生危害物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例如,脉冲超声辅助提取藏红花素显著增强了对AGEs的抑制作用,亲水胶体和超声联合处理显著增强了对炸薯条中丙烯酰胺和5-羟甲基糠醛的抑制作用。此外,研究发现,在减少炭烤牛肉块中多环芳烃形成方面,使用脉冲变压辅助低浓度表儿茶素腌制比单独使用表儿茶素腌制更有效。然而,物理场辅助植物多酚协同抑制AGEs和HAs形成的系统研究仍有所欠缺。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表儿茶素、姜黄素、白藜芦醇、迷迭香酸、橙皮素和山奈酚这 6 种多酚对烤牛排中 AGEs 和 HAs 的抑制效果,并进一步研究 US 、 EF 和 PVT 3 种物理场技术如何增强这种抑制效果。通过测定烹饪损失、水分流动性和分布、色泽及风味等理化指标,结合对嫩度、多汁度、风味及整体喜好度的感官评价,全面分析了不同物理场辅助植物多酚腌制对烤牛排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不仅揭示了感官、持水力、色泽和风味与 AGEs 和 HAs 形成之间的潜在联系,还为开发更健康、更安全的肉制品加工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有助于推动肉类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系统揭示了表儿茶素与超声联合处理(EC-US)对烤牛排中 AGEs 和 HAs 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牛排品质的调控效果。实验结果显示,EC-US处理显著提高了AGEs和HAs的抑制率,达到69.8%。在品质方面,EC-US处理有效降低了牛排的烹饪损失、褐变和苦味,同时显著提高了持水力、色泽、嫩度和多汁性。尽管总挥发性化合物有所减少,但消费者对风味质量的适口性评分表明,经过EC-US处理的烤牛排风味表现良好,与特征挥发性成分(如草蒿脑和反式肉桂醛)对消费者接受度的强相关性相一致。 综上, EC-US 腌制技术在抑制烤牛排中 AGEs 和 HAs 形成方面表现最优,同时显著改善了牛排的理化指标和感官品质。该方法具有成本可控、安全可靠且可能提高消费者接受度的工业应用潜力。未来研究将通过微观结构分析、 EC 在组织中的通透性测定,以及对美拉德反应前体和中间体变化的量化,进一步验证机制并提升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图文赏析 图1.牛排处理过程示意图 图2. 不同腌制方式对烤牛排中美拉德反应伴生危害物形成与品质特性的影响 图3.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与消费者适口性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参考文献:Li, M., Wei, W., Chen, C., Zhang, Z., Zhang, C., Wang, Z., ... & Zhang, D. (2025). Physical field-assisted plant polyphenol marination: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for simultaneous inhibition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nd heterocyclic amines in roast steak with maintained quality attributes. Food Control, 111651.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oodcont.2025.111651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DQxNjM3MQ==&mid=2247629175&idx=2&sn=54da1860105fdd0b8f97cf3f84108c3c&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食品放大镜】中国农科院加工所肉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创新团队张德权研究员、张春江研究员:缓解预熟制牛肉的风味逸散:冷冻过程的关键作用》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5-07
    • 中国农科院加工所肉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创新团队张德权研究员、张春江研究员:缓解预熟制牛肉的风味逸散:冷冻过程的关键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张德权团队张春江研究员(通讯作者)在国际食品TOP期刊《Food Chemistry》(JCR/中国科学院一区,IF=8.5)上发表题为“Reducing flavor loss in precooked beef: The critical role of freezing processes”的研究性论文。加工所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联合博士研究生王海洁为第一作者。  研究背景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对食品的便利性、品质以及多样化选择需求的与日俱增,工业化预制菜肴产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其中,肉类菜肴在中国市场上脱颖而出,成为备受瞩目的重要品类。然而,肉类菜肴的工业化进程正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风味逸散。这一问题可能导致肉类菜肴在加工、储存以及复热的整个过程中,风味品质降低,进而对预制肉类菜肴的品质及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产生不利影响。  研究表明,导致风味逸散的原因有很多,涵盖了加工过程中的酶促反应、脂质氧化、蛋白质变性以及挥发性化合物的损失等诸多因素。