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合成纳米钻石!为生物成像、量子计算领域开辟了新道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07
  • 科学家们对钻石很感兴趣——不是用来装饰珠宝的那种,而是比人类头发还细的微小种类。这些所谓的“纳米钻石”几乎完全由碳构成。但是,通过将其他元素引入纳米金刚石的晶格(一种被称为“掺杂”的方法),研究人员可以得到在医学研究、计算等领域有用的特征。在2019年5月3日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篇论文中,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U.S.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和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可以利用极高的压力和温度来掺杂纳米金刚石。

    研究小组用这种方法将纳米金刚石与硅结合,使金刚石发出深红色的光,这一特性将使它们对细胞和组织成像有用。研究小组发现,该方法还可以将纳米金刚石与氩掺杂在一起。氩是一种稀有气体,是一种与气球中的氦有关的非反应性元素。掺杂这种元素的纳米金刚石可以应用于量子信息科学——一个迅速扩展的领域,包括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华盛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副教授、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研究员Peter Pauzauskie说:该方法通过仔细选择合成过程中使用的分子起始材料,有意地在金刚石纳米晶体中掺杂其他元素。

    钻石砧细胞的侧视图,用于在靠近细胞中心的两个人造钻石之间产生超过15吉帕压力。图片:Mark Ston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掺杂纳米金刚石的方法还有离子注入等,但这一过程往往破坏晶体结构,引入的元素被随意放置,限制了性能和应用。在这里,研究人员决定在纳米金刚石合成后不进行掺杂。相反在分子成分中掺杂他们想要引入的元素来制造纳米金刚石,然后使用高温和高压来合成含有这些元素的纳米金刚石。从原理上讲,这就像做蛋糕一样:在面糊中添加糖比在烘焙后添加糖要简单得多,也更有效。研究小组研究纳米金刚石的出发点是一种富含碳的材料(类似于木炭,保罗斯基说)研究人员将这种材料纺成一种轻质多孔基质,称为气凝胶。

    然后在碳气凝胶中掺杂了一种叫做正硅酸四乙酯的含硅分子,这种分子被化学地整合在碳气凝胶中。研究人员将这些反应物密封在一个金刚石砧细胞的垫圈内,这样可以在垫圈内产生高达15千兆帕的压力。作为参考,1gigapascal大约是10000个大气压,或者是海洋最深处压力的10倍。为了防止气凝胶在如此极端的压力下被压碎,使用氩气作为压力介质。在将材料加载到高压下后,研究人员用激光将电池加热到3100华氏度以上,超过太阳表面温度的三分之一。

    在与华盛顿大学化学工程荣誉退休教授e·詹姆斯·戴维斯(E. James Davis)的合作中发现:在这种温度下,固态氩熔化形成超临界流体。通过这一过程,将碳气凝胶转化为含有硅基掺杂分子形成发光点缺陷的纳米金刚石。纳米金刚石发出的深红光波长约为740纳米,这在医学成像中很有用,掺杂其他元素的纳米金刚石可以发出其他颜色。可以在元素周期表上扔一个飞镖,只要我们击中的元素是溶于钻石的,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把它有意地合成纳米钻石,可以制造出光谱广泛的纳米金刚石,它们可以为成像目的发射不同的颜色。

    华盛顿大学博士后研究员Matthew Crane操作的设备使用激光加热高压钻石砧细胞垫圈,使其温度超过3100华氏度,超过太阳表明温度的三分之一。图片:Mark Ston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也可以利用这种分子掺杂方法,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掺杂原子制造出更复杂的点缺陷,包括以前从未产生过的全新缺陷。令人惊讶的是,研究人员发现他们的纳米金刚石还含有另外两种他们不打算引入的元素——用作压力介质的氩和来自空气中的氮。就像研究人员打算引入的硅一样,氮原子和氩原子已经完全融入到纳米金刚石的晶体结构中。这标志着科学家首次使用高温高压组装技术将稀有气体元素氩引入纳米金刚石晶格结构。要迫使无反应的原子与化合物中的其他物质结合是不容易的。

    这是一个意外,一个完全的惊喜,但氩被纳入纳米金刚石的事实意味着,这种方法有可能用于制造其他点缺陷,这些点缺陷有可能用于量子信息科学研究。研究人员希望在纳米金刚石的旁边故意掺杂另一种稀有气体氙,以便在量子通信和量子传感等领域得到应用。研究小组的方法还可以帮助解决一个宇宙之谜:在外层空间发现了纳米金刚石,而外层空间的某些物质(如超新星或高能碰撞)会向它们注入惰性气体。尽管保罗斯基和团队开发的方法是在地球上掺杂纳米金刚石,但其发现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哪些类型的外星事件触发了远离地球的宇宙掺杂。

  • 原文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2607108959380776&wfr=spider&for=pc
相关报告
  • 《纳米马达为生物医学和环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10-20
    • 这项研究是由来自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CNIC)、康普卢斯大学(UCM)、赫罗纳大学(UdG)和加泰罗尼亚生物工程研究所(IBEC)以及其他国际中心的一组科学家进行的。 这项研究工作由CNIC显微镜和动态成像单元(ReDIB Infraestructura Cientifico Tecnica Singular的一部分)的Marco Filice和来自IBEC的ICREA研究教授Samuel Sanchez指导。 这篇文章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国际版杂志上,解释了一种调节酶驱动马达的新工具,扩展了酶在环境和生物医学应用方面的潜力。 微生物有能力在复杂的环境中游动,对环境作出反应,并独立地安排自己。从这些能力中得到启示,经过20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终于成功地人工模拟出了这些小游泳者。他们首先在宏观微观尺度上做了这个实验,后来又在纳米尺度上做了,确定了在生物医学和环境修复方面的应用。 微纳米马达的速度、承载能力和表面功能化的简易性,已经见证了最近的研究进展,使这些设备成为有前途的仪器,以解决许多生物医学问题。然而,要更广泛地使用这些纳米机器人,一个关键的挑战是选择合适的马达来推动它们。 塞缪尔·桑切斯,加泰罗尼亚生物工程研究所ICREA研究教授 在过去的五年里,IBEC团队是第一个演示使用酶为纳米马达产生推进力的人。 生物催化纳米马达利用生物酶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力,这种方法引起了该领域的极大兴趣,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葡萄糖氧化酶是这些微型发动机最常见的动力源。 塞缪尔·桑切斯,加泰罗尼亚生物工程研究所ICREA研究教授 在固定化和结构操作脂肪酶发现在各种纳米材料表面,中国中心的团队是一个领先者。 脂肪酶能产生特殊的纳米马达成分,这可以归因于它们的催化机制,其中包括封闭和开放活性形式之间的重大构象变化。 Filice解释说:“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研究了调节脂肪酶的催化活性来推动硅基纳米颗粒的效果。” 除了酶的三维构象,研究人员还检查了酶在纳米马达表面固定化时的定向调节,以及它对催化活性的影响,进而对纳米机器人的推进力的影响。 研究小组通过化学方法改变硅纳米颗粒的表面,在固定化时生成三种特定的脂肪酶取向和构象组合(1)封闭构象加不受控制的定向,(2)开放构象加受控定向,以及(3)介于1和2之间的条件。 研究人员通过光谱方法检查了三种形式的纳米机器人,分析评估与酶活性相关的催化参数,动态分子模拟(由来自UdG的Silvia Osuna教授的小组进行),并通过显微镜方法直接监测单独的纳米运动轨迹。 结果表明,结合开放的酶构象与纳米马达上的特定方向是关键的实现控制推进。
  • 《我学者合成新型手性无机纳米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2-26
    • 记者24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俞书宏院士团队与同行合作,首次通过在一维纳米结构单元中定点选择性复合磁性材料,利用局域磁场调制电偶极矩与磁偶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类新型手性无机纳米材料。该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手性材料对于推动生物标记、手性分析和检测、对映异构体选择性分离、偏振相关光子学和光电子学应用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传统手性纳米材料主要是通过引入手性配体或构造螺旋结构等电偶极矩调控方式构筑,但这类手性材料在环境稳定性和导电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极大地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探索新的调控机制并构筑新型手性纳米功能材料是突破这一科学瓶颈的新途径。   俞书宏院士团队长期开展功能无机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学研究,他们基于材料间接触角与异质成核生长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一种“双缓冲层设计”合成策略,通过次序引入中间缓冲层改变材料间的界面能差异,从而解决了传统半导体材料与磁性材料间的晶格和化学失配问题,巧妙地实现了磁性材料在不同半导体特定位置的选择性生长。   研究人员发现,在纳米结构中引入局域磁场可实现对电偶极矩与磁偶极矩的有效调控。通过构筑这类新型磁光纳米材料,能够实现磁诱导光学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高度普适性,可广泛用于多种半导体材料与磁性组分间的耦合,为今后设计开发手性光学活性纳米材料开辟了新途径。同时,这种新型磁光半导体纳米材料的成功开发使得在室温下的各向异性铁磁性以及自旋操控成为可能,从而有望为自旋电子学和量子计算技术提供新的材料平台。