预制肉类菜肴的工业化加工流程复杂,包括预制(如腌制、滚揉和预煮)、包装、冷冻/冷却等诸多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冷冻过程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现制菜肴不同,大多数预制肉类菜肴为了确保安全、延长保质期需要经过冷冻处理。然而,目前对于冷冻环节对风味品质的潜在影响,特别是其对风味保持和释放的作用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众所周知,冷冻会导致肌肉结构的一系列改变。肌原纤维蛋白(MPs)作为肌肉组织的主要构成成分,对于维持肉的质地及功能特性至关重要。此外,蛋白质还具备独特的风味吸附能力,能够与挥发性化合物结合,从而影响对风味的感知。然而,在冷冻过程中,蛋白质结构可能会遭到破坏,进而干扰其与挥发性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风味品质的降低。热加工-冷处理两个连续过程导致的两种变性相互交织,共同对肉制品中蛋白质的功能特性产生影响,而这一影响可能波及关键风味的保留。目前,冷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冷鲜肉方面,但其如何影响工业化肉类菜肴的风味品质及其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清晰。 本研究从关键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鉴定工作入手,通过宏观和分子两个层面的深入分析,最终借助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重点关注不同冷冻方式对于调控预熟制牛肉风味品质的潜在机制,并且确定冷冻过程在整个体系中作为调控风味关键环节的地位。本研究致力于填补预制菜在预熟制 - 冷冻阶段风味调控方面的空白,旨在为优化冷冻参数以减少风味损失和增强风味保持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为肉类菜肴的工业化生产注入新的活力。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聚焦于不同冷冻处理对预熟制牛肉风味轮廓的影响,同时评估了质地、水分和蛋白质的变化情况。通过结合分子对接与多变量统计分析,阐释了其背后的潜在调控机制。研究发现,1-辛烯-3-醇、壬醛和2-戊基呋喃是构成预熟制牛肉风味轮廓的关键挥发性化合物,且三者在不同的冷冻方法处理中呈现出显著差异。不同冷冻方法通过影响蛋白质结构完整性以及蛋白质与风味的非共价相互作用显著影响风味保持。在所评估的冷冻方法中,快速冷冻(QF)在蛋白质保护和风味保持之间达到了最优平衡。本研究有力地证实了冷冻过程在肉类菜肴工业化加工中对风味品质保持的关键作用。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5.144420
  • 《【食品放大镜】中国农科院加工所张德权研究员、李欣研究员:乳酸在肉中除调控pH以外的新功能:关于乳酸化及其对肉品代谢的影响研究》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6-16
    • 中国农科院加工所张德权研究员、李欣研究员:乳酸在肉中除调控pH以外的新功能:关于乳酸化及其对肉品代谢的影响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张德权研究员、李欣研究员(通讯作者)在国际食品TOP期刊《Food Chemistry》(JCR/中国科学院一区,IF=8.5)上发表题为“The role of lactate in meat beyond pH regulation: A study on lactyl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meat metabolism”的研究性论文。加工所2023级博士研究生刘翔飞为第一作者。 研究背景 宰后肌肉组织中复杂且相互关联的生理生化反应决定肉品质。动物屠宰后,血液循环终止导致缺氧环境,使肌肉细胞的能量代谢途径逐渐从依赖线粒体的有氧氧化,转向以糖酵解为主导的无氧供能模式。乳酸作为糖酵解的终末代谢产物,在宰后肌肉组织内持续生成并积累。研究表明,乳酸可能不仅仅是代谢产物,而是具有多重生理与生化功能的活性代谢物。肉品科学领域已有研究多关注乳酸在降低肌肉pH值方面的作用并据此探索应用策略。此外,研究表明乳酸可能作为内源性代谢调节信号分子,影响包括糖酵解和有氧代谢在内的代谢途径,提示其在宰后肌肉中可能扮演多功能代谢调节剂的角色。从法规角度看,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也将乳酸列为公认安全物质(GRAS),允许其作为食品配料使用。 跨学科研究拓展了对乳酸生理功能的认识,普遍认同其三重作用:1)作为能量代谢底物(如心、脑组织);2)作为糖异生前体;3)作为细胞信号分子。值得注意的是,新近发现的蛋白质乳酸化修饰(发生在赖氨酸残基,分酶促和非酶促途径),为理解乳酸功能提供了新视角。初步证据显示乳酸化涉及染色质结构调控、代谢重编程及细胞信号通路调节。这表明在宰后肌肉中,乳酸除传统代谢功能外,还可能通过乳酸化机制修饰功能蛋白,进而影响关键生化过程。已知其他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TMs)可调控宰后肌肉代谢并关联肉品质,但乳酸化作为一种新兴PTM,其在宰后肌肉中的存在程度、发生规律、靶蛋白特异性、功能调控机制,目前认知仍非常有限。 本研究致力于探索乳酸在宰后肌肉中的新功能,着重关注乳酸化修饰的发生与潜在意义。据现有文献检索,本研究可能是首次在肉类科学领域系统考察乳酸化现象及其背后的潜在意义,有望为理解乳酸在肉品质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结论与展望 乳酸化修饰存在于宰后肌肉组织中,且可通过添加外源乳酸盐使乳酸化水平增强。乳酸化修饰水平的改变可能与肌肉收缩调节、能量代谢动态及细胞死亡途径等若干生物过程关联。进一步发现,添加外源乳酸盐显著影响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等关键糖酵解酶活性,并显著降低细胞凋亡酶Caspase 3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总蛋白乳酸化水平与磷酸果糖激酶、乳酸脱氢酶及Caspase 3的活性之间显著相关。上述结果为探索乳酸调控宰后肌肉生化过程的机制,尤其是深入解析特定蛋白质乳酸化修饰对特定生化通路间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